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799819
- 條形碼:9787561799819 ; 978-7-5617-998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第二版) 本書特色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入選 2006年教育部“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2014年教育部“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經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審定,入選“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并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為“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作為一本通俗易懂的教育心理學讀物,常銷多年。此次修訂增加了部分章節,并充實了案例。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第二版) 內容簡介
《大夏書系·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2版)》編著者劉儒德。教師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本書正是秉持這一目標,對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學現象進行詳細解析并提供切實有效的應對和輔導策略,本書精選了66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并將它們分為教學、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適用于教師的不同方面的工作。在體例安排上,在每篇文章的正文前面,本書都呈現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者問題情境,以激活讀者的先前知識經驗,喚起讀者的探究興趣。本書不僅適合于中小學教師閱讀,也適合師范學生和家長閱讀。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第二版) 目錄
**輯 教學中的心理效應
U形記憶——系列位置效應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多大?——法則
解密過目不忘——專家記憶優勢
虎頭豹尾——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莫等墻倒再造墻——遺忘曲線
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邁好眼前的一小步——高原現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維定勢
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歸因偏差現象
要一個,還是兩個?——沉錨效應
小步子,大目標——連鎖塑造
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
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馬克原理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情境相似性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頭腦風暴效應
我學故我優——學習對大腦的可塑性
你聽到了你要聽的——雞尾酒會效應
情令智昏——情緒判斷優先
一時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厭惡實驗
弄假成真的謊言——認知失調
為何工作?——德西效應
求速度,還是求正確?——沖動型與沉思型
第二輯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布媽媽的啟示——依戀心理
頂著光環行走的人——暈輪效應
不足的完美——仰八腳效應
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風效應
沒有*好,只有更好——成就動機
不為做給別人看——成就目標定向
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
催眠師的魔具——暗示效應
山里的水真甜——安慰劑效應
真實的謊言——羅森塔爾效應
響雷之后必有雨——預期效應
轉念之間——知覺中的圖形-背景現象
3+1不等于5-1——心理加減法
天下英才未必個個是狀元——第十名現象
抽刀斷水水更流——禁果效應
戴著鐐銬亦能舞——強迫性行為
給學生一件有價值的“睡袍”——配套效應
獎勵的藝術——扇貝效應
解讀算命先生的天書——巴納姆效應
絕望的體驗——習得性無助
不妨來點阿Q精神——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晴雨在我心——情緒ABC理論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齊氏效應
為了明天更美好——延遲滿足
第三輯 管理中的心理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余——馬太效應
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互悅機制
自己人,什么都好說——自己人效應
人際之間的蹺蹺板——互惠原則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美麗的玫瑰花——霍桑效應
美味的肉湯——登門檻效應
拆掉屋頂還是打開天窗——留面子效應
課堂管理中的潛規則——80-15-5法則
想吃活魚怎么辦?——鯰魚效應
心中的偶像——名人效應
*后通牒是不是拖沓者的克星——*后通牒效應
無孔不入的“偏見”——決策中的非理性
腳踏兩條船的感覺——手表定理
為什么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邊際遞減效應
三人成虎——從眾心理
是皮匠還是和尚?——社會助長和社會干擾
淹沒的責任——群體去個性化
群體倍乘器——群體極化現象
囚徒的兩難選擇——博弈效應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第二版) 節選
在實驗中研究者要求象棋大師和新手都看棋局5秒,然后將棋子移開,并要求他們復盤。你可能會認為新手怎么都不會是大師的對手,可是結果卻不全是這樣。當象棋大師和新手都看一個真實的棋局時,象棋大師意料之中地在**次復盤時,就可以達到90%的正確率,新手僅能達到40%。可如果是任意放置的棋子時,他們復盤的正確率就沒有什么差異了。 專家和新手在真實棋局的掃描上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那么象棋大師所用的復盤時間顯著地快于新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研究者經過分析發現,象棋大師在各次實驗中的平均組塊數為7.7,而新手只有5.3。不僅如此,象棋大師平均每個記憶組塊中包含的棋子數也多于新手。這就是說,象棋大師是運用了他豐富的棋局知識進行組塊,獲得神奇的效果。在某一個給定的時間內,象棋大師利用記憶組塊獲得和記住了更多的信息。而當他們與新手面臨的都是假的棋局時,棋子之間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他們同樣沒辦法調用先前知識,組塊的優勢蕩然無存。 不光如此,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在1996年與IBM的國際象棋計算機“深藍”對弈也說明了真假棋局的秘密。一開局,執黑的機器擺出了著名的“斯拉夫防御”陣式。通過前三盤的較量,卡斯帕羅夫已深諳機器的招數,無非還是以查棋譜為主的老套套。于是靈機一動,下了一步棋譜上沒有記載的“怪招”一一把阻擋黑“兵”前進的紅“馬”挪走,試圖誘使機器進攻,然后圍而殲之。這一著,無論在哪部棋譜里都查不到。正是因為頻出怪招,才迎來了*終的勝利。這就如“當頭炮,把馬跳”是象棋的常規招式,可一個頑童非要在“當頭炮”后出“車”,就算是功力深厚的專家也得思考良久。后來盡管“深藍”經過改進,也擊敗過世界國際象棋冠軍,但是它終歸是只有大量的棋局知識和不知疲倦的高速檢索能力的機器,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模仿了專家的組塊經驗。 P15 ……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第二版) 作者簡介
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攻信息技術與學習科學研究方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等研究。著有《當代教育心理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教學軟件選用與評價》《教育心理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五十多篇。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