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貨幣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67861
- 條形碼:9787545567861 ; 978-7-5455-678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貨幣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本書特色
★中國錢幣學會“金泉獎”獲得者、前大英博物館絲綢之路錢幣研究員王丹首部力作 王丹老師專注研究錢幣30余年,考察32個國家,尋訪600多家博物館,探究近百種貨幣的前世今生,從貨幣的角度解讀歷史,以貨幣為出發點,關照古今,對比中國與世界,看貨幣如何推動世界發展。 ★以小見大,解讀小小錢幣與時代變革、國家興亡等歷史大背景的關聯 為何秦朝二世而亡,而由秦半兩開啟的外圓內方的錢幣形制卻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乾隆皇帝把康乾盛世推向dingfeng,乾隆通寶為什么成了盛世之衰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的由盛及衰與第納爾銀幣的含銀量屢次降低有何關聯? ★橫向對比中國與世界,以獨特的視角打開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為什么中國*早的金屬貨幣是銅貝,而西方貨幣的鼻祖卻是金銀材質的呂底亞錢幣?為什么中國古代錢幣的形制多為外圓內方,而西方錢幣多為圓形無孔?中國唐宋時期的錢幣,如何影響了日本、東南亞地區? ★內附精美彩插,展現中外貨幣細節之美。
貨幣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貨幣為切入點,解讀三千年來中國與世界經濟演進歷史的作品。作者按照中國歷史的時間順序,將全書分為六章,每章又分為中國篇與世界篇兩個板塊,介紹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外貨幣,如銅貝、五銖錢、拜占庭金幣、美元、英鎊、人民幣,等等,透過這些貨幣,我們將感受到唐朝的恢宏、明朝的硝煙、羅馬帝國的興亡、美國的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初的經濟新氣象…… 一枚枚小小的錢幣,承載著多少帝王將相的雄心壯志與他們之間的權力糾葛,暗藏著經濟政策與國家興亡的何種規律,又反映出怎樣的社會變遷和民生萬象……本書將帶領我們發掘貨幣的本質,于方寸之間尋找乾坤世界,以獨特的視角打開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貨幣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目錄
**章??上古時期的貨幣誕生與經濟萌芽
中國篇
銅貝:*早的金屬貨幣與商人的誕生
齊刀:管仲與“泱泱大國”的貨幣政策
布幣:由“抱布貿絲”講到貨幣拜物教
秦半兩:秦始皇與他的天下一統
世界篇
呂底亞錢幣:西方貨幣體系的源頭
大流克金幣:古波斯的貨幣元年
亞歷山大大帝銀幣:風云變幻的古希臘
第納爾銀幣:羅馬的貪婪與盛衰
第二章??絲綢之路開啟的經濟大融合
中國篇
五銖錢:“富商大賈周流天下”的漢興時代
王莽錢幣:一場儒生的理想主義實驗
小錢:貨幣大混亂的開端
谷帛:亂世求生的艱難經濟
世界篇
貴霜錢幣:揭秘絲綢之路上的神奇帝國
薩珊王朝銀幣:通行東西方的眾王之王貨幣
拜占庭金幣:君士坦丁大帝的“形式主義”貨幣
第納爾金幣: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
第三章??隋唐盛世經濟的變革與創新
中國篇
隋五銖:隋唐繁盛的序曲和五銖錢的絕響
開元通寶:通寶錢制新紀元背后的暗流涌動
乾元重寶:唐中大錢與安史之亂
飛錢:紙幣的雛形,孕育中國*早的金融市場
世界篇
和同開珎:盛唐影響下的東洋錢制
德涅爾銀幣: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
倭馬亞王朝金幣:伊斯蘭世界的貨幣始祖
朝鮮乾元重寶:大唐幣制的虔誠信徒
第四章??風云變幻的宋朝貨幣經濟
中國篇
宋元通寶:宋代開朝復蘇的經濟
大觀通寶:除治國外都擅長的宋徽宗
交子:中國*早的紙幣橫空出世
銀會子:中國*早的銀本位制紙幣
世界篇
渡來錢:日本的貨幣“山寨史”
越南丁朝太平興寶:大宋影響下的東南亞經濟
弗羅林金幣:揭秘基督教的**枚金幣
第五章??明清時代經濟的清明與衰敗
中國篇
大明寶鈔:“明朝那些事兒”的開端
萬歷通寶:晚明錢制的風暴即將來臨
順治通寶:清朝入關的“順治夢”
乾隆通寶:清朝*后一個輝煌盛世的余光
世界篇
拿破侖金幣:拿破侖與四國貨幣同盟
神圣羅馬帝國銀幣:頭戴皇冠雙頭鷹的騰飛
泰勒銀幣:普法戰爭后的錢幣榮光
莫臥兒金幣:印度地區的*后一個黃金時代
墨西哥鷹洋:墨西哥獨立后的首度試飛
第六章??近現代的貨幣新征程
中國篇
“袁大頭”銀幣:北洋政權穩定的真正武器
工字銀元:土地革命時期的鑄幣與經濟
新疆60億元紙幣:近代史上*嚴重的通貨膨脹
**套人民幣:新中國的信用與人民的名義
世界篇
法郎:一枚名為“自由”的錢幣
歐元:前途無量的貨幣聯盟
英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降格
美元:從新面孔迅速成為國際貨幣
參考書目
后記
貨幣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節選
銅貝:*早的金屬貨幣與商人的誕生 萬物皆歸于本,錢幣亦如此。 本書的伊始,從鴻蒙初開的遠古時代說起。大約250萬年前,*早的人類就已經出現。摸爬滾打200多萬年之后,人類終于和茹毛飲血的日子說了再見。隨著生產力的提升,有了剩余產品,人們一點點學會了你來我往的物物交換。在物物交換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貨幣誕生了,人類的經濟史迎來了**個高光時刻。在本書**章的中國篇里,我將給大家講述上古時期自夏商周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這段時間內,有關貨幣的故事。 說到古代中國的錢幣,人們的**印象,不是外圓內方,刻著某某通寶、某某元寶的小銅錢,就是從袖口里隨手掏出來的一把碎銀子,或者是八仙桌上堆成小山的金錠、銀錠。在本節中,我將要介紹的是這些金屬貨幣的“先祖”,中國**枚金屬貨幣——商代的銅貝。 銅貝*早鑄造于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比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早的金屬鑄幣——小亞細亞的呂底亞錢幣,還要早幾個世紀。因此,商代銅貝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人類*早的金屬鑄幣”。呂底亞錢幣我們在后文中也會講到,那是另一段波譎云詭的故事。 銅貝,顧名思義,是仿照貝殼鑄造而成的一種銅質貨幣,*具代表性的就是它正面中間有一道貝齒。按其表面有無文字,可以分為有文銅貝和無文銅貝。 為什么中國人**次鑄造金屬貨幣,要仿照貝殼的形狀呢?這還要追溯到金屬貨幣誕生之前。 在更早的時候,貨幣家族的成員都來自自然界,有貝殼、龜殼、獸皮等。其中,考古界公認的中國*早的貨幣是貝殼,也就是海貝。距今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曾出土過海貝。這些海貝色澤光潔,堅硬耐磨,體積不大,便于攜帶。海貝在當時的內陸地區十分珍稀,很難得,特別適合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所以,當時的人就把海貝當成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貨幣來使用。 海貝是錢幣家族中的長壽老人,在中國古代流通時間相當長。在漢字里,與錢幣、價值有關的字,大多用“貝”作偏旁部首,比如信貸的“貸”字、發財的“財”字、貢獻的“貢”字等。從這一點也能證明,貝殼在人們心中已經和錢幣畫等號了。 后來,人們制造貨幣都仿照貝殼的形狀,有用石頭制成的石貝,有用動物骨骼制成的骨貝,有用玉石制成的玉貝,等等。銅貝作為中國歷史上**枚金屬貨幣,自然而然地繼承了貝殼的形貌。 比起石貝、骨貝等手工打磨的貝幣,金屬鑄幣要復雜得多。那么,銅貝是如何誕生的?它是如何成為錢幣家族的新掌門的呢?這要從商朝的歷史說起。 提到商朝,很多人會想到妲己、商紂王、武王伐紂等。商朝存在了5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占卜、巫術、甲骨文、青銅器等都是商朝獨特的文化標志。除此之外,你有沒有注意過一個詞——商人?“商人”和“商朝”里都有一個“商”字,這僅僅是一個巧合嗎?當然不是。 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個商人叫王亥,他是夏朝時期商國的第七任君主。王亥在商丘馴服了牛馬,發展生產,還發明了牛車。有時候,王亥就駕著牛車、拉著貨物跑到黃河北岸,和其他部落做生意,并由此發跡。這樣,“商人”的稱呼才和貿易聯系到了一起。商品、商店、商業這些詞也隨之產生。 在王亥的帶領下,商國人普遍善于經商。貿易的發達,讓商國的國力逐漸增強,并*終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消滅了夏,以“商”為國號,建立了新的王朝。 商朝建立之后,人們在黃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開始了更大規模的農牧業生產。五谷——稻、黍、稷、麥、菽,六畜——豬、牛、羊、馬、雞、狗,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和飼養。圍繞著農業生產,天文歷法進一步發展完善。農具也得到了“升級”,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升。一部分農民脫離了工業生產,專門從事手工業。而手工業產品大部分都是用來交換的,這就刺激了商業的繁榮,商朝的經濟就這樣一步步地發展起來了。 據記載,在商朝,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類似于現在的快遞的驲傳制度。當時乘車傳遞的叫“驲”或“傳”,乘馬傳遞的叫“遞”或“驛”。與現在的快遞不同的是,那時候傳遞的主要是政令、軍情。這種官辦的郵驛制度經歷了后世各個朝代的發展,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 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更大了。到了商朝后期,天然的海貝越來越不夠用,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東西來代替海貝行使貨幣的職能。這種東西,必須既容易獲得,又方便使用。之前的石貝、骨貝、玉貝等,由于制作過程費時費力,效率不高,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了,于是,可以大規模量產的貨幣——銅貝,就應運而生了。 那么,這種貨幣如何生產?使用什么材料生產呢? 眾所周知,中國的青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約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人們就已經可以從礦石當中冶煉出銅,再加入錫或者鉛制作青銅器皿了。到了商朝,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更是達到了頂峰。 商周時的青銅器數量與種類之多都是空前絕后的。青銅的制造和廣泛使用促進了車船制造、金屬加工等制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河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以及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的商代冶銅遺址表明,商代青銅鑄造業已經較為成熟。其使用塊范法澆鑄制作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杰出作品,反映出當時鑄造技術已相當發達,這為青銅貝的產生提供了基礎條件。考古學家在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殷墟,發現了四處鑄造青銅的作坊,其中*大的一處面積達到了10000多平方米。 以青銅為核心的類工業化生產,使手工業品和有剛性需求的農產品的產量大增,更具規模的流通需求越來越強烈,用現在的理論去解釋就是,實業的繁榮帶動了貿易的發展。大規模、大跨度的貿易生發專門的職業群體,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類似金融的需求。于是,銅貝的出現就更加勢不可當了。 此外,用青銅鑄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前文提到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珍品,大家一定不陌生。實際上,商朝的青銅器往往與權威和地位相伴,很少用作農具,普通老百姓也很難擁有一件青銅器皿。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當時的統治者眼中,只有宗教、政治、軍事這樣的國家大事才配得上使用青銅。貨幣是財富的象征,和王權密切相連,當然配得上,也宜使用青銅鑄造。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出統治階層至高無上的地位。 中國錢幣的始祖是貝幣,貝幣方便了商品的交換與流通。但貨貝的來源地遙遠,其本身須經過貿易交換或貢賦等手段獲得,致使出現了貨貝供不應求的局面。商代晚期,日漸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為銅貝的大量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于是,在經濟發展的催化之下,在發達的青銅冶煉業的支持之下,在王權思想的控制之下,銅貝順理成章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銅貝行使著貨幣的職能,促進商業進一步發展,私有制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商王在政治上越來越集權,他的權力越來越大。從積極意義上說,這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職官制度、組織大型的社會生產、擴大與周邊的交流等。但是,過猶不及,王權的一天天膨脹,默默地為商朝敲響了喪鐘。 商朝的*后一個帝王——商紂王帝辛,是人人皆知的昏君、暴君。商紂王繼位后,到處搜刮美女,這些美女里*有名的就是妲己了。為了享受,商紂王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娛樂場、度假村,甚至搭建了當時全亞洲的*高建筑,超豪華的宮廷娛樂場——鹿臺。據說,鹿臺方圓三里,高達千尺。商紂王荒淫無度,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斷地加重賦稅。大臣們心里不樂意,老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就這樣,王權的強度超出了社會允許的范圍。商紂王的暴虐與昏庸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步,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終導致商王朝走向了滅亡。 皇皇殷商,成也王權,敗也王權,真是造化弄人。而在這背后,銅貝作為重要的鞏固王權的貨幣工具,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銅貝早已被它優秀的子孫后代拍在了沙灘上,結束了它在歷史長河中的短暫使命;殷商宏偉的建筑也早已被歷史掀起的沙塵所掩埋;青銅業的輝煌盛景也已不再。但是,文明是一株不斷攀升的常青藤,當我們站在更高的藤蔓處回望時,一切都會變得清晰起來。 從以物易物的實物交換,到龜甲、海貝等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出現,顯而易見,人類的經世智慧數千年前便已萌芽;從王亥趕著牛車渡河貿易,到商國積蓄力量消滅夏朝,商業的力量逐漸改變著世界的權力結構。 從商朝農牧業的蓬勃發展,到青銅冶煉技術的大大提升,我們可以知道,農業對手工業的滋養正是中國經濟的早期形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對于貨幣的關注和認識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再回望幾千年前的商朝,從那個比西方提早數百年誕生金屬貨幣的時期起,其實中國人一直帶著“商人”的基因,懂得以物易物不是長久之計,只有發行貨幣,發展金融,才是經濟長足進步的源動力。商銅貝和它背后的商朝,處在中國經濟繁榮發端的位置,共同構成了中國貨幣發展的源流。
貨幣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部全新的世界經濟史 作者簡介
王丹,畢業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國際文化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錢幣學,以及絲綢之路錢幣文化。中國錢幣博物館的建館元老之一,中國錢幣學會“金泉獎”獲得者,曾任大英博物館絲綢之路錢幣研究員、中國錢幣與銀行博物館委員會副秘書長。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