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69106
- 條形碼:9787559469106 ; 978-7-5594-6910-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本書特色
【千萬粉絲短視頻博主爆火文案、百萬粉絲公號10萬+閱讀熱議話題】 1. 人活到一定年紀,就懶得給每個人都留下好印象,你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2. 無需從別人口中打聽我,我有很多面,你看見我哪一面,就配哪一面。 3.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社會成長,而是心理成長。社會性的成長是他人眼中的成長,會滿足他人的期待,得到他人的祝賀。而心理上的成長是自身的成長,是自身的收獲。 ◎【哈佛大學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寫給萬千讀者的暖心療愈指南】 在本書中,日本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從自我覺知、自我認同、自我接納三個專業的心理學維度出發、用溫暖療愈的話語,幫助讀者不斷建立自我認同感,真正做到無條件自我接納,開啟心智成熟之旅。 ◎【有條件地對待他人的評價,無條件地完成自我接納】 我們總會慣性地認為自己的人生有很多觀眾,高估自己在他人生活中的分量,喜歡迎合、習慣討好、過度在意,活在他人的看法和期待中。長此以往,我們的內心深處充斥著孤獨、迷茫、沖突、痛苦和對抗,逐漸失去真實的自我。不求認同、不求喜愛、不求贊美,自我肯定的人生,才痛快、才盡興!
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內容簡介
我們總會慣性地認為自己的人生有很多觀眾,高估自己在他人生活中的分量,喜歡迎合、習慣討好、過度在意,活在他人的看法和期待中。 過度熱情同時又小心翼翼地親近他人 下意識地與別人保持距離 用表面的強大掩飾內心的虛弱 用幻想的理想化形象取代真實的自己 …… 長此以往,我們的內心深處充斥著孤獨、迷茫、沖突、痛苦和對抗,逐漸失去真實的自我。 在本書中,日本有名社會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從自我覺知、自我認同、自我接納三個專業的心理學維度出發、用溫暖療愈的話語,幫助讀者不斷建立自我認同感,真正做到無條件自我接納,開啟心智成熟之旅。
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目錄
**章?自我覺知
·心理上的疾病很難意識到
1.坦誠地審視自己的內心??
2.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追求錯誤的東西??
3.意識到無意識的存在,才能戰勝它??
4.自我覺知是獲取幸福的前提??
第二章?自我接納
·欣然地接納現實中的自我,無論它好與不好
5.殘酷的自我批判和殘忍的自我蔑視??
6.當退行欲求打敗成長欲求??
7.想要不再痛苦,就要改變對自己的態度??
8.心理上的自立可以幫助自己成為自己??
第三章?自我肯定
·欣賞和肯定自己,可以培養自尊、發展自信
9.思考自己適合什么,而非他人認可什么??
10.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
11.走個性化道路的勇氣和能力??
12.主張獨特性,或許是神經癥??
第四章?求認同、求喜愛、求贊美
·被他人的看法控制的人生,何談盡興
13.給原本無意義的人生賦予價值??
14.所有的煩惱都源于丟失自我??
15.承認人生的空虛并不意味著失敗??
第五章?為何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
·讓別人的看法留在別人那里,它就無法傷害到我
16.執著于希望對方更愛自己的真面目??
17.想要保持理性,必須與人交往??
18.找回迷失的自己??
第六章?來自原生家庭的傷
·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縛,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19.父母嚴苛教育下的孩子如何緩解痛苦??
20.想要支配孩子的父母會緊緊抓住孩子不放??
21.與傷害自己的人保持距離??
第七章?為何感受不到幸福
·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注定被他人束縛
22.成長需要良好的心理環境??
23.實現喜歡的人生,而非滿足欲望的人生??
24.當負面情緒被他人理解后,會更加勇敢??
25.自立就是擺脫支配自己的東西??
第八章?為何總是裝快樂、裝喜歡
·不愛自己,就無法愛他人
26.失去自我的人不會交友??
27.腳踏實地的人內心強大??
第九章?人生到處有轉機
·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意圖,不是聽他說了什么,而是思考他為何說
28.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29.從現在開始自我療愈??
30.認識到正念的強大力量并踐行它 ??
第十章?保持正念的生活方式
·拓寬視角是一切的突破口
31.內心強大的人永遠不會反應過度??
32.無意識剝奪了內心的柔軟??
33.自我價值不在于被他人認可??
34.一位精英商人重新找回人生的故事??
第十一章?人生如逆旅,苦難是必經路
·每個人都會受傷,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處理傷口
35.打開格局和視野??
36.不再被自己的情感操控??
37.承認過去、接受當下、期待未來??
第十二章?人生不爭辯,淡定做自己
·你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38.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
39.負面事件也是自己的寶貴財富??
40.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的是他的無意識??
41.找到能讓自己卸下內心防備的地方??
后?記??
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節選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曾悲觀地說道:“人總是想受苦。”我想很多人聽到這句話都會反駁,說“我不想受苦”“我想要幸福”等。 其實,這樣的話不僅弗洛伊德說過,卡倫·霍妮也曾說:“人總會緊緊抓住讓自己不幸的感情。”這種現象被稱為“擴散的外化”,是將內部的心理過程,作為在自己外部發生的事情來經歷的傾向。 如果某個人內心深處有一種無法忍受的空虛感,便無法面對生命的虛無。然而,他并不是直接感受到自己人生的空虛,而是通過朋友的死亡或者日常生活才能感受得到。比如,他對在社會上小有成就的某位朋友持有偏見,這位朋友去世時,他便說道:“人總有一死,事業再成功又有何用。”說完后內心竟有種莫名的心安。 描述身邊朋友們的各種人生也是虛無的一種表現。表面上說著“人生不過如此”,實際上卻用各種無關緊要的事,勉強把自己和這個世界聯系在一起,來逃避自己人生的虛無感。即使如此,很多人依然會說:“我不會緊緊抓住讓自己不幸的感情不放的。” 與生理上的疾病不同,心理上的疾病很難被意識到。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內心,甚至一直在誤解。任何人都有自己知道的病,也都有自己不知道的病。誰都知道發燒39攝氏度便是生病,但出現心理疾病未必會知道,比如依賴癥。 依賴癥也被稱為“否認病”。有賭博依賴癥的人總是堅持說自己沒有問題。因此,來咨詢賭博依賴癥的大多不是本人,而是他身邊的親朋好友。 對于心理疾病,當事人很容易堅持說自己很健康。生理上的疾病則大不相同。沒有人會在高燒39攝氏度的情況下堅持說自己很好,也不會在寒風中慢跑。 聽到“人總是想受苦”“人總會緊緊抓住讓自己不幸的感情”之類的說法,也許你會否認。但遺憾的是,事實的確如此。人并不想受苦,也不想緊緊抓住讓自己不幸的感情,但在無意識中卻會如此。 無論弗洛伊德和卡倫·霍妮如何解釋,很多人都不會認為“人總是想受苦”。因為人們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在無意識中的想法。如果不知道自己無意識中想要痛苦,那么,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能收獲幸福。 1.坦誠地審視自己的內心 沒有人想受苦,我也不想,卻時常緊緊抓住痛苦不放。倘若你能意識到這一點,你的世界便會大為不同。然而,痛苦中的人往往很難意識到并承認這一點。 因為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緊緊抓住痛苦不放的態度,沒有理解“想要幸福”這一生存態度的本質。 “我不想受苦,我想要幸福”的意思,就是希望避開煙霧,獲得篝火。用卡倫·霍妮的話來說,就是“神經癥的要求”。這樣的要求不切實際,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當你意識到自己在無意識的世界里想要逃避內心的糾葛,意識到自己正在逃避內心的真正矛盾,你的世界就會發生改變。意識到這一點,認真思考自己為何執著于現在的痛苦,就能隱約看到自己的內心深處。若能坦誠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深處,人生就會變好。你可以嘗試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如此痛苦,我究竟想要保護什么? 它真的值得保護嗎? 也許,它們只是些沒用的東西呢? 不,應該是無益甚至有害的東西吧? 也許我被什么欺騙了吧? 也許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妄想吧? 也許我只是理解錯了什么吧? 是說“人總是想受苦”的弗洛伊德有什么問題,還是我自己誤會了什么? 直面自己無意識中的矛盾,疑問便會迎刃而解。 2.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追求錯誤的東西 弗洛伊德說:“人總是想受苦。”卡倫·霍妮說:“人總會緊緊抓住讓自己不幸的感情。”人們之所以不認同這些想法,其實是因為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切實際的要求,也可以說很多人無意中忽略了現實。 有的人自出生以來便歷經苦難,身心飽受磨煉。如果發自內心地渴望幸福,定然不會認同“人總是想受苦”這種說法。然而,人生并不是為了幸福而設定的,換言之,人生并非必須幸福,這才是關鍵所在。 很多人都誤以為“人生必須幸福”。每個人都會害怕一些東西,自身也會有可怕之處,即令他人畏懼之處。這便是現實的人生。然而,很多人以為自己的人生中不能或者不應該有可怕的東西。這樣的人生觀從根本上便是錯誤的。倘若抱有這樣的人生觀生活,自以為是地無視現實,即使長大成人,內心也依然幼稚如童,無法自立,甚至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順應自己。 任性自私的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與那些愿意接受現實、認可“人生并非必須幸福”并且努力生活的人的人生做一個對比,便會對自己的人生大失所望。 當然,人生來就不同。有人在母親的百般呵護下長大,也有人是在母親的冷嘲熱諷中成長。有人飽嘗父愛,在父親的暖心鼓勵下逐漸自立成長,也有人生來便被父親否定,甚至不斷被挖苦“你這種人活著根本沒有價值”,身心飽受摧殘地長大成人。 也有些父母過于依賴孩子,不能承受孩子離開帶來的空虛之感,甚至企圖用自殺逼迫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這樣的孩子只能被迫在這種“嚴重施虐者”的精神折磨下,以受虐者的角色成長。 總之,每個人的成長過程皆有不同,有人經歷過地獄般的千錘百煉,也有人備受寵愛、一帆風順。可以說,人生來便背負著不同的命運。掌握自己的命運,便是活出自己的人生。 3.意識到無意識的存在,才能戰勝它 這是一個名叫杰伊的毒品依賴癥患者的故事。 他和母親一起生活時,總是莫名地感到不快,身心皆不舒服。他遭遇坎坷,人生不順,進而自殺未遂。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他開始吸食海洛因。 后來,他入院治療。出院時,他的父親在加利福尼亞,母親在紐約。他擔心去母親那里會重蹈覆轍,便決定去父親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并在出院3周前給母親寫了一封信。 出院后,他表面上要去加利福尼亞的父親那里,但無意識中還是想去紐約的母親那里。當然,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結果他雖然事先做出了決定,但*終還是放棄了原來的計劃,去了母親所在的紐約。 不管他嘴上說什么,無意識中依然不想改變,拒絕改變。可以說,倘若意識不到自己的無意識,便無法戰勝無意識。 他來到母親的住處后,發現母親與男朋友一起生活,沒有他的房間,他便住到了祖母那里。不久,母親與男朋友分手,他又回去和母親一起生活。結果,他又感覺到生活的無趣和不幸,再次吸毒。 其實,并非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母親和兒子之間自我陶醉式的束縛關系。 杰伊與祖母一起生活時可以正常工作,與人相處也十分融洽。但他回到母親身邊便開始吸毒。 我們可以這樣解讀杰伊和母親的關系。在杰伊看來,母親永遠可以無條件地庇護自己,與自己有著直接且*為密切的聯系。他離不開母親,離開母親就會痛苦,但時刻綁在一起又會身心不快。 3.意識到無意識的存在,才能戰勝它 這是一個名叫杰伊的毒品依賴癥患者的故事。 他和母親一起生活時,總是莫名地感到不快,身心皆不舒服。他遭遇坎坷,人生不順,進而自殺未遂。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他開始吸食海洛因。 后來,他入院治療。出院時,他的父親在加利福尼亞,母親在紐約。他擔心去母親那里會重蹈覆轍,便決定去父親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并在出院3周前給母親寫了一封信。 出院后,他表面上要去加利福尼亞的父親那里,但無意識中還是想去紐約的母親那里。當然,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結果他雖然事先做出了決定,但*終還是放棄了原來的計劃,去了母親所在的紐約。 不管他嘴上說什么,無意識中依然不想改變,拒絕改變。可以說,倘若意識不到自己的無意識,便無法戰勝無意識。 他來到母親的住處后,發現母親與男朋友一起生活,沒有他的房間,他便住到了祖母那里。不久,母親與男朋友分手,他又回去和母親一起生活。結果,他又感覺到生活的無趣和不幸,再次吸毒。 其實,并非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母親和兒子之間自我陶醉式的束縛關系。 杰伊與祖母一起生活時可以正常工作,與人相處也十分融洽。但他回到母親身邊便開始吸毒。 我們可以這樣解讀杰伊和母親的關系。在杰伊看來,母親永遠可以無條件地庇護自己,與自己有著直接且*為密切的聯系。他離不開母親,離開母親就會痛苦,但時刻綁在一起又會身心不快。 4.自我覺知是獲取幸福的前提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阻礙自身成長的力量。我們沒有意識到它有多么強大,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退行欲求多么強烈。這是神經癥傾向強烈的人*大的問題。可以說,人之所以感覺不幸,是因為用錯了力氣,甚至在用力阻礙自己。 倘若意識到這一點,便能漸漸收獲幸福,世界亦會更加和平。 很多人不認為無意識的力量大于意識的力量,弗洛伊德稱這種抵抗意識為“抵抗運動”。然而,因無意識的力量之強大而煩惱的人自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這本書正是幫助你正確了解自己內心的一本書,它能讓你認清并了解自己無意識中妨礙自身成長的力量。 神經癥傾向較強的人,在意識上可能真的想要治療自己的神經癥。但是,他們想要改變的其實只是表象。比如,有人總是悶悶不樂,便想改變這種悶悶不樂的性格。但這只是一種表象。他想改變這種悶悶不樂的表象,但無意識中并不打算消除內心隱藏的憤怒。換言之,他放任自己悶悶不樂的原因,只是想改變結果。如同一個人想大吃特吃卻不想長胖一樣。也如同一個人想減肥,卻不愿意節食和運動一樣。 認清自己的問題在哪里,人生未來便會絢爛多彩。有些人之所以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也許是無意識中自以為是的正義感所致。意識領域中的正義感,也許在無意識領域中也只是復仇心而已。 其實,只要意識到想法和切身感受是兩回事,便會豁然開朗。如果想要獨立、不受傷,或者想要被人疼愛,就必須改變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只是人們在無意識中拒絕理解這一點。 通過本書,希望大家都能理解與明白自己在無意識中拒絕什么。
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 作者簡介
[日]加藤諦三 1938年出生于日本東京,畢業于東京大學教養系、社會研究科碩士。日本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著有《情感暴力》《不乖》《性格中的蜜與毒》等數十部經典的大眾心理學讀物。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