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文藝復興與 “政治秩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41820
- 條形碼:9787511741820 ; 978-7-5117-418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藝復興與 “政治秩序” 內容簡介
“政治秩序”由英國著名的古典文學學者E.M.W.蒂利亞德在《伊麗莎白時代的世界圖景》中提出,也是當時社會普遍的歷史觀念。本書**章從圍繞文藝復興研究的各種爭議中,探究“政治秩序”之于這個時代的獨特價值;第二章則從伊始于古希臘的“自然秩序”到中世紀的“神意秩序”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秩序”,依次對其進行溯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第三章從其三種構想方式“存在之鏈”、“系列類比”和“宇宙舞蹈”出發,詳細呈現它們發展過程及后世影響的同時,深入探究“政治秩序”特征與其之于文藝復興的重要性。研究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是繞不開的話題,故第四章筆者主要探究“政治秩序”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關系。第五章主要呈現“政治秩序”的文本例證。作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歷史觀念,“政治秩序”深刻影響著其時政治統治、文學創作等方方面面,基于此,本書選取威廉·莎士比亞、約翰·彌爾頓、愛德華·霍爾、詹姆斯·鮑德溫等作品例證“政治秩序”的時代影響。國內文藝復興研究眾多,歷史主義批評、文化唯物論等也常見,但從“政治秩序”角度談及以上領域的成果鳳毛麟角,甚至于“政治秩序”也鮮有研究,雖有遺憾,但卻促成了本書的研究價值。
文藝復興與 “政治秩序” 目錄
目錄
**章 爭議與價值:文藝復興研究中的“政治秩序”
**節 爭議中的文藝復興
一、文藝復興形象的多面性
二、文藝復興與中世紀關系
第二節 “政治秩序”的價值
一、“政治秩序”來源及簡介
二、“政治秩序”的研究價值
第二章 溯源與演變:“政治秩序”與宇宙圖景
**節 古典時期的宇宙圖景
一、畢達哥拉斯與宇宙圖景
二、古典時期宇宙圖景特征
第二節 中世紀的世界圖景
一、 中世紀世界圖景的形成
二、中世紀世界圖景的特征
第二節 文藝復興的王權圖景
一、時代背景與王權圖景
二、王權圖景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體現與特征:“政治秩序”的構成方式
**節 存在之鏈
一、“存在之鏈”概述
二、“存在之鏈”與“政治秩序”
第二節 系列類比
一、“系列類比”概述
二、“系列類比”與“政治秩序”
第三節 宇宙舞蹈
一、“宇宙舞蹈”概述
二、“宇宙舞蹈”與“政治秩序”
第四章 背景與再現:“政治秩序”與人文主義
**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一、人文主義的變遷
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特征
第二節 人文主義背景下的“政治秩序”
一、“政治秩序”與人文主義的契合
二、“政治秩序”與人文主義的悖離
第五章“政治秩序”的文本例證
**節 文藝復興文學中的“政治秩序”
一、歷史主義批評中的“政治秩序”
二、新歷史主義中等的“政治秩序”
第二節 莎士比亞歷史劇與“政治秩序”
一、莎士比亞歷史劇的各種解讀方式
二、莎士比亞歷史劇“政治秩序”解讀
文藝復興與 “政治秩序” 節選
**節 古典時期的宇宙圖景(節選) 蒂利亞德筆下,宇宙伊始,上帝就將一定的初始原則置于自然之中,它們一直在那里等待被發 現。可見*初的秩序與自然密不可分。 “自然秩序”映射于“數字化宇宙圖景”中,其主要活躍于古希臘時期。在古希臘背景中探究各種觀念的形式并非新鮮之事。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都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作為以模仿古希臘文化文學為榮的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產物,“政治秩序”也是如此。 溯源“數字化宇宙圖景”,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至6世紀之間的畢達哥拉斯是繞不不開的人物。蒂利亞德本人十分推崇他,在他筆下,對方“簡直就是一位神”(1955:125)。雖在畢達哥拉斯之前,希臘已有諸多著名思想家,如泰勒斯(Thales)、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等,但畢達哥拉斯依然在希臘乃至世界哲學史上占據重要之席,被譽為“歷史上*原創性的思想家,數學科學和哲學宇宙學的建立者”(Guthrie, 1979:181)。這一贊譽道出其*主要的貢獻,他將數學、哲學和宇宙學合三為一,基于“數即萬物”理念將宇宙哲學化為“自然秩序”觀念,并借助幾何學描繪了一幅“數字化宇宙圖景”。 古希臘時期,“宇宙圖景”多聚焦于宇宙的自然形態,如泰勒斯眼中的世界是一片汪洋,而宇宙是漂浮其中的圓島、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宇宙是漂浮在空氣上的偏平世界,還有人將宇宙看作是許多浮在空氣中的圓柱組成等。畢達哥拉斯也致力于宇宙研究,他是“**個推斷地球是個球體的人”(卡爾·薩根,2008:124)等,但與同期其他“世界圖景”不同的是,他雖然認同地球是宇宙中心,卻并不認同它是宇宙“秩序”的來源,宇宙“秩序”源自數字,此舉首次將宇宙萬物抽象化為觀念,對后世觀念史研究影響極大。 關于數字產生的時間,目前學界并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數字就已存在,不僅如此,數與秩序結緣也早有端倪,古代遺跡、作品中的“圣城”等,其構造從度量衡、形狀、比例等方面已初具數字秩序之美。而畢達哥拉斯“數即萬物”的思想卻并不始于建筑,而源自聲學發現。這與他接受的教育有關。在古希臘,并稱為“四藝”的音樂與數學、幾何學和天文學同等重要,這是當時每個接受教育的人必須掌握的課程。這些課程中,畢達哥拉斯尤其精通“四藝”,并通過數學與幾何學,從音樂的角度解釋天文現象,如此四藝被融進了同一“宇宙圖景”。 “四藝”中,畢達哥拉斯*喜愛音樂。據說,他在街上步行時突然聽到鐵匠鋪敲打鐵器的聲音,經長時間用心辨別,發現敲擊金屬的音調高低與鐵器面積有關,面積越大,音調越低。后他又改用琴弦驗證,結論是每根琴弦的成音與其長度成反比,在后續實驗中,他又發現如果兩條弦同時振動,則會產生一種和弦,琴弦的長短比例直接影響著和弦是否動聽和諧。由此,畢達哥拉斯由此推斷,所有運動著的物體都會發出音樂,宇宙萬物皆有樂章,各自樂章聲音的大小隨體積變化,行星體積較大,故在他看來,宇宙樂章即行星的樂章,但天體音樂少有人能聽見,只有他畢達哥拉斯能聽見并洞察其中奧秘。不僅如此,他與眾多弟子還進一步推斷,如果數字掌握著宇宙天體音樂的規律,必然也統領宇宙萬物。以此為基石,“數字化世界圖景”可簡述為:宇宙由數字和幾何圖形組成,本質上是某個數學公式的具體體現,萬物皆數,數字有規律有“秩序”,又因數字無限,其再生需要空間,宇宙需要形體,幾何便賦予給它形體,宇宙得以成型,其主要特征是“自然秩序”。 該“數字化世界圖景”又可詳述如下:“一”是數中之數,不可分割,其幾何形象中心有一個圓點,這是宇宙起始的象征;“二”的幾何圖形是由兩個圓點連接起來的一條線,隱含二元對立原則;“三”的幾何圖形是兩個獨立圓周經過對方圓心的等圓組合,它是幾何學中的首個復合圖形,代表兩個對立面的結合,暗示協調、和諧;“四”的幾何圖形是四面體,這是*穩定的幾何圖形,代表了靈魂的不朽;“五”是生命和靈魂的象征;“六”是所有因素之和與積,是繁殖和造物的象征;“七”是世界靈魂之數,也被看作宇宙中軸對應的數字,萬物皆圍繞著這個中軸運轉,但它本身靜止不變,是永恒的神圣法則象征;“八”是**個立方數,幾何圖形是八邊形,代表通過調和天地達到的和平狀態;“九”是靈魂的數,象征完滿,既與九級天使對應,又與九重天對應;“十”是“純潔、不朽的”(Heninger,2013:84),不僅是前四個數字之和,更展示了音樂和諧的比例:2:1,3:2和4:3,而蒂利亞德把這三個比例看作是宇宙秩序的基本原則。而在天體數目方面,雖然*初只有九個可見星體,古希臘人又設想出一個“反地球”(“counter-earth”)借以湊成十個,*終構建了完美的宇宙形體。“十”的幾何圖形是圓,希臘人認為這是*美的圖形,進而他們認為地球和其他形體是球形的(事實上也是球形),它們的軌道也為圓形。“十一”象征罪惡,因為它超越《圣經》中的“十誡”。“十二”則居于宇宙頂端,象征完美、“秩序”和穩定,其幾何圖形更是完整而對稱等等。如此數字和幾何結合后,宇宙被抽象化、秩序化、觀念化。 之于“數字化宇宙圖景”的影響,從色諾芬尼(Xenophanes)、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直至時隔千年后的當下許多物理學家的理論,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宇宙大爆炸”(“Big Bang”)等,無一不有畢達哥拉斯理論的影子。其的特征如下: “數字化宇宙圖景”是觀念化的“自然秩序”。首先,雖然后世也有學者將數學等同于神,有“數學乃神的語言,是神的體現” (皮特?戈曼,1993:185)的說法,但在畢達哥拉斯的宇宙中神意色彩甚少。不僅他如此認為,古希臘的許多哲學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也如此認為。事實上,“宇宙”一詞*初與人類世界毫無關系,只指整個自然世界,也因此“自然”(“nature”)一詞*先出現于古希臘,而與“人類”相關的詞匯并不豐富,對此,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曾總結,“‘人類’這個詞在希臘語言和思想是缺席的,原因是,相比羅馬人,希臘人從來不認為人是*高級的生物。亞里士多德甚至認為如果極端推崇人類地位是非常荒謬的”(2006:265)。可見當時宇宙研究聚焦于自然環境而非人類世界。其次,“數字化宇宙圖景”側重的是觀念化的宇宙,或曰“把自然還原為純理性”(艾爾溫?薛定諤,2019:26)。這是一種對宇宙哲學化的研究,因為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之一即探尋宇宙存在物中‘共有’的普遍特征。而“數字化宇宙圖景”正是用數字解釋宇宙的普遍規律。不僅如此,后世的哲學研究沿著畢達哥拉斯將宇宙觀念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比如在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學派分支”(艾爾溫?薛定諤,2019:27)的柏拉圖那里得到進一步表達,在追隨前者“讓世界更加整齊,如畫,如同數學數字般的有序”(Tillyard, 1944:41)時,更將宇宙始創者從“太一”(“the one”,即數字“1”)變更為“理念”,使得宇宙觀念化更為徹底,且通過《理想國》(The Republic)、《美諾篇》(Meno)、《高爾吉亞篇》(Gorgias)和《蒂邁歐篇》(Timaeus)等,將畢達哥拉斯思想廣泛傳播。等等為文藝復興時期各種歷史觀念的重要性鋪平了道路。 “數字化宇宙圖景”訴求“和諧”和“等級”的“自然秩序”。“宇宙”的英文詞源“科斯摩斯”(“Kosmos”)本身就是秩序之意,它“不僅僅指世界一切事物的總和,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秩序’觀念”(趙敦華,1994:278)。與之對應的是,構成“宇宙”的每個數字都有此訴求,其中“太一”(數字“1”)本身即秩序的同時,又制造了秩序(Hack,2016:54),因為其他數字皆從對其的加減法得來,作為數字之首,它被稱為“宇宙的推動力”(Maor,2007:21)。萬物的始基是‘一元’。從‘一元’產生出‘二元’,‘二元’是從屬于‘一元’的不定的質料,‘一元’則是原因。從完滿的‘一元’與不定的‘二元’中產生出各種數目;從書目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平面;從平面產生出立體;從立體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物體,產生出四種元素:水、火、土、空氣。這四種元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互相轉化,于是創造出來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畢達哥拉斯,1961:34)。由其而生的其他數字也是如此。“自然秩序”是有“等級”差異的,起源自音樂。畢達哥拉斯認為事物只要運動都會產生音樂,故“音樂無處不在,故無處不是音樂”(Bennett,1945:198)。事物因體積不同,發出的樂聲有高底之分,這產生了等級。也因此,蒂利亞德“自然秩序”的“等級性”并不避諱,“音樂行為......暗示了一種運動中的‘等級’關系”(Tillyard,1944:94),而后世則認為等級是宇宙秩序的“**要素,是自然之法的公理”(Wells, 2009:16)。此“等級”在中世紀的“基督教宇宙圖景”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伊麗莎白世界圖景”中被無限放大,尤其在后者中,成為“政治秩序”的天然構成物。“數字化宇宙圖景”的“和諧”特征也由天體音樂而來,即處于永動中的每個天體因其大小不同,雖發出樂聲不同,但整個宇宙始終和諧運行,皆因星體音調始終遵守2:1、3:2和4:3等比例,共譜了一曲和諧的宇宙樂章,“每個音調都不同,但組合在一起是完美的整體”(Tillyard,1944:95)。“等級”與“和諧”之中的“數字化宇宙圖景”成為一個良好運作的有機體。 古希臘以“自然秩序”為特征的“數字化宇宙圖景”,雖然沒有強調服從的重要性,但其“等級”、“和諧”卻是后世以神意服從和王權服從為目的的“基督教宇宙圖景”和“伊麗莎白世界圖景”的前奏。
文藝復興與 “政治秩序” 作者簡介
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復興社會歷史及文學研究。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外社會科學》、《世界民族》、《當代外國文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等上,其中有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和《舞臺藝術》等全文轉載,同時參與編譯6本教材或作品,較有影響力的是與英國Alpha?Science?International?Ltd.出版公司合作,以第二譯者的身份承擔《中國羅布泊》英譯本的翻譯任務。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