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中國有文化 本書特色
★ 獨家授權 南懷瑾先生法定繼承人獨家授權,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官方認證,紀念南師逝世十周年特別推出。 ★ 版本獨特 基于南師作品全新策劃、匯編而成,每本書幫當下讀者解決一個重要問題。按照單篇 章節方式,重新架構完整的體系;每篇文章約三千字,體量輕小,觀點明確,易于理解;從海量素材里反復篩選打磨,確保好讀易懂、有趣有料;保留南師博學通達、生動幽默的口語化講述特色。所以,這不僅是一套原汁原味的南懷瑾作品,也是一套更好讀、更精彩、更實用的南懷瑾作品。 ★ 人生不讀南懷瑾,閱盡詩書也枉然 南師以接續中國傳統文化為志業,躬身踐行七十年;以經史合參的方式講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門戶,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深受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作品暢銷三四十年,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 一生就是一部勵志大片 他一生經歷奇特,十幾歲外出求學,弱冠投身行伍,繼而經商、講學、游歷,涉足軍事、商業、政治、文化、宗教等多個領域;一生立言、立功、立德,知行合一,成就斐然。 世人說他:“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自己卻說:“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他只想安安靜靜做個鄉村教師,卻被時代潮流推著成為一代傳奇。在這家那家的各種頭銜中,他唯一認可的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 知行合一,可學可用 南師講述古代典籍的特色就是經史合參、知行合一,每每以歷代史實、自身經驗為注解,處處滲透著他對人生和社會普遍規律的洞見;因而在南師的講述中,傳統文化不再是陳舊文句和生硬理論,而成為我們可學可用的智慧啟迪。 南師數十年來,一直主張道是天下的公道,*好要把道理、學問講得深入淺出,*好連沒有文化的人都能聽懂。因而,他的著述大多深入淺出,洋溢著“道不遠人”的親和力與說服力,沒有酸澀死板的學究氣,而且旁征博引,兼涉古今中外,浸透著極為豐富的人生閱歷與經驗,因此廣泛被士農工學商各界、各階層、從十幾歲到九十幾歲各年齡段的讀者所喜愛。 ——周瑞金(《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 在歷史洪流的十字路口,南師以一己之力,在民間為文化重建奮戰了七十年,對國民的影響、啟發是巨大的。他啟發了無數國人重新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重 建文化自信,并積極探索如何汲取古今中外歷史文化的精華,繼往開來。 ——朱清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家,教育家) 南師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 ——余世存(學者 作家) 今天世界通過現代科學已經解決不了人的思想文化、精神世界的問題,只有東方文化——南老師代表這個文化——才能夠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 ——彼得·圣吉(管理學大師,學習型組織倡導者)
中國有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意在呈現南懷瑾先生對于中國文化總體脈絡、特色和價值的概述。南懷瑾先生對于中國歷史文化有很多獨到的見解,特別是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幾乎全部過程。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完成了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播,也完成了他對于中國現代化的反思。南懷瑾先生講述古代典籍的一大特色就是經史合參,這里的“史”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也包括他對當代的觀察和反思,而當代也是由過去的歷史累積而來。這樣,在南懷瑾先生的講述中,古代典籍不再是遙遠過時的陳舊文句和了不相關的生硬理論,而成為我們理解過去、當下乃至未來的鑰匙。書名中的“文化”不等同于今日人們口中“文化活動”“文化界”的“文化”,也不僅僅是指古代的“文史哲”遺產。正如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所說,中國傳統的經濟不等于今日的經濟,為政不等于今日政治,古今的教育也已經不是一回事,名詞內涵差異的背后,是一整套認知方法和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有文化中國有文化 前言
" 定制授權 南懷瑾先生法定繼承人定制授權,南懷瑾文教會官方認證,紀念南師逝世十周年。 版本 基于南師作品策劃、匯編而成,每本書幫當下讀者解決一個重要問題。按照單篇+章節方式,重新架構完整的體系;每篇文章約三千字,體量輕小,觀點明確,易于理解;從海量素材里反復篩選打磨,確保好讀易懂、有趣有料;保留南師博學通達、生動幽默的口語化講述。所以,這不僅是一套原汁原味的南懷瑾作品,也是一套更好讀、更精彩、更實用的南懷瑾作品。 人生不讀南懷瑾,閱盡詩書也枉然 南師以接續中國傳統文化為志業,躬身踐行七十年;以經史合參的方式講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門戶,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作品三四十年,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一生就是一部勵志大片 他一生經歷奇特,十幾歲外出求學,弱冠投身行伍,繼而經商、講學、游歷,涉足軍事、商業、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一生立言、立德,知行合一,成就斐然。 世人說他:“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自己卻說:“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他只想安安靜靜做個鄉村教師,卻被時代潮流推著成為一代傳奇。在這家那家的各種頭銜中,他專享認可的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知行合一,可學可用 南師講述古代典籍的就是經史合參、知行合一,每每以歷代史實、自身經驗為注解,處處滲透著他對人生和社會普遍規律的洞見;因而在南師的講述中,傳統文化不再是陳舊文句和生硬理論,而成為我們可學可用的智慧啟迪。"
中國有文化 目錄
我只是中國文化的“白頭宮女”
“漢學”的啟示
“中國文化”是怎么講起來的
文字是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
人文是中國文化的
如何看待文化的“廢興存亡”
第二章 三家大脈絡
三家店賣的是什么
儒家的歷史脈絡
道家的學問與影響
學與中國文化的因緣
第三章 理解中國文化的關鍵詞
先認幾個字
五經與中國文化的精神
易:生生不息
出世與入世:孔子為什么不歸隱
十六字心傳與道統
孝道:守身是前提,大孝于天下
橫渠四句:知識分子的責任
第四章 為什么有家有國,卻沒有社會?
、五倫與社會
家:古代社會的基本結構
三從四德,并沒有輕視女性的意思
積陰德與社會福利
叢林制度的特殊貢獻
第五章 中國有沒有“經濟學”?
另外一種經濟學
人民、土地、財貨,怎么排序?
仁義經濟學
經濟可以解決一切問題r/>
司馬遷的“金”句
第六章 穿透迷霧的歷史眼
文化的中心是歷史
因果觀與歷史哲學
唯時史觀與理想國
司馬遷的歷史眼
第七章 政治有原則
為政不是政治,禮治不是法治
王道:以德服人
為政到底在人
政治大原則: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十二字說盡所有政治理想
仁道的密宗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第八章 傳統教育的啟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沒有私心的教育
詩教的修養
人才如何培養
人才如何選拔
第九章 東西方文化的對照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恃強凌弱不是人類文化
東西文化在時代中的趨向
當今世界的經濟危機
當今世界的文化危機
中國有文化 節選
我只是中國文化的“白頭宮女” 我是老年人,而且我這個老年人,生活在中國歷一個大變化的一里,大家是不會懂的。像我這一生,出生時距離推翻清朝沒有幾年,接著是五四運動,然后是北伐,世道都在變亂,童年在天下大亂的苦難當中度過。剛剛成長又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中國,全體老百姓都生活在災難中。接著八年抗戰,說是八年,前后加上一共有十幾年,那真是家破人亡,這個國家支離破碎。剛剛結束抗戰,我們國家內部的派意識有紛爭,又發生內戰。此后我幾十年避世遠行,漂流在外,這樣一搞,我一生的時光就沒有了,報銷了。所以我說我這九十多年是生于憂患,死于憂患,沒有一天安定過。 諸位不同呀,從出生到現在多也不超過六十歲,大部分三十多歲,生長在一個社會安定的時代。我常常說,不要忘記哦,因為諸位不大懂歷史,我們從小關注歷史,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這二三十年這樣生活安定,你們的運氣優選。 我跟諸位生長的時代不同,所以看法有差別,思想有差別,教育有差別,文化也有差別。這個時代的差別,一個老頭子希望大家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又要與西方科技文化相結合,才能了解如何能得到修養。有修養要干什么?四個字,“安身立命”,身心安,看通一切,看明白一切,安身立命。 …… 我們中國文化斷層了,這個斷層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中國文化到五四運動攔腰了一刀,到“”再遇一劫。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遭此重創,是我們全體中國人對不起自己的國家民族,對不起自己的老祖宗,所以我幾十年都在為接上文化斷層而努力。當年我從峨眉山閉關下來的時候,也考慮自己以后走哪一條路?怎么辦?什么路線才能盡我人生的責任?當時只想到鄭板橋的一句話:“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的蒙童。”就是說,回到鄉下,找些小學生,教教書,了此一生。 但是我也經常跟同學們講,我這個人運氣不好,這八九十年一之間,像國家民族的命運一樣“生于憂患,死于憂患”。從十幾歲起想做一個普通人,碰到時代的變遷,我說自己經歷了六個朝代。前面經過北洋軍閥的混亂,接著是北伐的階段,天下亂了,這個歷史你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的青年都對救國家、救民族熱忱,大家都想出來,寧愿性命也要救這個國家。這個熱忱你們不能想象,因為你們沒有經過這樣的時代,沒有處于這個社會環境。 所以年輕的時候學軍事,帶兵打天下,就碰到了發動侵略戰爭,抗戰八年,我在大后方待了十年。緊接著是兩。孔子說“賢者避世”,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避開這個世間社會;“其次避地”,差一點的沒有辦法就找地方躲開。但是溜到哪里去呢?又不愿意到外國去,后考慮還是到臺灣,畢竟還是中國。這一住,就住了三十六年。兩個階段,壽命已經去了五六十年了。然后發現臺灣也有變動,又要避開了。因為沒有地方避,所以到美國去,在國外漂泊流浪,在我感覺是流浪。一般人認為到外國多好!在歐美轉了一圈發現還是不行,所以避世也難。 而且人的因緣也很奇怪,就像辛稼軒的兩句詞——“此身忘世渾容易”,一個人丟掉了社會世界盡管很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要社會、國家、朋友們忘記了自己,反而做不到。 “”那個時期,我在臺灣,有一天夜里寫了兩首詩: 憂患千千結,山河心。 謀身與謀國,誰識此時情。P1-3
中國有文化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12),生于溫州樂清的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于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道、皆有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青年時代立下接續中華文化斷層的志業,躬身踐行七十年。以“經史合參”的方式講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門戶,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