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河素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821115
- 條形碼:9787546821115 ; 978-7-5468-211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河素履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在徽成盆地上搜尋村落文化的內涵,體驗城鄉嬗變的陣痛,致力于當代鄉土的文學實驗,不斷為我們呈現那些被無情拋棄,驀然回首又覺得頗為珍貴的東西。他的寫作也許帶有悲情色彩,但濡染了泥土味的語言,回放了原生態場景,足以喚起我們。
山河素履 內容簡介
本書由“故鄉無愁”“此心未歇”“逝水流長”“梁山點燈”四個章節四十九篇文章組成,作者躬身于鄉土,以其切身的生命感受和獨特的書寫視野,娓娓追憶西部小鎮夏家塆,用真情和敬畏寫鄉土的流變與恒常,寫鄉村生活的苦澀與堅忍,寫一代人的離緒與守望。又用紙上還鄉的方式,為撤離故鄉的人、追隨故鄉的人,開辟出一方安放靈魂的凈土,不論行走多遠,我們終歸回到故鄉。 本書以飽滿的熱情抒發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文風質樸。
山河素履 目錄
滿山玉米長著愛
一個有杜甫的峽谷
何止故鄉
古道風情
春日小記
葛條纏住許多人
我無法不背井離鄉
萬物生長
山的路上沒有人
泥土去哪里了
西秦嶺外的山河眺望
風悲七歌
毛茛花開的山坡是一座壇
故鄉是一個人的避風港
第二輯 此心未歇
游四方
時間帶不走故鄉
在小鎮,風行草偃
在黃昏唱歌的風
落日一寸寸往山谷里掉
我的身上帶著泥
薄薄的故鄉是一片云
五月的麥子遍山黃
亮在天邊的燈
回鄉看云
蝸牛慢慢爬
看戲
唯有山嶺不虛薄
第三輯 逝水流長
河風吹徹
櫻桃甜美
正在磨損的鄉村
留住那條河
一地霜白
多少往事留在心上
玉米的兄弟叫高粱
逝水流長
晶瑩的夢
歲月知道北街的荒涼
人都是過客
第四輯 梁山點燈
那些花兒
鄉魂
小院
無法割舍
時光給故鄉寬慰
大雨紛飛
人生如鋸
心歸舊路好還鄉
遠方已遠
曬曬夏家垮的太陽
成縣之美
后記 每個人挑走一擔山河
山河素履 節選
滿山玉米長著愛 在隴南深山里,玉米是常見的莊稼。 少年時喜歡念書,緣于書上把滿坡“番麥”叫“玉米”,把滿地“土土面”叫“綿綿土”,把椿樹上的“花花媳婦”叫“斑衣蠟蟬”。同樣,帶著書中該把溝溝岔岔叫啥的好奇,我從小是個問題少年,然后如一株卑微的番麥,努力成活,找尋另外叫“玉米”的人生。 到了中秋,玉米纓由嫩變焦,玉米棒子懷上身孕。籽粒飽滿的玉米,撐開須端苞衣,露出一顆顆金燦燦的珍珠。 在秸稈齊頭高的葉腋,玉米斜著犄角生長。鄉親們拉牛車背背篼采收,順樹向下掰,紡錘狀的胖玉米就掰在手中,再反手丟進背篼。收一片玉米,堆一座山。 晌午時分,坐在田野吃干糧,父親砍掉一片玉米樹,讓我們豁亮地坐在谷堆上。母親高興,先挑選個大籽飽的剝去苞衣,三五下,便擰成串辮兒。 齊鑲金牙的玉米棒子笑口全開時,“金風”就來了。 好消息先被風知。它從山那邊吹來,又經過地畔,吹散父親滿背的汗水,又驅散我周身的困倦。 當一秋玉米剝完上架,戶戶人家的樹梢檐下,像飛流著金色的瀑布。 黃昏時分,伙伴們啃著插在筷頭的煮玉米,歡聚在院頭玩耍,駕牛車,玩木頭傳電。聽到嘭的響聲后,大家不約而同,回家端一碗曬得干響的玉米,抱上柴棒,帶上兩角零錢,越溝翻坎,小跑到歡樂的打麥場。 滿金迫不及待,搶著攪爆米花機,我攪鼓風機。當壓力時間表走過4分鐘后,抓起燒紅的爆米花機,對準蒙布的背篼打開,嘭一聲,伙伴們鉆人一團熱氣里,爭搶噴漏的玉米花。手慢的孩子,這時*多只能拾幾顆爆不開花的“啞啞”。 玩耍讓我們全然忘記天黑,祖母喊著回家。我坐到灶旁,用干燥黃亮的麥草燒鍋,開水沸騰,祖母手中金黃細碎的玉米面,隨著滿鍋不停地攪動抖抖落落,文火慢煮,越攪越滑,便是一鍋午飯。然后小鍋生火,炒洋芋絲、青椒蒜片、蒜苗辣豆豉,再用蔥花熗酸菜,便是山里人*熱騰騰的飯食。 識字不多時夜郎自大,啃著生長不良的玉米甜稈,給不識字的母親講:“地里長的番麥應該叫玉米。玉米名字多好聽,番麥土氣死了。”父親給我講:“山里人的物件叫番叫洋的有十多種。”父親又問書中還有什么?我答不上。父親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還有黃金屋。” 走向社會后,父親的話得到應驗,我才恍悟啥是天高地厚。那覺得土氣的“番”,來路是“洋”。“番麥”在當時算比麥子多產的谷物,對于那個饑饉年代,是番麥面養活了父輩。背著番麥面饃饃,哥哥姐姐順利地讀完了小學。 出于對糧食的恩情,那些年,我常常在打完豬草,爬上一覽周莊的高山,在晚霞鋪照的黃昏里,注視新出苗的莊稼,尋找禾苗的“禾”字,究竟源自哪種作物?又在一片露水的晨曦中,把對“米”字“麥”字的象形寫法,與莊稼比對。 直到有一年等來秋收,雨過天晴。我圍著火堆燒玉米,用掐指甲印的辦法,判斷老嫩生熟,看見山坡上的番麥,一株株像起舞的“禾”字,它們頭戴天花,兩袖舒展,翠裙垂落。這一重大發現,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讓我竊喜不已。 筆挺的番麥樹列成隊,一株株個高身單,一行行摩肩接踵,根須抓緊泥土,迎風沙沙作響。青如甘蔗的番麥樹,腋藏著無數“胖小孩”。一片片成熟的番麥林,猶如成千上萬個身負襁褓的母親。它們的造化,從子葉初生自幼苗櫛風受寒,經受雨打日曬,從抽天花到掛雙苞,半年光陰才能完成一粒孕育幾百粒的繁衍。 推廣地膜玉米的頭年,父親不懂先覆膜再點播,而將種子糞土先播進地,然后覆膜。待地氣回熱,種子發芽玉米苗透出土時,全家人上地放苗。父母寸步不離等出苗,抓緊把新生的幼苗透出地膜、扶穩,如同扶我們一走路時就教著站端正。 4月里,玉米一天一個樣,夜里能聽到拔節聲。40多天后,玉米已高過我的個頭。如果連遇雨水和太陽,就迅速壯實。修長如臂的葉子臨風搖擺,雨珠輕打著它。也有風吹進玉米林,唰唰作響,如人穿行,又如萬蟲集會的鳴聲。 7月,玉米吐纓,成群的獾出沒。它們入夜毀壞莊稼,十分猖狂。林畔山坡,走動著放煙看秋的人。我們用蒿草麥衣生火,以明明滅滅的煙光,驅趕獾群。 夜深時分,全寨小伙牽掛著叫玉米的姑娘。她舍親別故離鄉后,小伙子們常夢見她。他們放心不下她的美麗與善良,她凈如泉水的明眸,自如望月的臉龐,直爽如小鹿的脾氣,光滑如凝脂的肌膚,芳香如青草的純樸,異鄉不刁難她吧? 在遠方的她,收到*多的惦念來自心上人高粱哥哥。他們之間早有期許,但高粱哥哥家莊稼多。玉米寄來的掛號信,邊封上的圖案紅藍相間,是坐飛機來的。 她來的**封信是“想你,當初不該離開你”,第二封信是“我們好好努力,你種田我打工,春節時你就來提親”,第三封信是“你把滿篙的番麥都賣了,備好踩門錢,就提親”,第四封信是“這里風景真美,大海邊上就是沙灘”,第五封信是“你趕快放下牛犁來看我,這城里的月亮又圓又大”,第六封信是“我這月加薪,多掙3000元錢,這是我們一季番麥的收入
山河素履 作者簡介
牛旭斌,筆名家村,1982年9月生于成縣。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會員。作品見于《散文選刊》《文學報》《人民日報》《延安文學》《牡丹》《雪蓮》等報刊,入選文學選本、中高考模擬試卷若干,出版散文集《風起離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