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27902
- 條形碼:9787308227902 ; 978-7-308-2279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華譯學館·中華翻譯研究文庫”之一。本書以一部公認的翻譯文學經典《約翰·克利斯朵夫》為突破點,對翻譯文學的本體研究加以思考,對翻譯文學的特有品格做出界定。在東、西兩位大家之間探討翻譯文學經典形成與影響的諸多要素;以科學的思辨,對我國傳統的翻譯研究領域進行突破,把翻譯活動之靜態結果的動態傳播過程納入翻譯研究的范圍;在描述性梳理的基礎上展開探索性的思考,力求把實證與創新緊密結合;針對翻譯理論中的重要問題和熱點問題以及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做出及時回應,增添了本書的學術價值。(本書的基礎是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之一。本次出版是修訂版)。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目錄
**章 翻譯文學經典的誕生與傳誦
**節 **次譯介高潮與敬隱漁的《若望克利司朵夫》
第二節 第二次譯介高潮與傅雷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冊面世
第三節 第三次譯介高潮與一部完整的翻譯文學經典的誕生和傳誦
第二章 翻譯文學經典的再生、遭受抵抗與重現輝煌
**節 經典——不滅的地下火種
第二節 經典的重現輝煌
第三章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
**節 《約翰·克利斯朵夫》與茅盾和胡風
第二節 羅曼·羅蘭與巴金
第三節 羅曼·羅蘭與魯迅和梁宗岱
第四節 《約翰·克利斯朵夫》與路翎及其他作家
第五節 千萬讀者心中的經典
第四章 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
**節 文學翻譯個案研究
第二節 翻譯文學的思考與探索
第三節 《約翰·克利斯朵夫》在當前譯界的“巡禮”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再版說明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節選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研究》: 在第三部分,關于“形式”,作者認為,“這部作品所包者廣,它不僅是部想象的人物的傳記,它還是全時代的寫照;它不僅縷述出個人的思想,它還是對于整個時代各種思想(首先是文藝思想)的總批判,甚至我們就是稱它是部十九世紀后半葉和二十世紀初葉的歐洲文藝思潮批判史,也不為過言”。關于“造意”,作者分析說:“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這個人物之外,又創造了奧里維和葛拉齊亞兩個人,這也是具有著深刻意味的,這正如同他拿德、法、意三個國家來做全書的背景,是同等地有意義。……羅曼·羅蘭現在把他們(指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奧里維)聯系在一起,想用德意志的力量來救濟法蘭西的萎靡,用法蘭西的自由來救濟德意志的順服……但這一切還不夠,因之羅曼·羅蘭又創造了葛拉齊亞,作為意大利的化身,作為美麗與光輝的實體……這也正暗示了羅曼·羅蘭的三位一體的文化交流的思想。不用說,在今天看起來,羅曼·羅蘭的這種造意是很有商討的余地的,但他在寫作《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巨著時,這卻不能不說是一個大膽的理想與嘗試。”從作者上述見解中,當然也能看出傅雷《譯者弁言》里的觀點,作者顯然是把傅雷《譯者弁言》里的思想作為自己撰文時的重要參照的。不過筆者要對作者的“商討”提出自己的商討:我們不能用對待政治家的要求來要求作家。當一個作家,對人類有著美好的理想,并為美好的理想而奮斗時,即便這種理想顯得不切實際,也無可厚非,因為他是作家而不是政治家,因為,也很難說這種把人類引向至上、至善的理想,不能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追求。作家的任務是要給世人的生存打造更多的精神支柱,開耕更多的精神園地,拓創更多的精神向往。批評一個作家“沒有能找到一條真能徹底消滅戰爭,為人類謀幸福,開辟新世界的歷史行程所必由的道路”③,是把對政治家的希望寄托到了作家身上。 第四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訴讀者“怎樣來理解它”“怎樣來接受它”。作者指出:“《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它誕生的時代,是具有著現實的意義的。它對于當時的虛偽與暴力的社會,曾作了*有力的反抗,……更對當時一切的思想作了*有力的批判。而克利斯朵夫那種不屈不撓和與艱苦作斗爭的精神,就是直到今天,對于我們依然是一個*好的榜樣,是一種*好的鼓勵。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理解,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巨著中所發揮的英雄主義和對于自由的個性的渴求,是帶著烏托邦和浪漫主義的性質的,而他更大的悲劇,就是當他呼吁人家起來和社會的不義及反動力量作斗爭時,只能憑著良心作指導,用內心的寶藏——愛情、友誼、仁慈、道德的崇高的美來和它們對立,但這一切在現實的斗爭中又是多么無力!……當我們今天來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巨著時,我們應該記得,羅曼·羅蘭本人在寫完它時也是舍棄了它和超越過它的。”文章作者在道出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后,接下來更多的筆墨,是提醒讀者冷靜地看待這部巨著,它不過是羅蘭早期思想的反映,并引用羅蘭寫的《末卷序》來證明他后來思想上的“超越”:“我自己也和我過去的靈魂告別了;我把它丟在后面,像一個空殼似的。生命是一組連續的死亡與復活。克利斯朵夫,我們一起死去再生吧!”作者的分析不無道理,羅曼·羅蘭的思想前后是有不同的,明顯的轉折是從1931年發表《和過去告別》始,而羅曼·羅蘭的《末卷序》寫于1912年10月,所以作者的這一說法是值得商榷的,不能令人信服。羅曼·羅蘭“與過去的靈魂告別”不等于說“與作品告別”,不等于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應當丟棄了。果此,為什么羅曼·羅蘭對這部作品在蘇聯受到歡迎而感到格外興奮和安慰呢?為什么羅曼·羅蘭又十分關心它在中國的命運呢?但筆者的問題倒在于:為什么文章作者要提醒讀者,《約翰·克利斯朵夫》表現的是羅曼·羅蘭前期的思想,是羅曼·羅蘭已經舍棄的思想?這背景因素中重要的一點,恐怕還是因為當時《約翰·克利斯朵夫》引起了萬人爭購和傳閱,傾倒了無數的讀者,越來越在青年人中傳播開來,大有壓倒其他著作的“過熱”的趨向。只有當廣大的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都來競相閱讀這部名著寶典,對它著了迷的時候,才能有高層的有識之士,對這種“過熱”的現象提出冷靜的觀點。青年人閱歷少,看事情不夠深刻,這是有識之士關心的問題。但不管怎么說,戈文是一篇能全面評論這部巨著的文章。 翻譯文學經典贏得了讀者的熱情,也繼續推動著研究的熱情,王元化的《關于》也是這一時期十分重要的一篇評論文章。作者是我國的文藝批評名家,他并不從那種固定的評論模式來談《約翰·克利斯朵夫》。他強調指出,“讀《約翰·克利斯朵夫》,誰能夠拋棄那種文學ABC的濫調俗套,用自己的樸素的眼睛去看,誰才會領略到原作的真正的精神”;他還對《約翰·克利斯朵夫》“不合藝術規律”的“獨特”的寫法表示贊賞,“因為羅蘭像一個音樂家,不是要創造‘物質世界’領域中的現實,而是要創造‘精神世界’領域中的現實”。王元化還對茨威格的研究視角提出批評,并質疑法國批評家布洛克的觀點。茨威格是羅曼·羅蘭生前的好友,布洛克也是羅曼·羅蘭景仰的批評家,兩人的觀點和認識照理來說是具有權威性的,因而在我國也被視為重要的理論參照。然而,王元化卻自有主見,不盲從權威,他用自己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了同樣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見。 ……
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 作者簡介
宋學智,吉林外國語大學教授,西方語學院院長,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文學翻譯。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