-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生命醫學倫理原則(原書第8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0527
- 條形碼:9787030730527 ; 978-7-03-07305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醫學倫理原則(原書第8版) 內容簡介
生命倫理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領域,到目前已有30多年歷史。而由美國有名生命倫理學家湯姆·比徹姆和詹姆士·邱卓思教授共同撰寫的生命醫學倫理原則,可以說是生命倫理學和醫學倫理學領域的核心權威教材,是*負盛名的生命倫理學名著,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在前幾版本的基礎上,本書第八版更加注重理論的論證和總結,注重當代科技發展的現狀、倫理問題的特殊性和論證的力度和深度。可以說,整個版本所有章節內容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提升,在有關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和道德理論及論證方面,都可以作為指導當代生命科技倫理問題解決的核心理論和原則。
生命醫學倫理原則(原書第8版) 目錄
叢書序 / i
前言 / v
**部分 道德基礎
**章 道德規范 / 3
規范倫理學及非規范倫理學 / 3
作為普遍道德的公共道德 / 4
非普遍適用的特殊道德 / 7
道德兩難 / 12
道德原則的框架 / 14
相矛盾的道德規范 / 16
結論 / 25
注釋 / 26
第二章 道德品格 / 34
道德美德的概念 / 35
職業角色的美德 / 36
關懷的核心美德 / 38
五大美德 / 40
道德理想 / 47
道德卓越 / 51
結論 / 59
注釋 / 59
第三章 道德地位 / 71
道德地位問題 / 71
道德地位理論 / 73
從理論到實踐準則 / 86
道德地位的道德意義 / 93
弱勢群體與弱勢個體 / 94
結論 / 97
注釋 / 97
第二部分 道德原則
第四章 尊重自主原則 / 109
自主的概念和尊重自主原則 / 109
自主選擇的能力 / 121
知情同意的含義和論證 / 127
告知 / 132
理解 / 138
自愿 / 144
非自主患者的代理決定 / 147
結論 / 150
注釋 / 151
第五章 不傷害原則 / 169
不傷害概念及原則 / 169
決定不予治療的區分及其規則 / 175
選擇性治療與義務性治療 / 184
殺死和任其死亡 / 193
故意安排死亡的論證:何時(如果可能)正當? / 197
保護無行為能力的患者免受傷害 / 205
誰之風險和誰之福利?研究中的保護不足和保護過度問題 / 209
結論 / 214
注釋 / 214
第六章 有利原則 / 235
有利和有利原則的概念 / 235
義務性有利和理想性有利 / 236
家長主義:有利原則與尊重自主原則間的沖突 / 248
利益、成本和風險的權衡 / 260
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 / 268
結論 / 272
注釋 / 273
第七章 公正原則 / 288
公正概念和公正原則 / 288
傳統的公正理論 / 292
與健康價值密切相關的兩個理論 / 298
公平機會和不公平歧視 / 302
研究中的脆弱性、剝削和歧視 / 307
國家衛生政策和醫療權 / 311
國際衛生政策和健康權 / 317
分配、確定優先次序和定量配給 / 320
結論 / 333
注釋 / 334
第八章 醫患關系 / 354
誠實 / 354
隱私 / 363
保密 / 368
忠誠 / 377
臨床倫理與研究倫理的區別 / 384
結論 / 393
注釋 / 393
第三部分 理論和方法
第九章 道德理論 / 417
評價道德理論的標準 / 418
效用論 / 420
康德理論 / 426
權利論 / 432
德性論 / 440
理論和原則的趨同 / 447
結論 / 448
注釋 / 449
第十章 方法和道德論證 / 458
倫理學中的論證 / 458
自上而下模式:理論與應用 / 459
自下而上模式:案例與類比推理 / 466
整合模式:反思平衡 / 473
公共道德理論 / 477
結論 / 490
注釋 / 490
譯后記 / 501
生命醫學倫理原則(原書第8版) 節選
**部分 道德基礎 **章 道德規范 在20世紀的*后30年,生物學、健康科學、生命醫學技術的重大發展給臨床醫學、護理、生命醫學及行為研究等領域的傳統職業道德帶來了巨大挑戰。1盡管在過去的數千年里,醫學倫理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但是在涉及患者的知情同意、隱私、獲取醫療保障、社區及公共衛生職責以及人體試驗等現代問題時,受人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已不完全適用。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職業道德不足以為公共政策提供適當框架。在本書中,我們高度認可傳統醫學倫理并從中汲取精華2,但同時我們也借鑒對道德的哲學反思。這種方法幫助我們審視并在適當的情況下挑戰生命醫學、衛生保健和公共健康領域中的常見假設。 規范倫理學及非規范倫理學 在我們討論道德及職業倫理的內涵之前,倫理學這一概念值得關注。倫理學是一個通用的術語,涵蓋了檢查和解釋道德生活的幾種不同方法。倫理學的方法有些是規范的,有些是非規范的。 一般規范倫理學是一門試圖回答如下問題的學問:“我們應當接受哪些指導和評價人的行為的一般道德規范?為什么?”倫理理論試圖識別并證明這些通常被稱為原則、權利或美德的規范。在第九章中,我們將對幾種一般規范倫理學的理論進行討論,并且提出一套評價標準。即使存在完全令人滿意的一般倫理學理論,許多實踐問題也仍然懸而未解。實踐倫理學(常被稱為應用倫理學,恰與理論倫理學相反)3旨在運用道德觀念及規范來對一些專業領域、政府機構或公共政策方面涉及道德的問題、實踐及政策進行審視。通常情況下,直接套用一般性規范、先例或理論來對具體問題做出判斷是不可行的。在臨床醫學和生命醫學研究領域,一般性規范通常只是制定更加具體行為規范的起點。在本書中,我們將闡述如何將一般性規范轉變為具體規范和特定判斷,以及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 非規范倫理學 可區分兩種非規范倫理學。**種非規范倫理學是描述倫理學,它是關于道德行為和信仰的事實性研究。它使用科學方法研究人們如何推理和行動。例如,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歷史學家考察在職業實踐、職業準則、機構宗旨和規則以及公共政策中存在哪些道德規范和觀點。他們研究諸如代理決策、瀕死患者的治療、利用弱勢人群進行研究、獲取患者同意的方法、患者拒絕治療等問題。 第二種非規范倫理學是元倫理學,它涉及對規范倫理學中的語言、概念和推理方法的分析。4例如,它研究權利、義務、美德、論證、道德和責任等倫理學概念的意義,也研究道德認識論(道德知識的理論)、道德推理和論證的邏輯和模式、道德真理的本質及其他可能性,以及探討道德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相對的還是非相對的、理性的還是感性的等突出問題。 描述倫理學和元倫理學被稱為非規范倫理學,因為它們的目標是確定事實上或概念上是什么,而不是確定道德上應當是什么,或討論什么東西具有倫理價值。例如,在本書中,當調查職業行為和道德規范的性質、目前獲得醫療保健的形式,以及醫生對加速要求幫助的患者的死亡態度時,我們經常采用描述倫理學的報告。在這些調查中,我們的旨趣在于這些描述性的信息如何幫助我們確定哪些做法是道德正當的,以及如何解決其他規范性問題。 作為普遍道德的公共道德 在*為熟知的意義上,道德(比公共道德更為廣義的道德,在下節“公共道德的本質”中會對其進行闡述,更為具體的內容請見本書第十章)是指關于人的行為正當與否的規范。這些規范由于被廣泛認同而成為穩定的社會契約。作為一種社會機制,道德由許多行為標準組成,如道德原則、規則、理想、權利和德性。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習得道德,學會區分約束所有人的一般道德和僅約束特定群體或特定人員(如醫生、護士或公共健康官員)的道德規范。 公共道德的本質 在一些普遍適用的道德準則中,其核心原則與某種文化、群體或個人無關。所有道德生活的人都知道并接受這些規則,即不撒謊、不偷盜、不懲罰無辜的人、不殺害或傷害他人、遵守諾言和尊重他人的權利等。所有在乎道德的人欣然接納這些規則,不懷疑其意義和重要性。他們知道違背這些規則是不道德的,會招致良心不安。生命醫學倫理學的文獻幾乎從不討論這些核心道德規范的價值或可接受性。然而,關于它們的確切含義、范圍、權重和強度的爭論確實發生了,通常關于嚴峻的道德案例或當前需要仔細審查的實踐,例如,如果有的話,醫生可能正當地拒絕向患者提供某些診斷結果。 我們把所有在乎道德的人都認同的一整套普遍規范合稱為公共道德。與其他道德準則相比,公共道德并不僅僅是一種道德。5公共道德適用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我們恰當地用它的標準來評判所有人的行為。以下是公共道德中具有普遍約束力(屬于義務范疇)的一些行為規范(僅列舉幾例):①不可殺害他人;②不可給他人造成痛苦;③阻止罪行或傷害的發生;④營救處于危險中的人;⑤講真話;⑥對孩童或受撫養人進行教育;⑦信守諾言;⑧不可偷盜;⑨不懲罰無辜者;⑩遵守公正的法律。 公共道德中也包含義務性行為規則之外的標準,如下述十項道德品質或美德(包括但不僅限于下列十項):①不傷害(不對他人有惡意企圖);②誠實;③正直;④有良知;⑤值得信賴;⑥忠誠;⑦感恩;⑧坦率;⑨博愛;⑩善良。這些美德是被普遍贊賞的性格特征。6若一個人缺乏這些特征則會被視為缺乏道德品質。與美德相對的則是惡行(如為人惡毒、不誠實、缺乏誠信、殘忍等),被人們廣泛認定為道德敗壞。本書第二章以及第九章的主要部分將對道德品質、美德、惡行進行討論,本章下文不再贅述。 除上述提及的義務和美德之外,公共道德也主張維護人權,提倡如樂善好施、慷慨助人等道德理想。哲學家曾討論義務、權利、美德等道德內容哪個更基本或更有價值,但在公共道德的范疇內,沒有理由把任何一個領域或類型的規范放在首位。例如,在公共道德中,人權并不比其他美德更基本,道德理想不應該僅僅因為人們沒有義務去遵循而在道德上被貶低。對任何一種道德領域或道德規范的過分強調,都忽視了道德的全部范疇。7 在本章及第十章中,我們并不認為普遍道德與歷史無關,也不認為它是一種先驗的存在。8在第十章中,我們會徹底探討道德理論中的這個問題,現在僅陳述三點我們的基本立場:**,公共道德是人類經驗和歷史的產物,是普遍的共享的產物。大體上,公共道德規范的起源與醫學或其他職業的特定道德規范的起源大致相同,都是由人們在社會中習得并流傳。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公共道德在全社會都具有權威性,而職業道德僅在特定群體中適用。第二,在特定的道德中我們接受道德多元論,本章下文將展開討論,但我們反對公共道德的多元性,即所謂的相對主義(更多闡明詳見第十章“道德改變”一節)。任何一種處世方式只有符合公共道德標準才能在道德層面被接受。第三,公共道德由所有遵循道德準則的人的共同信仰組成,其中不包含脫離時代、脫離道德信仰發展歷史而獨立存在的所謂真相。同樣,公共道德的每條理論都由其作者經歷過歷史的洗禮發展而來。 檢驗公共道德的方法 關于公共道德的各種論述或文獻可以被理解為規范的、非規范的,或兩者兼而有之。如果這種訴求是規范的,那么就可以斷言,公共道德具有規范力量:它為每個人確立了道德標準,違反這些標準就是不道德的。在非規范的情況下,我們則主張實證地研究公共道德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中。我們接受公共道德的規范力量,也接受對其進行經驗性的研究。 一些對我們的公共道德理論持批評態度的人士指出(詳見第十章),缺乏人類學和歷史證據支持公共道德存在的假設。9因此,他們認為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支持和反對普遍公共道德存在的證據有多充分。這是一個多方面的難題,但從原則上來說,科學研究既可以證明也可以推翻公共道德的假設。 斷言所有人都遵循公共道德是荒謬的,因為許多非道德的、不道德的或選擇性道德的人,并不關心或認可道德要求。我們的假設是所有道德的人都接受公共道德的標準。 在第十章中,我們探討了關于公共道德的實證研究的假設。在本章中,我們僅聲明,本書中很多規范的判定都源于公共道德,我們沒有斷言我們的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