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2022新定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76184
- 條形碼:9787532776184 ; 978-7-5327-761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2022新定價 本書特色
★ 小說大師納博科夫懷著鄉愁的文學課 ★ 重返俄羅斯文學黃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爾基…… ★ 以燭火驅散迷霧,探究偉大作品背后微妙的創作軌跡 “自由的人寫下真正的書,給自由的人讀,這何其珍貴。”——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二十世紀杰出的小說大師納博科夫離開故國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國高校開設俄羅斯文學課。《俄羅斯文學講稿》是在該課程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納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羅斯六位重要作家——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爾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現俄羅斯文學的黃金年代。 這些帶著鄉愁的講稿絕非枯燥的文學批評理論,而是以同為作家的靈感和天才之光,帶領讀者穿梭于那片未經砍伐的俄羅斯文學森林,那是納博科夫失落的家園,是他從幼年時代即納入血液的精神養分。他從細節著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極具個人風格的褒貶,尤其突出的是對純粹的藝術性的贊美,對“庸俗”的深刻洞見,以及對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虛偽乏味文學的嘲諷。這些講稿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學價值觀,同時顯示出相當獨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羅斯文學及納博科夫研究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納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藝術是一場神圣的游戲。”科學家對事實的尊重,作家對充滿想象力的偉大作品背后復雜微妙的激情軌跡的理解,這兩者的結合正是納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羅斯文學講稿》的獨特魅力之一。走進納博科夫的文學課堂,讓閱讀回歸閱讀,品嘗細節的魔力,與鮮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納博科夫精通托爾斯泰、果戈理和契訶夫,認為他們是19世紀俄羅斯*棒的小說家。當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閱讀納博科夫對其他作家的批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洛麗塔》《愛達或愛欲》《微暗的火》,等等。”——《時代》雜志 “納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風格令其講稿不囿于教學之樊籬而達致怡人的境地。”——《新共和》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2022新定價 內容簡介
本書為“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之一,與《文學講稿》和《堂吉訶德講稿》一同推出。 二十世紀杰出的小說家、文體家納博科夫離開故國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國高校開設俄羅斯文學課程。《俄羅斯文學講稿》是在該課程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分別對俄羅斯的六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和高爾基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講解和分析。納博科夫以同為作家的靈感和天才之光,帶領讀者穿梭于精彩絕倫的俄羅斯文學森林,從細節處著手,貼近文本進行作品分析,其中不乏極具個人風格的褒貶,尤其突出的是對純粹的藝術性的贊美,對“庸俗”的深刻洞見,以及對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虛偽乏味文學的嘲諷。這些講稿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學價值觀,同時顯示出相當獨特的文學分析方法,是俄羅斯文學及納博科夫研究不可錯過的作品,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2022新定價 目錄
原編者前言
俄羅斯作家、審查官及讀者
尼古拉·果戈理
《死魂靈》
《外套》
伊凡·屠格涅夫
《父與子》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與罰》
《鼠洞回憶錄》
《白癡》
《群魔》
《卡拉馬佐夫兄弟》
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寧》
《伊凡·伊里奇之死》
安東?? 契訶夫
《帶小狗的女人》
《在溝里》
《海鷗》筆記
馬克西姆?? 高爾基
《在木筏上》
非利士人和非利士主義
翻譯的藝術
跋
附錄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2022新定價 節選
俄羅斯作家、審查官及讀者“俄羅斯文學”作為一個概念,一個直接印象,在外國人的腦子里一般反映為俄國在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十年間曾經涌現出一打偉大的文學家,僅此而已。這一概念在俄羅斯讀者腦中則更為豐滿,因為除了小說家之外,它還包括了一批無法翻譯的詩人;盡管如此,俄羅斯本國人也只是聚焦于十九世紀這一光芒四射的星體之上。換言之,“俄羅斯文學”是一個近代現象。俄羅斯文學也有其局限性,而外國人卻傾向于認為它是完整的,已經一勞永逸地完成了。這主要是由于在過去四十年里,蘇維埃統治之下產生的文學作品全是典型的地方性文學,一片荒蕪。我曾做過一個統計,十九世紀初至今所產生的被公認為*優秀的俄羅斯小說和詩歌,按一般印刷統計大約兩萬三千頁。顯然,無論法國還是英國文學,都不能被濃縮到這樣的程度。英法文學綿延好幾個世紀,著作數量之眾可謂駭人。這就引出我要說的**點。俄羅斯文學迷人的便利之處在于,如果除去僅有的一本中世紀著作,2所有的作品可以盛進一只容量為一個世紀的雙耳細頸瓶—至于這以后所產生的那點零頭,加個小奶罐就夠了。一個幾乎沒有內生的文學傳統的國家,只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一個十九世紀,便創造出了在藝術價值、影響范圍以及所有其他方面都足以與英國或是法國的光輝作品相提并論的文學,唯一的差距只在數量,而英法傳世經典的創作都開始得早得多。十九世紀的俄國在除了美學價值之外所有其他精神層面的發展中,并沒有以同樣異常的速度達到能與西方*古老國家的文化相比肩的高度,正因為如此,美學價值的奇跡般的奔涌才可能在這樣一個年輕的文明內部發生。我很清楚,對這段往昔的俄羅斯文化的認識,并不是一個外國人概念中的俄羅斯歷史的組成部分。大革命之前俄國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這一問題,已經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執政者精明的宣傳徹底混淆和扭曲了。他們把俄羅斯現代化的功勞據為己有。然而,在普希金和果戈理的時代,俄羅斯民族的很大一部分人口確實被遺忘在冰天雪地之中,在明亮的琥珀色窗戶之外,緩緩飄落的雪花之后;而這一悲劇的源頭在于,在一個以苦難不幸聞名、以其無數草民的悲慘生活聞名的國度里,一種精致優雅的歐洲文化來得未免太快太急了—但這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抑或并非完全不相干。在概述俄羅斯近代文學史的過程中,或者更確切地說,在定義那些競相爭奪藝術家靈魂的力量的過程中,如果我足夠幸運,我或許能觸及所有真正的藝術所共有的深刻的悲憫力,蓋因藝術永恒的價值與這個混沌世間的苦難,這兩者之間總是存著一道巨罅—這個世界將但凡不能用作*新指南手冊的文學作品視作奢侈品或是玩具,這也實在無可厚非。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在一個自由的國家里他不會真的被強迫制作指南手冊,這是個安慰。那么,從這個有限的視角來看,十九世紀的俄國說也奇怪,倒真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書籍有可能被禁,作家有可能被流放,檢察官有可能是惡棍和蠢貨,長著絡腮胡子的沙皇有可能又跺腳又咆哮;但是讓整個文學團體只書寫為國家所認可的東西,這一蘇聯時代的奇妙發明—這一手段,在舊俄國畢竟聞所未聞,盡管很多反動政要毫無疑問都盼著能找到這樣一個工具。一位強硬的決定論者或許會這樣說:民主社會里的一份雜志會對它的作者施加經濟壓力,迫使他們表達所謂讀者大眾所需要的東西—而一個警察國家則會施加更直接的壓力,迫使作者在小說中傳遞適當的政治口信,在這兩種壓力之間也許可以說只不過是存在程度的差別。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原因很簡單:在一個自由的國家有很多不同的期刊和哲學思想,但在一個獨裁統治下,只有一個政府。這是質的區別。假使我,一個美國作家,打算寫一部反傳統的小說,這樣說吧,有一個快樂的無神論者、一個無黨派的波士頓人,他娶了一位美麗的黑人姑娘,同樣是個無神論者,生了一大群孩子,小可愛們都是不可知論者,他過著幸福的生活,與人為善,一生風平浪靜,直到一百零六歲在睡夢中安詳離世—結果很可能是,納博科夫先生,盡管您才華橫溢,我們覺得[這種情況下不會是我們認為,總歸是我們覺得]沒有哪個美國出版商會冒險出這本書,原因很簡單,不會有書商愿意接下這本書。這是一個出版商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己的觀點。要是真有哪個不靠譜的公司到底還是把我這個快樂的無神論者的書給出版了,也不會真有人把我流放到阿拉斯加的荒郊野外去。另一方面,美國的作家也從來不會被政府勒令撰寫弘揚自由企業和清晨禱告之喜悅的宏偉小說。在蘇聯政權建立之前,藝術家們在俄國也受限制,但不會接受命令。他們—那些十九世紀的作家、作曲家、畫家—確信自己生活在一個有壓迫和奴役的國家,但是他們畢竟還是有一項巨大的優勢,這是我們此時此刻才體會到的,即與他們生活在現代俄國的孫輩們相比,他們不會被迫違心地說這里沒有壓迫,這里沒有奴役。P3-5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2022新定價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