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紀念碑:詩的見證(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83690
- 條形碼:9787549583690 ; 978-7-5495-836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紀念碑:詩的見證(精裝) 本書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詩論,完整表達其詩學理念和觀點。 2.詩人兼翻譯家黃燦然翻譯。
文學紀念碑:詩的見證(精裝) 內容簡介
米沃什向來盥接,甚至簡單。他有能力把詩歌的快樂歸還給普通讀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文學紀念碑 詩的見證(精裝版):諾獎詩人米沃什的詩歌論集》中,他則使你懷疑我們時代知識階層大的罪孽,是害怕明顯的東西。 [米沃什]在《詩的見證》中以某種平靜的才智說話,這使得他所作(關于詩歌)的辯護……成為我們時代的一部經典。 米沃什這六個講座的重量和意義怎樣高估都不為過。《詩的見證》以其濃縮和簡潔闡述的力量,為我們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詩學歷史哲學、哲學和美學的鑰匙。當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對二十世紀困境的非常深刻反應之一。他反對各種一般見識,這些見識認為我們文明是沒有前景的,而文化的異化則是無可逆轉的事實。他的反對,對他的波蘭讀者來說似乎可能更自然。畢竟,在像波蘭這樣的國家,當代詩歌不止一次地證明它是社會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它發揮見證現實、抵抗壓迫和成為希望來源的作用,這作用不是抽象原理,而是很多人具體和親身的經驗。
文學紀念碑:詩的見證(精裝) 目錄
二 詩人與人類大家庭
三 生物學課
四 與古典主義爭吵
五 廢墟與詩歌
六 論希望
索引
譯后記
文學紀念碑:詩的見證(精裝) 節選
《文學紀念碑 詩的見證(精裝版):諾獎詩人米沃什的詩歌論集》: 我們能否在不滅亡的情況下經受得起這樣一個局面,也即我們周圍所有事物都失去它們的存在,再也沒有真實世界?二十世紀詩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它的英雄主義是被迫的,并且拿不出任何證據表明我們已來到變成超人的邊緣上。當詩人發現他們的詞語只指涉詞語,而不是指涉必須盡可能忠實地加以描寫的現實,他們便絕望了。這很可能是現代詩歌音調如此陰郁的原因之一。此外,孤立威脅著詩人們。他們與“人類大家庭”之間的紐帶,在浪漫主義時代依然完整,即是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名聲模式,那種受到別人感激和承認的模式仍然發揮作用。后來,當詩歌轉入地下,當波希米亞帶著不屑遠離市儈,它便在大寫的“藝術”作品這個理念中找到嚴肅的支持,相信其絕對有意義。詩歌帶著一個信念進入二十世紀,堅信藝術與世界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對立,但是藝術的堡壘已經在崩潰,詩人那種自以為高于普通凡人的優越感已開始失去其*高的正當理由。畢竟,那位寫了一卷卷公眾看不懂、一卷卷無人閱讀的小詩集的作者,是很難從這樣一種信仰中獲得什么安慰的——一本詩集所包含的,無非是一句碎語和一個正在消失的笑聲。 生物學課給我們的想象力帶來很多改變,并不限于那些與個人命運相關的改變。我們不知不覺地改變我們對那些給數千人或數百萬人造成痛苦的大災難的態度。很難理解為什么一七五五年里斯本大地震會給啟蒙時代人們的心靈造成如此大的沖擊,并成為重要辯論的題材。死亡人數約六萬,與現代戰爭中的死亡人數相比很一般,與中世紀黑死病造成的人口下降相比也很一般。然而,這類災難卻被當成是上帝的安排。另一方面,里斯本的毀滅為自然神論者提供了一個理據,他們認為上帝并不介入事件,因為上帝這位偉大的鐘表匠讓世界自生自滅。否則,他們堅稱,上帝就是盲目地殘暴的,應受指責。也許這種推論對我們來說有點兒太抽象,因為我們時代的歷史悲劇使我們大聲發出抗議。一定是有人需要承擔責任的,但如果我們開始尋找某個合理的解釋,則我們僅有的可能性將是跟隨伊壁鳩魯信徒,他們認為諸神要么是無所不能但又不好,要么是好但不是無所不能。然而,生物學課意味著科學世界觀的一場勝利,根據科學世界觀,需要承擔責任的是因果鏈。如此一來,把這種思路從自然領域轉移到社會領域,似乎也就明顯不過了,不管正當與否。當然,指責科學的實際后果有異于科學家的初衷是毫無意義的。然而我們應認識到,科學不只為完善愈來愈致命的戰爭工具立下汗馬功勞,而且滲透集體生活結構,引起各種轉變,這些轉變的幅度我們現時仍無法弄清。某些觀念對心靈造成的污染,也即科學的那些副作用,與源自同一科學的技術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相比是不遑多讓的。因此,譬如說,“適者生存”的粗俗版不僅引發文學中的自然主義,而且為以某種假設的社會衛生之名滅絕數百萬人類生命創造條件。與此同時,也是科學提供了種族滅絕技術,如同較早時科學為壕溝戰里的大屠殺提供工具。 在二十世紀,詩人前所未有地被迫抵抗由事實構成的壓力,這些事實與他們多少有點兒天真的本性背道而馳。從很早開始,在生命*初幾年,我們每個人都會各自發現,嚴酷的生存規則與我們的愿望針鋒相對。一柱火焰,看上去那么可愛,一碰就會燒傷手指;一只甩出桌面的玻璃杯,不是停留在空中,而是摔得粉碎。對奇跡的渴望,受到所謂“事物的正常順序”的嚴峻考驗,我們逐漸在家庭和學校的督促下適應這些順序,作為踏入社會的準備。詩人很可能特別抗拒這種訓練,也因此,他們成為傳達人類一個普遍渴望的聲音,這就是渴望從二加二等于四這種嚴厲而無情的冷酷中解放出來。在很長時期內,宗教都在阻止現實的某些區域受盲目法則的力量影響,也許基于這個理由,宗教與詩歌存在著某種結盟。不僅城市和國家的命運,而且整個人類的命運都被包括在那個范疇內。畢竟,自然神論者在里斯本毀于大地震之后提出的論點,并未成功廢除人們對上帝的根深蒂固的信仰。整個狂喜時代都充滿救世夢想,夢想某個民族或某些特定民族的特殊使命,一種已預先寫在圣經中的使命。但是后來在蒸汽和電氣的時代,進步的概念也同樣烙上人類要走的道路已由上帝安排妥當的所有特征。 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別,很可能源自跨過某個門檻:一些太難以想象的暴行似乎不可能發生。但是,從一九一四年開始,這類事情被證明愈來愈有可能。人們發現“文明是會死的”。因此,沒有什么可保護西方文明,阻止它陷入混亂和殘暴。野蠻狀態原本似乎是屬于遙遠的過去,但是現在它回來了,成為極權主義國家的部族儀式。死亡集中營成為二十世紀的中心事實,有刺鐵絲網成為二十世紀的象征。托馬斯-曼無疑是對的,他認為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一部二十世紀開幕著作。歐洲人長期以來一直都在他們的殖民地后園有效地掩藏某些恐怖,直到這些恐怖來找他們算賬。超級大國瓜分某些國家的事情,恰恰發生在歐洲,仿佛這是一個分配財富或分配牛羊的問題,盡管被宰割的是民族、城市、家園。危險也在升級,因為原子彈使不大可能的事情成為很有可能:地球的毀滅。如同一個孩子發現火會燒傷手指,發現用力撞桌子鋒利的邊緣會痛,人類面對著赤裸裸的、按因果律建立聯系的數據,再也沒有任何神明保護他們,向他們保證會有好結果。 ……
文學紀念碑:詩的見證(精裝) 作者簡介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taw Mitosz),波蘭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蘭第1共和國的立陶宛。“二戰”期間在華沙從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動。“二戰”后在波蘭外交部供職,曾在波蘭駐美國及法國使館任文化專員和一等秘書。1950年護照被吊銷,后選擇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國獲得居留權。1960年應邀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國。 曾榮獲波蘭雅蓋沃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學府的榮譽博士學位及各種勛章。1978年獲俗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諾斯達特國際文學獎。198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對他的授獎詞中說:“他在自己的全部創作中,以毫不妥協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滿劇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脅。”2004年8月在波蘭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歲。 黃燦然,詩人,批評家。現居深圳洞背村。著有《必要的角度》、《格拉斯的煙斗》、《奇跡集》等,譯有《關于他人的痛苦》、《論攝影》、《同時》、《新千年文學備忘錄》、《如何讀,為什么讀》、《小于一》等。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