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晚清白話報章與現代女性意識的萌芽:1898—191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7333
- 條形碼:9787552037333 ; 978-7-5520-373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白話報章與現代女性意識的萌芽:1898—1911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專業論著,它系統講述了晚清白話報章與中國現代女性意識萌芽的關系,揭示了語言與性別的關系,以及文學漢語轉型背后性別權力話語的調整與重構。
晚清白話報章與現代女性意識的萌芽:1898—1911 內容簡介
晚清白話報章是文學語言文白轉型的重要構成,與中國現代女性意識的萌芽息息相關。本書通過分析晚清白話報章的語言型構、文章體式和意識構建,揭示語言與性別的關系,以及文學漢語轉型背后性別權力話語的調整與重構。 全書分上下二編,上編依照晚清白話報章具有代表性的文類展開論述,下編則重新審視家國同構框架中女性意識及女性書寫的流變。 本作借助晚清白話報章勃興和現代女性意識萌芽的雙重視角,觀照20世紀之交的文學漢語轉型與性別觀念演進的互動關系。全書分上、下編,共七章,分別從文體變革和家國啟蒙框架切入。本書初稿曾獲中國婦女研究會第七屆婦女/性別研究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三等獎。
晚清白話報章與現代女性意識的萌芽:1898—1911 節選
清末民初的女性主體通過女性的文本表達逐漸迫近“歷史地表”,而女性表達作為文學漢語實踐的一部分,和近代文學漢語的轉型一起經歷著起伏變化。一方面,詞匯、語法和作文觀念的變遷為女性觀念的更迭和文本表達提供了關鍵線索;另一方面,作為啟蒙對象的女性在漢語轉型中的文學實踐和話語方式,不僅呼應了文學漢語的變遷,也反映了性別主體在國族和語言中自我調適的過程。所謂“文學漢語”,即一種文學與語言的連接,將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文言和白話、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互動和嬗變,納入清末民初文學的解讀中。與傳統的閨閣唱和以及五四運動之后的白話寫作相比,這一時期的女性書寫傳遞出的除了激進決絕,更多的還是進退維谷。而白話報章,就是一扇考察過渡時代中國女性意識和性別書寫的窗口。 1898年是一個“多事之秋”,除了震動清廷的“戊戌變法”,報界和文壇波瀾起伏的文論風潮,無一不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動。無數知識分子投入到“啟蒙愚下,開通民智”的辦報事業中,在清末民初浩如煙海的報紙雜志之中,白話報刊成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由于時局動蕩,加上晚清女學發軔期遇到重重阻力,各種新舊思潮的發酵和萌芽極不穩定,充滿了偶然性。為了啟蒙愚下而創辦的各類白話報刊以及刊登在各大報刊上的白話篇章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催醒現代女性意識,塑造“新女性”形象。作為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干將,胡適雖然竭力將五四白話文運動和晚清白話文運動分割開,但也不止一次地回憶起自己編輯晚清白話報刊《競業旬報》的經歷,“1906年,我在中國公學同學中,有幾位辦了一個定期刊物,名《競業旬報》——達爾文學說通行的又一例子——其主旨在以新思想灌輸于未受教育的民眾,系以白話刊行”“我做白話文字,起于民國紀元前六年(丙午),那時我替上海《競業旬報》做了半部章回小說,和一些論文,都是用白話做的”。胡適提到的“半部章回小說”,就是白話寫就的《真如島》,其中已包含了批判早婚的內容。而這僅僅是晚清白話報和女性意識關聯的一個例子而已。據陳萬雄統計,清末*后十年出現的白話報有149種,還不包括淺說畫報和一些文白兼采的報紙;而根據蔡樂蘇的考證,清末民初的白話報刊多達170余種;胡全章則在前人考證的基礎上,得出清末*后十年創辦的白話報有257種。在這些數量龐大的晚清報刊中,胡適提到的例子只是滄海一粟罷 了。 這些報紙聯結起各地的學人,試圖為救亡圖存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隨之形成聲勢浩大的晚清白話文運動。啟蒙愚下、共赴救國大業幾乎是每一份晚清白話報的辦報宗旨。同時,大量晚清白話報以地域為名創刊,《無錫白話報》《寧波白話報》《杭州白話報》《蕪湖白話報》《湖南白話報》《湖北白話報》《江西白話報》《山西白話報》《廣州白話報》《福建白話報》《滇話》《京話日報》《天津白話報》《河北白話報》《河南白話演說報》《山東白話報》《吉林白話報》《西藏白話報》《伊犁白話報》,等等,此類白話報在當時幾乎遍布整個中國。其中一些白話報雖然在國外創刊,如《滇話》在日本東京創辦,但是從主辦者籍貫、欄目設置和報章用語來看,都有著濃重的地域色彩。這些以不同地方命名的白話報,希望從創辦人熟悉的某地風土民情著手,用白話宣傳新知,有針對性地移風易俗。比如陳獨秀曾針對安徽陋俗在《安徽俗話報》上連發《惡俗篇》,《天津白話報》連載《對于奉天咨議局議決改良風俗案綴言》,《福建白話報》發《福建風俗改良論》等。 除了革除舊俗,晚清白話報人也通過社評、時論等形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或治學理念,其中涉及社會議題眾多,女性問題也是白話報刊關注的焦點之一。除了以演說文、政論文的形式參與討論社會熱點外,各種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在晚清白話報上也隨處可見。僅以與女性相關的作品為例,就有譬如《中國白話報》登載的小說《玫瑰花》和《娘子軍》、《天津白話報》連載的小說《天足引》和《斷腸花》、《安徽俗話報》倡導的“時調改良”以及登載的時事新歌、《京話日報》登載的新戲劇本《女子愛國》,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因為同樣遇到語言形式改革的問題,經歷著從創作形式到創作內容的急劇變 化。 目前已知*早的白話報是1897年11月7日創刊于上海的《演義白話報》,章伯初、章仲和(宗祥)為主筆。同年又有陳榮袞創辦的《俗話報》和陳唯儉、蔡伯華等人創辦的《平湖白話報》。*具有標志性的女學與白話報章的歷史融合,就是1898年兩份報紙的創辦,分別是5月11日在無錫創刊的《無錫白話報》(從第5期開始改名為《中國官音白話報》)和7月24日在上海創辦的《女學報》。兩份報紙直接與女性白話實踐和女學相關。《無錫白話報》的主編雖然是裘廷梁,但實際上*重要的主筆是其侄女裘毓芳。作為晚清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白話報,《無錫白話報》的報章內容呈現出文白轉型間的紛繁景象,裘毓芳在女教規約中欲言又止,其白話實踐成為晚清女性意識萌芽的一個縮影。而《女學報》作為上海中國女學會的會刊,其辦報宗旨即是興女學、復女權,主要的供稿人包括康同薇、薛紹徽、沈和卿、裘毓芳、李慧仙、潘璇、蔣畹芳等人,僅創刊號所列主筆就多達18人。女性在報刊上的白話實踐成為晚清白話報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至此,晚清白話報章的興起和女學的命運交織在了一 起。 辛亥革命前影響*大的女性刊物《女子世界》(1904)設有白話專欄,并在專欄中提及《杭州白話報》(1901)、《蘇州白話報》(1901)、《智群白話報》(1904)等6種白話報刊和欄目。白話報章對各類事關女性的報道不計其數,其中包括——**,對女子學堂的開辦、招生、授課的報道,《安徽白話報》《國民白話日報》《杭州白話報》《紹興白話報》《吉林白話報》《直隸白話報》等數量可觀的白話報都屢次給予報道,其中有的是“本省(本埠)新聞”,有的是“國內新聞”,登載女校章程,還有的用白話演繹日本或者歐美的女學事跡,宣揚自己對女學的主張,比如《直隸白話報》的《日日新室雜錄》。第二,關于女學和晚清社會復雜關聯的論述,論爭的內容從學堂、課本、學生生發開去,對女學生的討論往往兼及對晚清社會女性的一般化討論,也就是整個社會女性觀的重新改造。比如《天津白話報》所登的妓女冒充女學生的社會新聞、張丹斧在《競業旬報》上刊登的諷刺小曲等等;也有圍繞女性的一系列社會現象的討論,比如女性品德修為、放足、自由結婚等等,如《中國白話報》連載的《國民意見書》專設一期討論“女子社會”、《安徽俗話報》連載的社論《惡俗篇》和《再論婚姻》、《杭州白話報》連載的社論《議婚新約》等等。第三,號召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積極入學、自力更生的倡議,更偏向政治權力話語,比如《國民白話報》連載的長篇社論《論女子宜恢復女權》、《廣東白話報》刊登的演說文《叫醒女同胞》等等。這些白話報章或以社論時評、新聞報道的方式聚焦女學,或以詩歌、戲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宣傳新女性,同時與晚清其他與女性相關的白話作品形成呼應。總之,相關的晚清白話報章以女性意識萌芽為中心形成了一張密集的傳播網絡。晚清白話報章的大本營固然是大大小小的白話報,但與此同時許多文言為主的報刊也會開設諸如“講壇”“演壇”“演說”這樣的欄目,專門登載用白話文或者淺近文言撰寫的文章。這類文章多為白話演說文,即以白話文的形式撰寫的演說稿,可以說是用一種模擬口語的通俗書面語記錄,供人閱覽或是供講報人發揮。作者行文時想象自己就是虛擬的講報人,比如《女子世界》《中國女報》《中國新女界雜志》上的“演壇”類欄目。還有一些登載在文言報紙上宣傳女學、反對纏足的白話歌謠,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比如《中西教會報》上的放腳歌、《復報》上登載的勸學歌等等,當然還包括《女子世界》上的唱歌集。這部分登載在文言報刊上的白話報章雖然分散各處,但數量十分可觀。晚清白話報章不僅存在于白話報刊中,還頻頻出現在文白夾雜的各大報紙中。晚清白話報刊固然是筆者的重點研究材料,但只拘泥于此,難免會將許多文言報紙上的白話文字排除在外。因此,筆者采用“白話報章”一說,將所有報載白話文都統攝在內。筆者論及的晚清白話報章包括各大白話報刊的論說、登載在文言報紙上的白話文章以及報載的白話小說、白話歌本、白話戲文等。為了對晚清白話報章中的女性意識進行更全面的解讀,還會穿插一些白話小說和白話教材作為輔助材料。 早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前,黃遵憲的“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雜感》)、陳榮袞的“講話無所謂雅俗也”(《俗話說》)、裘廷梁的“崇白話而廢文言”(《論白話為維新之本》)等先后提出了言文一致的主張。誠然,正如周作人指出的那樣,當時的白話和文言,分別為“聽差”和“老爺”所用,許多白話帶著濃重的八股氣息。即便是黃遵憲等白話文的先驅,其宣揚白話之作也多用古詩和文言文寫就。但從客觀效果來看,晚清白話文運動的白話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不僅催生了白話文的作者和讀者,推廣了白話教學,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轉型進程,也為西風東漸之時中國人性別意識的嬗變提供了土壤。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的中國女性知識分子,不僅是白話寫作的積極實踐者,在理論倡導方面,也不是一味地亦步亦趨。根據夏曉虹的考證,1898年7月24日的上海《女學報》創刊號上,潘璇所作的《上海〈女學報〉緣起》一文中,已經對文言二分有所辨析,并提出了用白話揣摩實學的觀點,這比裘廷梁提出“白話為維新之本”早了一個多月,而后者的侄女裘毓芳也參與了《女學報》的撰稿,潘璇的觀點很有可能影響了裘廷梁。晚清白話文運動和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合為一脈,雖在字里行間與五四女性意識的鮮明和決絕不同,但這一時段的女性表達自有其韌勁和耐力。而筆者關注的,正是這過渡時代,文白錯雜、家國紛爭之間的女性聲音。
晚清白話報章與現代女性意識的萌芽:1898—1911 作者簡介
曹曉華,1988年生于上海,2017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 曾獲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資助赴美國杜克大學聯合培養。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轉型與性別研究。 有論文、譯作見于《文藝理論研究》《現代中文學刊》《南開學報》《讀書》等,另有評論、隨筆發表于《解放日報》《文匯報》等。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等課題多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