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我在北京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2509860
- 條形碼:9787522509860 ; 978-7-5225-098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在北京 本書特色
一位臺灣八五后女孩,在北京求學,而后留在北京追尋夢想,一晃就是10年。其間撰寫了**本書《臺北女孩看大陸》,視角獨特,一時影響頗大。現(xiàn)在她的第二部書《我在北京》出版發(fā)行。對于兩岸年輕一代,她的觀察和體會自有其特有的視角。她這一代臺灣年輕人被稱為“草莓族”,而大陸時下的“躺平”,二者神似。不得不感嘆:“兩岸真有意思啊!天天吵吵嚷嚷的,互相看不順眼,但在某些層面,我們彼此出奇地有共鳴。”
我在北京 內(nèi)容簡介
那時,我被問過太多次“你是臺灣人,怎么跑到這里做這種工作啊?”別想歪,這種工作不是什么非法工作,而是內(nèi)衣銷售。更慘的是,我是一個北京大學碩士畢業(yè)的臺灣人。 幾年前我來到北大讀書,自以為從此未來光芒萬丈,碩士畢業(yè)后進了一家知名外企,半年后光榮地被公司主管通知“抱歉,你試用期未通過”。因緣際會下,我成為一名內(nèi)衣銷售,并住進了公司的老宿舍里。在那里我碰見另外兩個臺灣人生輸家── 一個在烤肉店做著普通店員、被女友瞧不起的男生,另一個老公出軌、無房無工作的28歲女人。我們在回家鄉(xiāng)和在北京咬牙苦撐之間糾結(jié),我們更常受到父母家人和自己對自己的質(zhì)疑:“你在北京是為了什么?”“為什么別人都可以,你不行?”“別人不是都是這樣活著的,為什么你不行?” 我從一個認為“北大畢業(yè)的臺灣人,做這種工作”的別扭心態(tài),逐步成長,并*終在北京扎根立足。這是一個在北京的“奇葩”臺灣女孩成長的故事,很寫實,沒有狗血,它可以印證──在北京,努力工作生活,總有一天也會過上你曾經(jīng)想象的那種日子。
我在北京 目錄
033 I 第二章 到那里,你會后悔的
069 I 第三章 你是臺灣人 ,怎么混成這樣?
109 I 第四章 你該慶幸你是臺灣人
149 I 第五章 不要跟我講往曰榮光
181 I 第六章 在北京混不下去,隨時可以回臺灣?
209 I 第七章 我終于成為一個“正常的臺灣人”
237 I 第八章 繼續(xù)在北京,你又能混出什么名堂?
277 I 第九章 在那之后
我在北京 節(jié)選
那時,我在工作中*常被問的三個問題: 咦,聽你的口音,你是廣東人嗎? 噢,原來是臺灣人啊,我就說你的口音像是港臺那一帶的對吧? 那,你是臺灣人,怎么跑到這里做這種工作啊? 先別亂想,所謂“這種工作”可不是什么非法的工作,不過說奇怪也挺奇怪,至少每當我跟熟或不熟的人講到我的工作。他們都會露出“啊?!你開玩笑的吧”的半信半疑表情。 我曾經(jīng)是一個內(nèi)衣銷售員。不是那種連鎖店的內(nèi)衣,是“量身訂制”內(nèi)衣,跑北京城各大美容院,在客戶被美容師“洗腦”的差不多時沖進去,推銷塑身內(nèi)衣、負離子內(nèi)衣、竹炭內(nèi)褲等。在工作時我必須穿著洋裝(裙子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化淡妝,一副宜室宜家、小家碧玉的樣子。所接觸的客戶當然也都是女性,這份工作唯一可稱得上“福利”的就是可以看見各種胸部。 瞧,這可是份正經(jīng)工作,說句地圖炮的話,如果不是因為我是臺灣人,這工作只會被人視為無聊,不會被視為“奇怪”。但是偏偏在北京這么些年,北方人民總能一聽就聽出我的臺灣口音,我連“出門兒左拐”的兒話音都發(fā)不出來,我服務(wù)過的那些客人總會輕易聽出來我是臺灣人。 甚至有嘴損一點的人會表示,“唉,我還沒去過臺灣呢,一直聽說臺灣現(xiàn)在經(jīng)濟可差了,年輕人都跑到上海去找工作。之前還不相信,現(xiàn)在看果真是啊,臺灣小姑娘都跑北京賣內(nèi)衣了”。 說完這一長串之后,他們通常連條內(nèi)褲都不會買。 我通常面紅耳赤地解釋,我們公司是賣高端訂制內(nèi)衣,老板是臺灣人,找我?guī)兔Φ摹.斎唬@段話是自我安慰的。 更慘的是,我還是北大畢業(yè)的內(nèi)衣銷售員。北京大學的臺灣碩士畢業(yè)生跑來賣內(nèi)衣,我們雖然常說行行出狀元、職業(yè)無貴賤,但要說社會上對于工作種類沒有約定成俗的看法,恐怕您也不信吧? 一開始做這份工作時我自己覺得尷尬,公司內(nèi)部的人卻覺得新鮮有趣,我同事常常不等我開口,就興奮地跟客人介紹“她是臺灣人,還是北大的畢業(yè)生喔”。然后,客人會投來新奇(或可憐)的打量眼神。 我出生的臺北,也算是個繁榮發(fā)達的城市,但是我是到北京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大城市”,人與人之間有著極大的差距。在臺北,你可以看見一張張冷漠的都市人臉,但偶爾會有人在視線與你對上時露出一個笑容。如果你是游客,會有更多人對你微笑,這是臺灣人的禮貌和生疏——來者是客,就算我討厭你,外表可不能顯露。 在北京,永遠都只有趕著上班、趕著接孩子,和一群群不知道為什么很趕的路人。有一次我在地鐵上看見一個流鼻血的男人,他沒有紙,用手捏著流血的鼻子,血從縫隙中滴下來落到他褲子上,周圍的人都禮貌地裝作沒看見。我給了他一張衛(wèi)生紙,他木然地接過,一句謝謝也沒說。這種“木頭人”,北京地鐵不少見。 還有一天,我結(jié)束了一個賣出一件內(nèi)褲但因為量錯胸圍被客人痛罵的沮喪夜晚,很難得地看見有一個女孩在看報紙,等我靠近才發(fā)現(xiàn),她是在哭,用報紙遮著。那時我也差點跟著哭出來,但轉(zhuǎn)念一想,我手上沒有報紙,太丟人了,眼淚就跟著縮回去。 如果說我來到這個陌生、冷酷的大城市是因為“臺灣經(jīng)濟太差”,那為什么我會來做這份內(nèi)衣銷售工作? 要講述這個故事,先從2012年我離開臺北的那一天開始說吧。 2012年8月,出發(fā)前往北京的那天,臺北桃園機場前方排滿了要返回北京的臺灣人,那時我才知道原來真有這么多居住在北京的臺灣人。前面的中年臺灣人回過頭,看著我那堆大包小包,掛上了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小妹妹,去北京玩啊?” “不是玩,是讀書。” P3-6
我在北京 作者簡介
郭雪筠,臺灣新北市永和人,2012年到北京,北京大學傳播學碩士,畢業(yè)后一度任職于外企,后來陰差陽錯成為媒體人。2016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臺北女孩看大陸》。自己開設(shè)同名微信公眾號:臺北女孩看大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