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8243
- 條形碼:9787218148243 ; 978-7-218-1482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 本書特色
○ 本書摘錄和轉引了大量極有價值的漢語文獻資料,用流暢的語言談論了古代中國宗教崇拜、喪葬以及個人裝飾品中的玉器,發表了許多非常有創見的觀點,提供了十分有意思的信息。 ○ 勞費爾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以及它們與其他文明之交流的研究非常深刻,見解獨特,其觀點往往令人拍案叫絕。該書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并附圖數百幅,長時期內始終是相關領域的重要參考著述。 ○ 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人和國際學界重視,并進行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研究之際,我們深切地感到,若繼續“冷淡”勞費爾的相關作品,非但是具備相應漢譯能力者的失責,更是中國學術界在古代藝術、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巨大損失。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了作者的三部人類學系列的經典著作,分別為《東方綠松石考釋》(1913年初版)、《中國和希臘的鉆石研究》(1915年初版)和《中國的象牙》(1925年初版),均由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出版。書中共收錄彩色及黑白圖片30余幅,近20萬字的文字記錄,從綠松石的三大產地、鉆石的起源、鉆石與其他金屬的性質差異、昆吾的傳說以及中國象牙的源流、工藝制品、中外貿易的發展史等多個角度,對綠松石、鉆石及象牙在中國古代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領域曾經具有的獨特價值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和論述,凸顯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 目錄
總 目
漢譯者序 1
中國與希臘之鉆石研究 1
5 導言
9 **章??鉆石谷的傳說
33 第二章??鉆石之不可摧毀性
43 第三章??鉆石與鉛
49 第四章??金剛鉆
61 第五章??鉆石與黃金
69 第六章??釋“昆吾”
75 第七章??鉆石的毒性辨析
79 第八章??贗品鉆石
83 第九章??西方古人對鉆石的了解
91 第十章??鉆石的切割
99 第十一章??中國人對鉆石的了解
109 第十二章??夜光石
123 第十三章??寶石的磷光現象
中國的象牙 137
143 **章??中國的象與象牙貿易
167 第二章??猛犸的傳說與猛犸牙的貿易
183 第三章??海象牙與角鯨牙的貿易
215 第四章??象牙的替代品
221 第五章??象牙的制品
235 參考書目
237 圖版
東方綠松石考釋 247
253 序言
255 **章??印度的綠松石
267 第二章??中國藏地的綠松石
293 第三章??中國漢地的綠松石
371 附論
375 圖版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 節選
漢譯者序 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 年 10 月 11 日生于德國科隆,1934 年 9 月 13 日卒于美國芝加哥。作為世界著名的漢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他因其優秀著述《中國伊朗編》(Sino-Iranica: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被譯成中文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聞名中國學術界。 勞費爾的主要研究地域是遠東地區,格外熟悉和感興趣的則是中國。他的著述極為豐富,僅獨立署名的大小專著、論文和書評等作品,便達二百數十種,而數十年日常工作的報告等文字尚未計算在內。他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以及它們與其他文明之交流的研究非常深刻,見解獨特,其觀點往往令人拍案叫絕。 不得不遺憾地承認,多年來,中國學術界對勞費爾這位學術大師確有“怠慢”之嫌,蓋因他的諸多優秀作品除了 1964 年由林筠因翻譯出版了《中國伊朗編》外,似乎再未見到較大篇幅的譯著,甚至未見相關的介紹;這與勞費爾著述的數量、質量、價值和影響是很不相稱的。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人和國際學界重視,并進行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研究之際,我們深切地感到,若繼續“冷淡”勞費爾的相關作品,非但是具備相應漢譯能力者的失責,更是中國學術界在古代藝術、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巨大損失。 有鑒于此,譯者不揣谫陋,冀以綿薄之力,為該領域的學術研究略作添磚加瓦之事。不敢自噓“鴻鵠之志”,妄圖畢大功于一役;只望累土“九層之臺”,庶幾積小成于多年。因此,本書作為規劃的**步,先收載三部篇幅不是很大,但是影響不小的專著;隨后再盡快推出篇幅更大,論述更為深刻的其他作品。 具體而言,本書收載的三部著述,按初版的時間排序,分別為《東方綠松石考釋》(Notes on Turquois in the East,1913 年初版)、《中國和希臘之鉆石研究》(The Diamond: a Study in Chinese and Hellenistic Folk-lore,1915 年初版)和《中國的象牙》(Ivory in China,1925 年初版)。它們都由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出版,是其人類學系列的出版物之一。這部漢譯本的總標題則取名《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因為它們的內容不僅限于中國,更涉及中國古代文明與域外的交流。 勞費爾具有豐富的語言學知識,其旁征博引之處往往直接摘錄原文,故著述中不乏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辭句,或者梵文、藏文、日文、阿拉伯文等術語。譯者只有盡其所能地將原貌提供給讀者;若出現不夠確切,甚至不正確的譯文,則懇請讀者諸君予以諒解,并不吝賜教。 在此,除了簡單交代這部譯著的來龍去脈外,也借此機會略微介紹原作者的學術生涯和主要學術成果,以方便中文學界的讀者更多、更好地參考和借鑒勞費爾的精彩著述,及了解和探討中國與世界的傳統文化。 1884—1893 年間,勞費爾就讀于德國科隆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學,1893—1895 年間則在柏林大學度過;其中有部分時間(1894—1895)兼職于柏林的東方語言學院。1897 年,他獲得萊比錫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并聽從同樣出生于德國的博厄斯(Boas)教授的建議,于 1898 年前赴美國,就職于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這是他在其人生道路上邁出的關鍵一步,從此,他扎根美國,成為著名的民族學者、人類學者、東方學者。 1898—1899 年間,勞費爾率領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隊(Jesup North Paific Expedition)前赴庫頁島和黑龍江流域考察,對當地的土著部落進行民族學研究。1901—1904 年間,他又率領雅各布·希夫考察隊(Jacob H. Schiff Expedition)前往中國,研究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并收集相關的民族學資料。 回到美國之后,勞費爾擔任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民族學部助理,歷時兩年(1904—1906)。在此期間,他于 1905 年兼任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講師,以及在 1906—1907 年間兼任同一座大學的人類學和東亞語言學講師。 1908 年,勞費爾成為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職員。從此之后,他謝絕了其他機構的多次邀請,乃至高薪的許諾,始終沒有離開過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直到去世。他相繼擔任過東亞部的部長助理、亞洲民族學部的部長助理,以及人類學部部長等職務。 勞費爾就職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之后,又有兩次為了學術研究赴遠東地區進行長時間的考察。**次是 1908—1910 年間,他作為黑石考察團(Blackstone Expedition)團長,考察了中國的西藏和內地。第二次是 1923 年,他隨馬歇爾·菲爾德考察團(Marshall Field Expedition)考察了中國。 勞費爾*感興趣的地區是遠東,因此他曾擠出大量時間學習和掌握必要的語言,所學的東方語言包括波斯文、梵文、巴利文、馬來文、中文、日文、滿文、蒙文、藏文和達羅毗荼文等。而在遠東各地中,他*為關注,且研究成果*多的領域則是中國。這體現在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中國展覽室上:其中的絕大部分展品都是他在東方考察期間購買所得;他尤其引以為豪的是其玉器收藏,他對此深有研究,倍加珍愛,乃至往往親自向參觀者詳細介紹形形色色的中國古代玉器。他認為這些實物以及與之相關的著述是他平生對學術研究的主要貢獻。 另一方面,勞費爾在大量學術機構中兼任重要或主要職務的現象也充分表明,他的學識淵博,興趣廣泛,并且積極投身學術研究事業,從而在其并不漫長的學術生涯中為后世創造了豐碩而極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例如,他參與工作的學術機構包括全美中國研究顧問委員會、全美中國文化和經濟研究委員會、美國與遠東友誼促進會、全美波斯藝術與考古研究會、民族學研究會、美國先進科學協會、美國研究委員會、美國東方學會、美國新東方學會、科學史學會、美國人類學協會、德國人類學學會東京分會、皇家亞洲學會華北分會、亞洲學會、美國民俗學會、語言學會、亞洲藝術聯誼會、東亞藝術學會,等等。此外,他還擔任了不少學術機構的通訊成員以及好幾種刊物的聯合編輯。 當然,勞費爾*令人印象深刻和*有價值的成果是他撰寫的大量學術著述。他的早期作品的主題涉及中國西藏和蒙古,不過此后他更以有關中國內地之藝術和考古的研究聞名于世。例如,1909 年初版的《中國漢代陶器》(Chinese Pottery of the Han Dynasty)使他得到該領域的國際學術界的認可。這雖然是他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史的**本書,距今已有一百余年,但至今仍是該領域的典范之作。數年之后,他又有長文《中國漢代墓雕》(Chinese Grave Sculptures of the Han Period,1911 年初版)和專著《中國陶俑:護甲史導論》(Chinese Clay Figures: Prolegomena on the History of Defensive Armor,1914 年初版)面世,同樣十分精彩。 不過,*能使勞費爾馳名國際學界的,似乎是他撰成于 1912 年 的 專 著《玉: 中 國 的 考 古 與 宗 教 研 究》(Jade: 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他依靠其良好的漢語知識,摘錄和轉引了大量極有價值的漢語文獻資料,用流暢的語言談論了古代中國宗教崇拜、喪葬以及個人裝飾品中的玉器,發表了許多非常有創見的觀點,提供了十分有意思的信息。該書并附圖數百幅,長時期內始終是相關領域的重要參考著述。 眾所周知,勞費爾有關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名著是《中國伊朗編》(Sino-Iranica: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1919 年初版),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他*重要的一部著作。不管怎樣,此書對于古代中國與伊朗或其他域外地區之間植物、礦物、藥物、織物等文明交流的某些深入考證,至今仍被學術界視為權威之論。勞費爾同樣探討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類似著述還有許多,本書譯載的三篇(《東方綠松石考釋》《中國和希臘之鉆石研究》《中國的象牙》)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如《火浣布與火怪》(Asbestos and Salamander: an Essay in Chinese and Hellenistic Folklore,1915 年初版)、《中國和印度的取火透鏡》(Optical Lenses: Burning Lenses in China and India,1915 年初版)《阿拉伯與中國之海象牙和角鯨牙貿易》 (Arabic and Chinese Trade in Walrus and Narwhal Ivory,1913 年 初版)、《亞洲琥珀的歷史記載》(Historical Jottings on Amber in Asia,1907 年初版)等,都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著述。 勞費爾的諸多作品發表至今,少則將近九十年,多則一百數十年。在這段漫長的時期里,社會迅速發展,學術研究的總體水平當然也大為提高。因此,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勞費爾的著述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甚至謬誤。然而,這并不妨礙它們仍然可以作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尤其是當學者們將關注點更多地轉向近現代或當代,忽視傳統文化研究,并且學風趨于浮躁、功利時,勞費爾的著述顯然更加具有莫大的“啟發”和“糾偏”意義。這也是譯者期望達到的目的之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勞費爾東方珍寶探秘 作者簡介
伯托爾德·勞費爾(1874—1934),生于德國科倫,肄業于柏林大學,1897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勞費爾曾受過德國自然科學和考據學的訓練,并受法國漢學家沙畹等影響。1898—1899 年,勞費爾率領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隊,在庫頁島和黑龍江流域一帶考察;1901—1904 年,勞費爾率領當時熱心于向中國擴張的美國資本家雅各布·希夫組織的考察隊到我國調查研究; 1908—1910 年,勞費爾作為黑石考察團團長,到我國西藏和內地考察;從 1910 年起,勞費爾在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任主任達二十余年之久。勞費爾著作很多,在美國東方學界以淹博著稱。 譯者簡介: 芮傳明,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西交通史”專業碩士學位及“中亞史”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涉及古代中外關系史、中央歐亞史、宗教文化交流等。相關的學術專著有《大唐西域記譯注》《東西紋飾比較》《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志》《古突厥碑銘研究》《淫祀與迷信》《東方摩尼教研究》《摩尼教敦煌吐魯番文書譯釋與研究》《絲路古史散論》和O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Silk Road等,以及學術譯著《巫術的興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歹土》《中亞文明史(第一卷)》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