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85278
- 條形碼:9787543985278 ; 978-7-5439-852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本書特色
本書以時代為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輝煌成就及其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的重大貢獻,刻畫出中國古代科技在不同歷史時期下的發展脈絡,從而讓讀者建立起對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知識框架。本書筆觸既側重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又不失細致入微。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講述華夏地區在夏商周及更遙遠的原始社會時期的技術發展情況,作者引用大量詳實的資料,將史料、傳說和出土實物相聯結,同時將孕育中國古代科技的歷史背景、民生百態娓娓道來。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目錄
二 舊石器時代的科技萌芽
(一)打制石器的出現對人類進化的意義
(二)火的利用及其作用
(三)原始人打制石器的技術
三 新石器時代的科學技術
(一)新石器時代制石技術的改進
(二)原始農業與家畜飼養
(三)陶器的發明與制陶技術
(四)原始社會的建筑技術
(五)木、竹、漆器與船、車的制作
(六)原始紡織技術
(七)雕琢技術與原始冶煉術
(八)自然科學知識的萌芽
四 青銅業——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
(一)青銅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二)青銅時代的采礦與冶煉技術
(三)青銅時代的鑄造技術
五 夏王朝時期的科學技術
(一)筑城與治水
(二)禹鑄九鼎的傳說與青銅鑄造業的出現
(三)夏王朝時期的其他科技成就
六 商代的科技成就
(一)農業技術與畜牧業的發展
(二)商代的建筑技術
(三)商代的制陶與紡織業
(四)商代的天文與歷法
(五)商代的教學與醫藥學
(六)商代雕琢技術的新突破
(七)商代的車、船制作與地學
七 西周王朝的科技成就
(一)農、牧業的發展與養殖業的出現
(二)西周建筑技術的新進展
(三)天文歷法與地學
(四)螺鈿漆器的制作與紡織技術
(五)人工冶鐵技術的出現
八 三代時期周邊地區的科技成就
九 結語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節選
作為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對養育過他們的這一片熱土傾注難以割舍的眷戀之情。在這種誠摯的感情中,既包含著他們對這片遼闊國土的熱愛,也包蘊著他們對祖國光輝歷史的自豪與懷念。因為大家都懂得:今日中國的發展道路是我國各族人民沿著祖先的足跡從遠古走過來的。或者可以說,這條發展之路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勤勞、智慧筑就的,而其基礎就是先民以巨大的創造才能創造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因此,當人們在閱讀中國歷史時,對我國歷史上的科技成就投以熱切的目光也是很自然的了。這一卷《中國遠古暨三代科技史》闡述的內容,是從原始人制作工具、告別動物群體開始,到夏、商、西周時期我國先民創造的一系列科技成就。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它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這三個階段。它的絕對年代約當距今300萬年至公兀前8世紀。 嚴格地說,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還處于蒙昧狀態,尚無科學可言。但是科學是從技術中分化出來的。人類學家指出,人類的歷史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因此,從原始人制造工具之日起,技術就在不斷地改進、更新與發展著。在史前時期,科學存在于技術之中,處于萌芽狀態。例如原始人在選擇石器的原料時,既要考慮到它的硬度,又要顧及它的韌性與脆性,這就包含有地質學、礦物學的知識,人們用什么方法才能打制出他們需要的石器,這里又有不少力學方面的知識。又如在采集和狩獵的過程中,原始人積累了對植物、動物方面的知識。并為農業、畜牧業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也為后來藥物學的出現積累了經驗。以后,隨著農牧業發展的需要,又促進了物候、天文與數學知識的早期積累;火的使用及在制陶業與原始冶銅業中,又有一些化學知識的萌芽。凡此等等,說明原始人在制造工具及為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而進行的創造性勞動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技術。這就促使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因此,我們在闡述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不追溯到遠古時期。正是遠古先民在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出現的科學萌芽,促進了各種生產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事實上,如果沒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先民在生產與生活的實踐積累中出現的科學的萌芽,科學的產生也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若無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科學萌芽,大概也不會有今日世界的一切創造,我們的星球可能至今仍是一片荒涼的景象。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社會其他事物一樣,具有歷史的繼承I生。今天的科學技術是由過去的科學技術發展而來。因此,了解過去,有助于對今天中國的認識;認識中國,也有助于更好地認識世界。在這一卷中,我們主要利用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說明原始人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不斷積累經驗與知識,使他們*終擺脫了蒙昧與野蠻狀態,跨入了文明的門檻。同時,我們列舉了青銅時代的材料,來說明因科學與技術的不斷進步,創造出了我國光輝燦爛的青銅文明。商周時代創造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正是以石器時代的技術積累為基礎的。它向全世界證明: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先民,以他們的創造才能,在2800多年前獲得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是對人類文明寶庫的巨大貢獻。這些科技成果又為以后的科技發展創造了條件。 從本卷闡述的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中還可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分工有著一定的關系。在石器時代末期,因農業發展和剩余勞動產品的出現,促使手工業與農業分離。社會分工的出現,使從事各種不同行業的手工業者向技術越來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它的結果是使科學從各種技術中分化出來。這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巨大推動。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植于社會生產的發展,但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對社會生產產生巨大的推動。其中有些重大的科技發明對社會發展可以起至0決定性的影響。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作者簡介
殷瑋璋,男,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生院教授。現為 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成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專業特長為三代考古、青銅器和中國科技史。享受 頒發的特殊津貼。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