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7345
- 條形碼:9787101157345 ; 978-7-101-15734-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本書特色
1.本書是閱讀《莊子》的理想入門書籍。由復旦大學《莊子》研究專家陳引馳撰寫,帶領讀者由淺入深,一步步認識莊子、道家和中國文化。
2.全書次第展開,脈絡清晰。由莊子其人、《莊子》其書講到《莊子》瑰奇宏麗的思想世界,乃至老莊異同、儒道分合、中國文化精神,體大思精,同時配以近三十幅圖片,全彩印制,讓讀者在悅讀中別有收獲。讀者更可以掃描封底二維碼,觀看作者的細致講解。
3.本書凝聚了作者數十年研《莊》精華。這本為普通讀者撰寫的通識性讀物,處處體現著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雖是“小書”,卻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大家”風范,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盡匯于斯。
4.莊子尋求的z高突破是什么?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意義何在?我們又該怎樣走進《莊子》的世界?……關于莊子和心靈的問題,相信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閱讀《莊子》的理想入門書籍,由復旦大學《莊子》研究專家陳引馳撰寫。由莊子其人、《莊子》其書到《莊子》瑰奇宏麗的思想世界,乃至老莊異同、儒道分合、中國文化精神,全書次第展開,體大思精,脈絡清晰,凝聚了作者數十年研《莊》精華。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前言
我們為什么要讀《莊子》
今天,我們對傳統的認識已經越來越深入,不像四十年前,對傳統文化基本持一種嚴厲批判的態度,而現在更多的是一種繼承發揚的意識,對傳統有更多認同。說到讀經典,我們一般會想到儒家、孔子,這當然沒有問題,儒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首屈一指的價值,處在*核心的位置。但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有“儒道互補”之說,猶如車之有兩輪,這也是事實。在中國歷史中,純粹的排斥道家(也包括佛家)的儒家也是極少的,而道、佛兩家也吸收了儒家不少的東西。
如何認識這種現象?
如果說儒家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呈現了積極進取的品格,那么道家就是“謙退”的。“謙退”也很重要,并非沒有正面的意義。西漢大史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次為老子、莊子立傳,老子傳中有一則故事,很能見出儒、道之間的關系。孔子從魯國去東周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避而不談,反而讓孔子去掉“驕氣”,說“良賈深藏若虛”。這應該說具有比較正面的意義吧。
如果對兩家作一個簡略的對比,或許可以說:儒家是做加法的,道家則做減法,各有所長。不妨從傳統所謂的“天”“地”“人”三個方面來說明。
天。古代“天”的內涵很復雜,具有神格、倫理意義。孔子周游列國,有時很狼狽,在宋國時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就是這個意義上的天,非自然界的天。而老子所講的“天”就比較多自然界的意義了,他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與儒家相比,道家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更廣闊的宇宙視野。儒家以現世為主,“知行合一”;道家不僅僅局限在人的世界,翻看《莊子》,開篇《逍遙游》先談鯤鵬、大海、天地,而后才是人的世界。在莊子這里,我們所面對的是一整個自然萬物,乃至天地宇宙。
地。這里是指人間的制度和秩序。孔子講求的是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所謂“克己復禮”,即復周之禮。道家反對制度,《莊子》外篇《胠篋》說有人把箱子捆緊綁牢,以防盜賊,但“大盜”唯恐箱子不牢,因為他會連箱子一起扛走,這就表明了莊子思想中對制度某種程度上的不信任,他認為歸根到底還在人。道家看到的更多是社會制度建設中的復雜性,認為制度必須建立在合乎人的本性的基礎上,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前有人批評老子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認為這是“小國寡民”思想,但這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及制度建設。莊子所說的“至德之世”,就是滿足人的本性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莊子看來,秩序應該基于人的內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附加。
人。儒家看重人的群體性,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儒家所說的人是關系網絡中的一個點。馬克思說過:就其現實性而言,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與儒家的觀念有相近之處。一個人有多重社會角色,但是角色之間并不都是和諧的。比如“忠、孝不能兩全”就凸顯了這個矛盾。因而,道家的選擇是更關注個體的人,老子和莊子就很好地實踐了這一點。老子“見周之衰”而離去,不做“周守藏室之史”;莊子拒絕做楚國的國相,寧肯“曳尾于涂中”。道家認為*重要的就是“保全自我”“盡其天年”,而不像儒家追求的“殺身成仁”“舍身取義”。莊子重視身心的修養,尤其是修心,如“坐忘”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其實是對自我身心的控制。
所以不能簡單地說儒家是積極的,道家是消極的:老莊有老莊的理路,基于其理路,提出了展開我們的自然宇宙視野和境界、建立合乎人性需求的社會制度和文明、關注和修養身心等多重主張。
*后,回到《莊子》這部書,我們今天讀它,*重要的意義何在呢?
閱讀《莊子》,可以提升我們的境界。
就我所認為《莊子》中*重要的《逍遙游》而言,莊子談到過四種層次:首先,是知識、學養足以勝任官職的人,可謂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其次,“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能把握自我的人;再次,像列子那樣可以御風而行的人,在物與我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順勢而行,因勢利導,完成自己相對的自由;*后,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與宇宙精神化合為一體,也就是《莊子》的*后一篇《天下》里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獲得*大的自由自在。
**個層次是功利世俗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自我的層次,第三個層次是外在與自我和諧的層次,第四個層次是與自然完全合為一體的層次。依循著不同的層級,境界不斷提升,便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更多理解、寬和、包容——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齊物”的真義。以平等包容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人就不會那么自傲,會承認自己并不是萬物的靈長,萬事萬物都有其各自存在的理由,“齊物”,大約就是這個意義上的平等。進而,我們要尊重不同的個體,尊重不同的個性和價值。
“逍遙”而“齊物”,是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因為看得遠,所以理解;因為理解,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尊重;因為尊重,所以豐富而多彩——這才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目錄
一 莊子畫像
1 《史記》中的莊子
2 《莊子》中的莊子
二 《莊子》這部書
1 《莊子》是不是莊子寫的?
2 《莊子》是怎樣煉成的?
3 《莊子》應該這樣讀
三 《莊子》的世界
1 內篇要義:從《逍遙游》到《應帝王》
2 天地宇宙與三重突破
3 齊物視野:人與萬物的勾連
4 聽從你的內心
5 生死之間:有限和無限的糾葛
四 《莊子》的源與流
1 老莊異相
2 從“黃老”到“老莊”
3 文學光影:成語、寓言及其他
4 中國文人的精神原色
五 儒道與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1 以儒觀道
2 天—地—人:儒道的重要分際
后 記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節選
一 莊子畫像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至少從西漢初年《淮南子》面世的時候,就出現了“老莊”的并稱,該書的《要略》篇,有“考驗乎老莊之術”這么一句話。
確實,莊子和老子都是源遠流長的道家傳統中*具代表性的人物;莊子的時代當然在老子之后,不過,如果沒有莊子,所謂道家或許也不會有那么深遠的綿延和影響,就如同儒家傳統中孔、孟相關聯,有孔子而沒有私淑他并發揚光大其思想的孟子,我們能想象儒家在中國文化中兩千年的主導地位嗎?
所以,要了解道家,不能不了解莊子。了解了莊子其人,才能進而觀察、把握其觀念和精神。
1.《史記》中的莊子
莊子生活在先秦時代的戰國中后期,至于準確的年月,**個為莊子撰寫傳記的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提到他“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又根據《莊子》的《秋水》和《列御寇》兩篇的記述,明確寫出聘莊子為相而被他推辭了的那位楚王,是楚威王。
這三位國君在位的年代,按《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
梁(魏)惠王: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35年
齊宣王:公元前342年至公元前324年
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
所以,照司馬遷看來,莊子應該是活動在公元前4世紀的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證據,現代學者如馬敘倫(《莊子年表》)、錢穆(《先秦諸子系年》)都主張將莊子的卒年下延到公元前3世紀前半期。這么說來,莊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前期。
如此的結論,似乎顯得模糊而讓人感到遺憾,不過,這也許就夠了。像莊子這樣的思想家,主要憑他的觀念和思想而存在于歷史之中,具體的生平行事并不是*關鍵的,早生幾年或少活數載,其實無關緊要。事實上,我們也真的弄不清楚莊子個人的世間經歷,司馬遷《史記》的莊子傳是這樣寫的: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司馬遷的傳,后邊一半講的就是莊子推卻楚威王聘任這么一件事,前邊一半是對莊子時代、著述以及思想淵源、品格的評斷,用司馬遷評《莊子》的話,或許不能說完全“空語無事實”,但認為其“乏事實”不算太冤枉。
當然這也不好都怪司馬遷,因為莊子覺得他的時代太危險了,“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莊子·人間世》),就是說當今這個時候,能好好活著,免于刑戮就很好了。所以他本來就不愿顯明于當世,甚至*好不要在世上留下什么痕跡,很可能后代同樣生活于亂世的諸葛亮“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的意愿,正是莊子所心許的,那他便自然不如積極有為、努力進取的儒者了。我們比照著讀《史記·孔子世家》那樣的儒者的傳記,很容易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
雖然“乏事實”,司馬遷為莊子寫的傳記還是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前邊提到的他所處的大致時代。再比如莊子名周(這沒什么異議,是歷來大家都認可的;至于說莊子字子休,雖然隋、唐之際的陸德明在《經典釋文序錄》里稱“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現今所見的《史記》里既沒有明文,陸德明的年代又太晚,怕不好完全相信)。還比如莊子是“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蒙”到底在哪兒,成了一個問題。南朝劉宋時給《史記》作《集解》的裴骃,依據《漢書·地理志》說“蒙”在梁國。不過,此所謂“梁”指的是西漢時的封國,而不是莊子時代的梁(魏)國。更準確的,倒是后來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認為莊子所在的蒙當時屬宋國,他援引的材料比班固《漢書》更早,是西漢后期大學問家劉向的《別錄》:“宋之蒙人也。”至于“漆園吏”,應該是一種管理漆樹園的小官吧。
回顧早期的史料,我們能確知的莊子情況很簡單:莊子名周,是戰國時代公元前4世紀中期到公元前3世紀早期,宋國一個叫蒙的地方的人,做過微不足道的小官,曾經推辭了楚王的聘任,寫了許多文章,延續老子的學術脈絡,對孔子及其后學頗有批判。
《莊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陳引馳著 作者簡介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學理論、道家思想與文學、中古佛教文學、海外漢學等。
著有《莊學文藝觀研究》《莊子講義》《文學傳統與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學與佛教》《<文苑英華>與近世詩文思潮》《亂世的心智:魏晉玄學與清談》《彼岸與此境》等;主編《中國文學經典》《多元宗教背景下的中國文學》《復旦中文學科建設叢書佛教文學卷:鏡花水月》《佛教文學經典叢書》《二十世紀國學叢書》等;合譯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生的貢獻之研究》《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帝寵臣的生涯揭秘》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