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清代科技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85346
- 條形碼:9787543985346 ; 978-7-5439-853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清代科技史 本書特色
以時代為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輝煌成就及其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的重大貢獻,刻畫出中國古代科技在不同歷史時期下的發展脈絡,從而讓讀者建立起對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知識框架。本書筆觸既側重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又不失細致入微。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清代科技史 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講述清朝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情況,內容涉及數、理、化、天、地、農、醫等諸多領域。作者引用大量詳實的資料,將史料、傳說和出土實物相聯結,同時將孕育中國古代科技的歷史背景、民生百態娓娓道來。筆觸既側重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又不失細致入微。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清代科技史 目錄
二 工業與建筑技術
(一)清前期、中期的工業技術
(二)晚清近代工業技術
(三)建筑技術
三 農業與水利科技
(一)農業科技
(二)水利科技
四 天文學
(一)歐洲天文學的有限傳播
(二)國人對中西天文學的研究
(三)晚清天文學的發展
五 數學
(一)西方數學的傳入與國人的研究
(二)傳統數學的挖掘與研究
(三)晚清近代數學的產生與發展
六 地學
(一)清前期、中期地學的發展
(二)晚清近代地學的發展
七 醫學
(一)傳統醫學的新發展
(二)西方醫學的傳入及發展
八 物理學
(一)近代西方物理學的傳入
(二)物理學家的成就
九 化學
(一)西方近代化學的傳入
(二)幾位化學家
十 生物學
(一)近代西方生物學的傳入
(二)進化論的傳入
十一 結語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清代科技史 節選
如果把中國科技發展史比作一艘航船,那么當我們翻開它幾千年的航行日志時,就會發現,順治元年至宣統三年(1644—1911)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艱難曲折。鴉片戰爭前,水淺風弱,航速遲緩;駛出中世紀的港灣后,它雖然易桅換槳,可又面對著險惡風云和那般多激流險灘。 歷史總要向前發展。鴉片戰爭爆發前,清代科技較之明代又有某些進步。 明末開始的西學東漸,于清初又持續了一段時間。當時領先于世人的歐洲科技,在中國得到有限傳播。 人類社會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創造了人類璀璨科技文明的中國,卻自明代中后期起失卻了長期保持的世界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歐洲大陸一場文藝復興運動,如風暴猛烈沖擊著黑暗中世紀束縛人類理性的樊籬。羽翼漸豐的西歐資產階級需要海外市場,殖民主義的野心隨著資本增值而急速膨脹。以武力征服中國,殖民主義者自感力有不逮,只有以宗教潛移默化中國人的精神才是可取之途。不管明末來華傳教士主觀動機怎樣,教會賦予他們的使命的確如此。傳教士有文化,懂科技,更容易取得人們的信任與好感。于是,先進的科技就隨著傳教士的西來而東漸。清王朝確立對全國統治后,于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0)注意發揮傳教士傳播科技的優勢,從而使明末開始的西學東漸幸而沒有中斷。 西洋歷法首次在中國采用。明代歷法,使用年久,誤差很大。明末兩次日食,均未測準。崇禎皇帝命以西法修改《大統歷》。殆及修成,明朝覆亡,未及頒行。清初傳教士湯若望受順治之命再作整理,清廷以《時憲歷》之名頒行全國。 西方科技理論進一步傳入。開普勒關于行星運轉橢圓形軌道的觀點、牛頓計算地球與太陽和月亮距離的方法、哥白尼日心說等天文知識先后傳人。《御制數理精蘊》這本百科全書式的西方數學書籍得以編成。物理、化學、地學、醫學等科技知識也都不同程度地傳到中國。 西學的傳入,直接推動了中國科技的某些領域的發展。康熙皇帝組織傳教士和國人繪成堪稱世界一流水準的《皇輿全圖》。梅文鼎、王錫闡等才華橫溢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深入開拓,成就卓然。 即便那些沒有受到西學直接影響的領域,由于科學家辛勤耕耘和澆灌,科技之樹也是果滿枝頭。葉天士等人發展、完善溫病學說。王清任寫出解剖學專著《醫林改錯》。各類農書、醫書數量之大,內容之廣,為史所未有。手工業技術、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也有建樹。制瓷工藝巧奪天工,達到空前的水平。靳輔、陳潢又把治理黃河的理論和實踐提高到新水平。 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此期取得科技進步的決定性條件。明中葉后,小農經濟日遭破壞,封建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田賦、徭役及說不清的各種加派,更是雪上加霜。明王朝葬身于農民起義的火海之中,清朝統治者心有余悸。這生動而血腥的一課,迫使清統治者適當考慮農民利益,調整與農民的關系。許多有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于順治、康熙年間推出前臺。 開墾荒地所有權受到承認,更明朝藩田為民地。于是自耕農數量大增。 康熙年間時免錢糧,或全國普免或各省分批輪免。若遇災年,更是例行“蠲免”。治黃河修水利工作更受重視。賦稅制度改革*為有力。康熙實行“圣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又有丁銀入地賦,按畝數征收的舉措。階級矛盾得到緩和,必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全國直省耕地面積由順治八年(1651)的2.9億畝,升至嘉慶十六年(1812)的7.9億畝,此數尚不包括旗地、官田及黑龍江、吉林、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耕地,大大超過了明代。高產糧食作物得到推廣,經濟作物種植進一步擴大,專業種植區也已出現。 城市工商業者的地位相對改善。免受丁銀之擾,明以來匠人對國家人身依附的“匠籍”制度隨之瓦解。國家對民營瓷窯、紡織工場及采礦等進一步放寬限制。大小城市各類作坊林立,蘇杭的絲織、松江的棉紡織、景德鎮的制瓷、佛山的鑄鐵等業名揚天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繁榮奠定了基礎。揚州、蘇州、南京、杭州、廣州、佛山、漢口、北京,成為全國八大商業城市。中小城市星羅棋布。這也是明代無法相比的。 P1-4
插圖本中國歷代科技史:清代科技史 作者簡介
沈毅,曾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主要從事科技史研究,曾出版若干本我國科學技術史專著。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