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15213
- 條形碼:9787308215213 ; 978-7-308-2152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本書特色
Q:本書提出了一種怎樣的歷史變遷理論? A:我的歷史變遷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競爭與競爭結果的制度化的辨證互動是歷史變遷的主要動力。這一理論基于兩個前提:首先,人類有著強烈的為了主導權而發生競爭和沖突的傾向,無論競爭的主體是個人還是集體;其次,人類競爭的手段可能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也可能是其中幾種的組合,抑或是它們的全部。 經濟權力源自人類對增強他們獲取、改造、分配與消費自然物的能力之欲求; 軍事權力源自人類的地域性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組織性防衛的需要; 意識形態權力源自人類為其生活與行動的意義和正當性進行申辯和標榜的需要; 政治權力源自人類的社會屬性,以及為了確保統治與合作而形成集中強制性規則的需要。 由這四種社會權力資源所構成的各種格局,不僅差異化地型塑了不同的人類競爭結構,而且也致使不同的社會機制占據主導地位,并導致不同的歷史變遷型態。 Q:中國為何且如何由秦統一并發展出官僚制帝國? A:東周末期,推崇絕對國家權力和把國家暴力合法化的法家思想成了盛行的政治哲學;軍隊被牢牢掌控在國家手中;商人無法將其財富轉化為政治權力。自公元前5世紀末,戰爭需求、法家意識形態與國家權力,這三個因素的相互協同作用主導了社會與歷史的發展:殘酷的戰爭有利于促使國家在其組織和行動中變得更加工具理性化;法家所強制推行的戰時法令,增強了國家駕馭貴族以及強奪豪取民間資源的能力;那些更有能力踐行工具理性原則,更徹底地推行法家之“法制”的國家便更有可能在激烈的諸侯國競爭中脫穎而出。正是這逐步坐大的國家權力,連同其他一些條件共同襄助了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的霸業。 Q:早在西漢時期就被制度化的政治/文化結構何以展現了如此強的韌性,能夠長盛不衰綿延至19世紀? A: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從秦朝速朽中吸取了經驗教訓,為中國造就了一種四種權力之間具有高度穩定關系的結晶——“儒法國家”,即將政治力量和意識形態力量融為一體、軍事力量受到強烈控制、經濟力量被邊緣化的統治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一方面,皇室遵奉儒家學說作為統治意識形態,皇權自身也受到儒家文官系統的制約;但另一方面,體制內外的儒生都支持皇權統治,并為國家提供了擇優選拔官員的來源,在被揀選成為各級官吏后,他們既用儒家道德,又用法家的法制和統治技術管理著整個國家。皇權與儒生之間的這種共生關系孕育了一個按照前現代的標準來說是非常強大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如此富有彈性和適應性,以至于歷經無數挑戰它還能頑強地存續下去,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 本書附八位全球頂級學者的書評,他們各自從歷史社會學、經濟史學、國際關系等研究視角出發展開討論,趙鼎新亦撰文予以回應。 邁克爾??曼(Michael Mann)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教授 金世杰(Jack A.Goldstone)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約翰??霍爾(John Hall)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喬納森??赫恩(Jonathan Hearn)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 理查德??拉赫曼(Richard Lachmann)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校區社會學系教授 喬治??勞森(George Lawson)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系系教授 威廉??休厄爾(William Sewell)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王國斌(R. Bin Wo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旨在對中國歷史型態作出解釋的社會學著作。分為四個部分:**部分“問題與理論”,提出了一個歷史變遷理論;第二部分“東周歷史的背景”,分析了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即西周時代的政治、社會、思想與經濟背景,同時也對這一時期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有所討論;第三部分“東周時期戰爭驅動的歷史發展”,涵蓋了自春秋戰國時代至西漢初期的歷史,重點研究那些激發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市場關系與官僚制帝國的興起或至少是使這些歷史現象得以在中國出現的社會因素與歷史動力,同時探討了秦的統一與“儒法國家”在西漢的肇始。第四部分“儒法國家和中國歷史的基本型態”,基于之前的理論模型,討論了儒法國家如何奠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模式。 在本書中,趙鼎新教授對公元前11世紀至清朝滅亡的中華帝制的歷史進行了一項全新的討論。這項研究首先揭示了一些可以解釋“中國如何以及為何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一統下發展出官僚制帝國”的因素。隨后,本書考察了在西漢時期出現的,一種吸收了儒家和法家兩種哲學傳統的政治體制。雖然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宗教、技術和社會經濟結構不斷變化,但是儒法體制卻延存了兩千多年。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韌性體制的存在,盡管中國從北宋時期開始就經濟繁榮、技術先進,但是并沒有像西歐那樣發展出工業資本主義。在考察這一政治體制的本質時,趙鼎新教授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審視中國歷史,即強調結構性力量與社會機制在塑造歷史動力方面的重要性。 作為一部歷史社會學作品,《儒法國家》旨在闡述中國的歷史型態是如何被給定歷史時期中社會行動者們的意義性行為——而非某種單一的社會力量——所塑造,盡管這些行為要受到社會中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意識形態力量構成之格局的限制;并且,社會行動者們的行為也改變著這些社會力量本身。本書為中國歷史的長期型態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引發了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之間的持續性探討。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目錄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作者簡介
趙鼎新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Max Palevsky榮休講席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社會科學方法。中文專著有《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2006)、《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2006)、《民主的限制》(2012)、《國家、戰爭與歷史發展:前現代中西模式的比較》(2015)、《合法性的政治》(2017)以及《什么是社會學》(2021)。英文專著Power of Tiananmen (2001)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獲美國社會學學會2001年度亞洲研究最佳著作獎以及2002年度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研究最佳著作獎。英文專著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2015)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獲美國社會學學會2016年度政治社會學研究最佳著作獎。 譯者簡介 徐 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考古。 巨 桐,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化學博士、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后兼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STS(科學、技術與社會)與經濟社會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