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資源潛力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6560
- 條形碼:9787030706560 ; 978-7-03-07065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資源潛力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按照頁巖氣資源潛力分析工作的總體要求,以“有利的沉積相帶為頁巖氣富集的基礎,有效的保存條件為頁巖氣富集高產的關鍵”為統一的指導思想,以華電華中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的相關科研項目或課題成果為基礎,全面清理、收集、查閱了大量區調資料、科研報告及科學研究文獻成果,重點關注有關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地層、沉積相及頁巖氣的相關認識與進展。以活動論構造學、沉積學、巖相古地理學、油氣地質學及層序古地理編圖技術、有機地球化學和巖石學等的綜合運用、相互驗證與約束,對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資源潛力進行分析,并劃分頁巖氣有利區。 本書可供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石油天然氣地質等工作者參考,同時對沉積、巖相古地理、地層和油氣等領域的科研和教學人員、學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資源潛力分析 目錄
**章 區域地質概況 1
1.1 區域地質背景 1
1.2 鄂西南地區褶皺斷裂特征 2
1.2.1 主要褶皺特征 3
1.2.2 主要斷裂特征 5
1.2.3 地質結構特征 6
1.3 湘鄂西地區構造沉積演化 9
1.4 鶴峰區塊地質概況 13
1.4.1 構造發育特征 13
1.4.2 綜合變形序列 18
1.4.3 構造層劃分及其特征 20
第二章 區域地層特征 22
2.1 地層沉積特征 22
2.1.1 震旦系 22
2.1.2 寒武系 22
2.1.3 奧陶系 24
2.1.4 志留系 25
2.1.5 泥盆系 26
2.1.6 石炭系 26
2.1.7 二疊系 27
2.1.8 三疊系 28
2.2 鶴峰區塊地層發育特征 28
2.2.1 鶴峰區塊二疊系部分剖面描述 28
2.2.2 鶴地1井鉆井及地層發育特征 34
2.2.3 鶴峰區塊二疊系巖石地層單位特征 38
2.2.4 鶴峰區塊二疊系沉積特征 39
2.3 上二疊統大隆組發育特征 39
2.3.1 年代地層學 39
2.3.2 巖石地層 41
2.3.3 生物地層學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3.1 指導思想 43
3.2 具體技術路線 43
3.3 研究內容與方法 44
3.4 鶴地1井鉆井概況 46
3.4.1 錄井油氣水顯示特征 47
3.4.2 測井綜合解釋評價 48
3.4.3 鉆探效果綜合評價 56
第四章 層序與巖相古地理 57
4.1 大隆組地層展布特征 57
4.2 鶴峰區塊地層平面展布特征 58
4.3 沉積相與巖相古地理 59
4.3.1 沉積相劃分 60
4.3.2 巖石微相類型與特征 64
4.3.3 層序劃分與對比 70
4.3.4 大隆組層序巖相古地理 75
4.4 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與頁巖氣 82
4.4.1 全區有利相帶分布區疊合 83
4.4.2 鶴峰區塊有利相帶分布區疊合 83
第五章 有機地球化學特征 85
5.1 有機質類型 85
5.2 富有機質泥頁巖有機質豐度 89
5.3 富有機質泥頁巖有機質成熟度 96
第六章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礦物組分及巖石學特征研究 99
6.1 礦物組分特征 99
6.2 礦物巖石類型劃分 107
6.3 礦物的分布特征 107
6.4 鶴峰區塊大隆組礦物與巖石類型、 沉積特征及黑色巖系的成因分析 109
6.4.1 礦物組分特征 109
6.4.2 巖石類型及特征 114
6.4.3 黑色巖系的空間發育特征 116
6.4.4 大隆組黑色巖系地球化學分析研究 118
6.4.5 黑色巖系及礦物組分成因初探 134
第七章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成巖作用研究 142
7.1 成巖作用與成巖礦物 142
7.1.1 壓實作用 142
7.1.2 膠結作用 143
7.1.3 溶蝕作用和交代作用 146
7.1.4 有機與無機成巖作用的關系及特征 148
7.2 成巖序列 150
7.2.1 成巖階段劃分依據 150
7.2.2 成巖演化與成巖序列 151
第八章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儲集性特征 153
8.1 儲集物性特征 153
8.2 孔隙結構特征 159
8.3 儲集空間特征 161
8.3.1 頁巖孔隙定性表征 161
8.3.2 頁巖孔隙定量表征 170
8.3.3 頁巖孔隙結構特征 173
8.3.4 微納米CT掃描及處理結果 174
8.4 儲層發育控制因素 178
8.4.1 有機質 178
8.4.2 礦物 181
8.4.3 構造作用與裂縫 183
8.5 成巖作用對儲集物性的影響 183
8.5.1 無機成巖對頁巖氣儲層的影響 183
8.5.2 有機成巖對頁巖氣儲層的影響 184
8.5.3 頁巖氣儲層孔隙演化過程 184
第九章 頁巖氣保存條件 186
9.1 保存條件參數 188
9.2 宏觀保存條件評價 189
9.2.1 蓋層評價 189
9.2.2 埋藏深度 192
9.2.3 頂底板條件 194
9.2.4 構造完整性及斷裂發育特征 195
9.3 微觀保存條件評價 211
9.3.1 侵蝕基準面確定 212
9.3.2 水文地質垂直分帶 212
9.3.3 地層水特征及封閉性分析 213
9.3.4 大氣淡水下滲深度 215
9.4 鄰區重點鉆井保存條件分析及勘探啟示 217
9.4.1 重點鉆井分析 217
9.4.2 勘探啟示 218
第十章 資源潛力分析 220
10.1 資源評價方法選取 220
10.2 資源評價單元劃分 220
10.3 評價參數選取 221
10.4 資源量計算 222
10.5 資源分布特征可信度評價 223
第十一章 成藏條件及主控因素 224
11.1 含氣量特征 224
11.1.1 氣體賦存方式 224
11.1.2 頁巖總解析氣量 225
11.2 含氣性控制因素 226
11.2.1 等溫吸附 227
11.2.2 基本地質條件 229
11.3 成藏富集條件 235
11.3.1 沉積相帶是控制頁巖氣層發育*主要的因素,深水臺盆相是頁巖氣富集高產的基礎 235
11.3.2 晚期良好的保存條件是頁巖氣富集成藏的關鍵 237
11.4 鶴峰區塊頁巖氣成藏條件 240
第十二章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有利區塊優選與評價 242
12.1 有利區塊的評價原則 242
12.2 頁巖氣有利區塊的優選 246
參考文獻 251
鄂西南地區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資源潛力分析 節選
**章 區域地質概況 1.1 區域地質背景 涵蓋研究區的湘鄂西地區,隸屬于中揚子與上揚子過渡區,西與四川盆地毗鄰,北靠秦嶺-大別造山帶,東接江南-雪峰滑脫推覆隆起帶(圖1-1),基底結構和性質具有分區性和差異性,中部鄂中-川中古陸核為剛性結晶基底,南、北兩側為塑性褶皺基底,湘鄂西地區基底為剛性結晶基底。 根據區域構造特征、現今構造形跡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湖北鶴峰、來鳳咸豐頁巖氣區塊資源潛力分析及勘探目標優選”項目成果報告,2014;“湖北鶴峰頁巖氣勘查區塊地質調查”報告,2015),南以慈利-保靖斷裂(江南斷裂)為界、北東以天陽坪斷裂為界、北西以齊岳山斷裂為界,湘鄂西地區自南東向北西進一步分為桑植-石門復向斜帶、宜都-鶴峰復背斜帶、花果坪復向斜帶、中央復背斜帶、利川復向斜帶等構造單元(圖1-2)。其中桑植-石門復向斜帶展布方向為北東向,主要由2個向斜和1個背斜組成,地表表現為以寬向斜為主的褶皺,地腹出現下寒武統、志留系、下三疊統三個滑脫層;宜都-鶴峰復背斜帶地表總體由震旦系-志留系組成,表現為南陡北緩的不對稱斷彎-斷展褶皺,具窄背斜、寬向斜特點,地腹存在3個滑脫面,志留系與下寒武統滑脫面之間變形不強;花果坪復向斜帶展布方向為北東向,兩翼平緩、開闊,斷層傾向南東,地腹發育下寒武統、志留系2個滑脫層,滑脫層之間變形較弱;中央復背斜帶展布方向為北東向,地表背斜高大、寬緩,向斜狹窄,已逐漸向隔擋式褶皺過渡;利川復向斜帶總體上呈向北西凸出、向南收斂的弧形,以震旦系底面為主滑脫面,志留系為次滑脫面,從南東向北西褶皺逐漸緊密,從隔槽式有序過渡到隔擋式,總體上具有北部變形較強,南部變形較弱的特點。總體上,褶皺帶出露地層為南華系至三疊系,背斜核部以寒武系-奧陶系為主,向斜核部以出露三疊系為主。 1.2 鄂西南地區褶皺斷裂特征 鄂西南地區的構造位置處于江南構造帶西側的湘鄂西隔槽式變形帶,變形強度較強,由一系列寬緩的背斜、狹窄的向斜組成,褶皺形態以箱狀為主,由南向北,褶皺由NNE向NEE走向轉變,整體呈現向NWW凸出的弧形,褶皺軸面陡立,但多向SE傾斜。湘鄂西南地區構造位置上南以慈利-保靖斷裂(江南斷裂)為界與雪峰-江南陸內造山帶相接,北東以天陽坪斷裂為界與荊州-大冶對沖干涉帶相鄰,北西以齊岳山斷裂為界與川東褶皺帶過渡。其構造變形變位特征與雪峰造山帶向北西方向的擠壓推覆密切相關。研究推測湘鄂西-川東陸內構造遞進擴展變形的“發動機”在懷化-桃源一線,而該線亦是陸內造山作用開始發軔的位置。 雪峰造山帶為典型的陸內基底拆離造山,雪峰陸內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擴展變形達400km,即從湘鄂西到川東地區。從雪峰造山帶至四川盆地分帶性明顯,遞進變形具有時空上的一致性,與之相對應的是,區內的多套滑脫層也表現為躍層式向北西拓展的特征,主滑脫面由寒武統→志留統→二疊統、下三疊統逐級抬升。雪峰西側慈利-保靖斷裂以西、華鎣山斷裂以東的區域,由東南向北西,表現出根帶-中帶-鋒帶的特征。其中逆掩推覆帶位于慈利-保靖斷裂和鶴峰-來鳳斷裂之間,區域上下古生界地層表現出明顯不同的構造形態,擠壓首先沿著下寒武統滑脫面進行,隨后攀升到下志留統,隨著擠壓的進行,滑脫面上盤發育斷彎褶皺,構成背馱式背斜。上古生界地層內部產生倒轉褶皺和疊瓦式構造。基底滑脫帶位于鶴峰-來鳳斷裂和建始-彭水斷裂之間,斷褶構造呈S形展布,為壓扭構造體系,表現出隔槽式褶皺的特點,總體呈指向北西的弧形薄皮沖斷構造體系。蓋層滑脫帶位于華鎣山斷裂和建始-彭水斷裂之間,為前展式薄皮逆沖推滑構造,隔擋式高陡背斜,多層次的滑脫,深部存在中下志留統滑脫層,在背斜的兩翼發育背沖斷層。 印支運動以來的多期構造運動疊加改造,導致區內總體斷裂褶皺發育,構造變形強烈,且分異明顯,自SE向NW可分為四個變形帶,即擠出式變形帶、隔槽式變形帶、槽擋轉換帶和隔擋式變形帶,變形強度也漸次變弱。 在江南斷裂(江南隆起北緣)至宜都-龍潭坪斷裂的75km范圍內,是基底卷入式的基底擠出式變形帶,元古界變質基底與上覆海相地層一起卷入疊瓦狀推覆和滑覆作用中;在宜都-龍潭坪斷裂至齊岳山背斜的150km范圍內,為渝東-湘鄂西半基底卷入式的隔槽式(背斜寬緩向斜窄陡)變形帶和槽擋轉換帶;而在齊岳山背斜至華鎣山背斜的135km范圍內,即川東-渝東蓋層卷入式隔擋式變形帶(向斜寬緩,背斜窄陡),震旦系及其以上的海相地層均卷入分層滑脫和逆沖推覆作用中。 根據區域構造特征,盆內由北西向南東方向依次為:齊岳山斷裂、利川復向斜、建始-彭水斷裂、中央復背斜、恩施-黔江斷裂、花果坪復向斜、宜都-鶴峰復背斜、桑植-石門復向斜以及慈利-保靖斷裂(湖北省地質礦產局,1990;何治亮等,2011;陳玉明等,2013;李海等,2014)。湘鄂西處于遞變變形的隔槽式變形帶,變形強度較強,自南東向北西進一步分為桑植-石門復向斜帶、宜都-鶴峰復背斜帶、花果坪復向斜帶、中央復背斜帶、利川復向斜帶等構造單元(圖1-2)。研究區主要包括中央復背斜、恩施-黔江斷裂、花果坪復向斜、宜都-鶴峰復背斜,鶴峰區塊則主要位于宜都-鶴峰復背斜內。發育以震旦系、寒武系為勘探目的層的下組合和以二疊系、三疊系為主的上組合兩個含油氣組合,具備發現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的良好石油地質條件,資源潛力大,是尋找規模天然氣的重點勘探潛力區。 1.2.1 主要褶皺特征 1. 桑植-石門復向斜 桑植-石門復向斜位于慈利-保靖斷裂帶以北,宜都-鶴峰復背斜以南。桑植-石門復向斜相對簡單,中部為一低幅度擠壓隆起帶,北西部為向東南傾的斜坡,東南部為向北西傾的斜坡,且被一系列斷層復雜化,斷層走向為北東向。志留系、下寒武統兩套區域蓋層在中北部連片分布,南部大多出露地表;晚燕山-喜馬拉雅伸展運動對本區先期構造具有較強的破壞作用,多數斷裂切割志留系-中三疊統地層,少數切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對本區下組合油氣藏影響較大。但在四望山-燕子巖一帶,自加里東-印支期一直處于繼承性斜坡-隆起地帶,同時該區地層產狀平緩,斷裂相對較少,由斷層牽引的短軸背斜較為多見,橋頭、中坪、四望山、車坊等圈閉即位于本區,震旦系、寒武系的下組合和二疊系、三疊系的上組合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區帶。 2. 宜都-鶴峰復背斜 宜都-鶴峰復背斜位于花果坪復向斜、桑植-石門復向斜及秭歸拗陷之間,東北邊界為天陽坪斷裂。地表主要分布寒武系及其以上地層,其中東山峰、長陽構造核部震旦系至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已暴露地表。構造展布方向從SW-NE逐漸變為NEE-近EW向,總體特征表現為局部構造多、面積大、隆起幅度高。東部斷裂十分發育,長度大于10km的斷裂有90余條,主要有兩組:NE向斷裂,規模大、切割深;近NW向斷裂多為走滑斷裂。長陽、宜都等局部構造同時受這兩組斷裂切割。地震資料及地面詳查資料反映宜都-鶴峰復背斜中北部廟嶺構造群上分布太平莊、周家臺、廟嶺、安廠、龍龜壩等構造,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展布。該區帶為背斜構造帶,震旦系、寒武系的下組合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區帶。 3. 花果坪復向斜 花果坪復向斜位于中央復背斜和宜都-鶴峰復背斜之間。花果坪復向斜構造細分為三個次級構造單元:北西部和東南部為北東向展布的擠壓隆起帶,中部為相對寬緩低幅度隆起帶。走向為北東向,均被小型斷層復雜化,斷層走向為北東向。地表主要分布志留系-三疊系地層。依據構造展布及特征可劃為西北部構造帶和東南部擠壓構造帶,平面形態反映了區內局部構造形成時曾受到統一的逆時針方向扭動構造力作用。中部構造相對寬緩,以南受SE向構造力作用較大,構造軸向呈NE向延伸,地面少見斷裂切割。局部構造類型以褶皺型背斜、壓扭性背斜為主,該區斷裂不甚發育,以壓扭、逆斷層及正反轉斷層為主,斷距在150~500m,斷裂切割層位一般為二、三疊系地層。志留系地層已發現少量氣流井,震旦系、寒武系的下組合和二疊系、三疊系的上組合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區帶。 4. 中央復背斜 中央復背斜位于利川復向斜和花果坪復向斜之間,東、西以恩施-黔江和建始-彭水斷裂為界,出露地層寒武系-志留系。復背斜進一步可劃分為楠木園-茶山、白果壩-彭水兩個局部構造帶。由于受邊界大斷裂影響,構造高陡,斷裂發育,且地表多見正斷層。局部構造以褶皺背斜和斷褶型背斜為主,兼有后期反轉構造發育。 5. 利川復向斜 利川復向斜介于湘鄂西隔槽式沖斷褶皺帶和川東隔擋式滑脫褶皺帶之間,總體上呈向北西凸出、向南收斂的弧形。利川復向斜的北部是一個中央擠壓隆起,西北和東南部是一背沖向斜,被一系列斷層復雜化,斷層走向為北東向,南部構造簡單為一向斜,往北西向變窄。該構造帶以震旦系底面為主滑脫面,志留系為次滑脫面,從南東向北西褶皺逐漸緊密,從隔槽式有序過渡到隔擋式,說明褶皺變形受力方向與方式有成因上的聯系,褶皺過渡有序,變形十分協調。該構造帶南北構造變形也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層分布上,北部以二、三疊系為主,局部出露志留系;南部以大片侏羅系-中三疊統分布為主,僅在復向斜東翼靠近中央復背斜的黃泥塘構造上見志留系分布。構造樣式上,北部褶皺緊密,構造高陡,且斷層發育,局部構造數量多,規模大,呈斜列式分布,以背沖式斷壘背斜為主;南部構造寬緩,總體表現為一向斜,斷層和局部構造均不發育。 1.2.2 主要斷裂特征 1. 齊岳山斷裂帶 齊岳山斷裂帶位于川東南金佛山、齊岳山一帶,向北可達巫山附近。該帶南東側古生代地層廣泛出露,并出現少量板溪群;北西側為中生代地層分布區。斷裂帶對古生代地層及巖相控制均較為明顯。在航磁資料上是高正磁異常區與平靜的低正或低負磁場區的分界帶,布格重力異常圖上是四川重力高區與武陵山重力梯度帶的邊界,地殼地震測深速度等值線圖上速度層錯位明顯。綜合解釋是由三條東傾的逆沖斷裂組成。斷裂兩側基底迥然不同,說明晉寧期已經存在,燕山晚期至喜馬拉雅期在南東-北西方向擠壓應力作用下重新活動,成為逆沖斷裂。斷裂兩側沉積蓋層的構造變形樣式和強度差別較大,東側為隔槽式褶皺,變形程度較低,西側為隔擋式褶皺,變形程度較高,并伴隨有大量斷層的出現,一般作為劃分四川盆地的東界。 2. 建始-恩施斷裂帶 建始-恩施斷裂帶呈北北東向,包括建始-彭水斷裂和恩施-黔江斷裂。建始-彭水斷裂在湖北省內位于中央復背斜西翼的建始、屯溪和文斗一帶,省內長190km。恩施-黔江斷裂在湖北省內位于中央復背斜東翼的恩施、陶子溪以及老場上延展,省內長120km。斷裂主體傾向南東。兩斷裂性質相近,是在加里東運動晚期南北向主應力場縱張作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壓扭性斷裂,斷裂破碎帶較寬,控制了建始-恩施白堊紀紅色盆地的形成、發展和消亡;后期對盆地切割和破壞,恩施盆地西緣的張扭性滑落現象明顯。 3. 慈利-保靖斷裂帶 慈利-保靖斷裂帶屬于揚子板塊內二級構造單元,為江南隆起帶北緣的邊界斷裂,慈利-保靖斷裂帶總體呈北東或北東東向展布,從花垣呈北東向經保靖、青天坪、張家界、慈利向東潛沒于江漢盆地之下。慈利-保靖斷裂帶總體為逆沖斷層,由多條近平行、不同級別或規模的斷褶系與褶皺系所組成。斷面沿傾向呈舒緩波狀,總體向南東陡傾,但隨斷裂出露高度的不同可出現不同的傾向。燕山早期斷裂帶由南東向北西逆沖,與區域性南北向擠壓應力場相對應,并伴隨有大規模的左行走滑。保靖一帶192.8Ma(ESR年齡)、近300℃(均一溫度)應屬于這一時期斷裂作用的信息。在131.3~120.0Ma(ESR年齡)區域應力場由擠壓向伸展轉換并伴隨右行走滑,形成了一系列陸相紅盆,以及北西側右旋排列的褶皺帶,對應于100~150℃均一溫度環境。喜馬拉雅期斷裂帶再次活動,陸相紅盆內記錄了早期逆沖、其后轉向伸展的演化歷史。47Ma的ESR年齡與大約200℃的均一溫度應屬于紅盆成盆后構造正反轉的信息(齊小兵等,2009)。 除了上述大斷裂帶之外,從湘鄂西地區斷裂構造平面分布特征(圖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