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2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7878
- 條形碼:9787547617878 ; 978-7-5476-178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22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的品牌產品,由文學研究所主編,已經連續出版逾二十載,被列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和上海“兩會”的指定選送書目,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本書為2022系列中一本,聚焦上海文學發展前沿,呈現后疫情時代的文學力量。 1.可以很好地了解近年來上海文學的發展狀況。 2.很好的參考書,有文化價值。 3.上海文化發展藍皮書學術水平較高。
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22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上海文學、國內城市文學、網絡文學的發展狀況和動態進行梳理和分析。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爆發,隨之籠罩優選。在疫情壓力下,眾多上海作家既繼續個人創作的腳步,依然發表新作;上海的文學期刊與文藝出版業也陸續推出了題材和審美相當多元的作品,獲得國內外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上海的諸多文學活動稍作調整后同樣努力堅持,緊緊聯絡著作家和讀者。本書以兩年為周期,對上海創作狀況進行整體性的掃描和簡要評析。
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22 目錄
目 錄
總報告
面向現實,書寫時代:2020-2021年的上海文學 賈艷艷
一 小說創作掃描
二 散文、詩歌與網絡文學概況
三 重要文學評獎
建黨百年與中國文學
百年文學的紅色基因 吳義勤
百年黨史與革命文藝 崔 柯 秦蘭珺 李 靜 魯太光
上海文學觀察
獨行者與個人主體性的發現
——評王安憶《一把刀,千個字》 夏雪飛
作為文學形象的“世紀交替”書
——或周嘉寧、路內新作的意義 黃德海
書寫在共同體與主體的縫隙中
——論項靜《清歌》 辛 穎 黃 平
上海城市文學的海派文化特征 張屏瑾
城市文學空間
城市賦形——徐則臣的“北京敘事” 徐 剛
“他們”的一部分屬于更廣闊的“我們”
——文珍新作《找鑰匙》與城市文學 來穎燕
古典經驗流徙:論朱文穎的蘇州書寫 陳閩璐
南方精神、晚明風格與城市文學的“長時段”書寫 朱 軍
網絡文學動向
女孩們的“敘世詩”
——2020-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女頻綜述 肖映萱
從“網絡文學”到“網文”誕生:數據權力及其突圍 許苗苗
Z世代與網絡文學的傳承與新變 胡 笛
附 錄
2020-2021年上海文學活動紀要
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22 節選
2020年,上海作家王安憶、路內、滕肖瀾、那多、唐穎、陶玲芬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長篇新作,上海的文學期刊與文藝出版業也陸續推出了國內外作家題材豐富的作品。 王安憶的新作《一把刀,千個字》榮登2020年《收獲》文學排行榜長篇小說榜首。王安憶自述小說題目“一把刀” 是“揚州三把刀”中講究刀工精細的菜刀,“千個字”則取自袁枚《隨園詩話》中對揚州個園竹趣的吟詠:“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小說講述了一位靠一手廚藝在紐約法拉盛謀生的淮揚菜廚師陳誠的故事。他生于東北嚴寒之地,因避難而被攜來上海亭子間,少時陰差陽錯地入行肆廚,從上海弄堂亭子間到揚州高郵西北鄉,從哈爾濱工廠住宅區到呼瑪林場食堂,再到萬里之外的紐約法拉盛,小說追溯了陳誠從童年到中年的成長歷程,經由地域的變換與時代的更迭,借物起興,反觀人情、人性。對“淮揚菜”技藝的鋪陳與描寫,讓這部小說接承了王安憶的《天香》、《考工記》中的寫作思路,以文化遺產的淵源與傳承為主題。小說中的淮揚菜因而也并不只是色相的點綴,具有一定的隱喻性,不可或缺而又自然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與人物性格邏輯。不同地域間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實聯系著另外一番融匯了天地與自然體悟的精妙世界。小說在革命、理想、信仰與油鹽醬醋、請客吃飯、人間煙火的張力中,寫出歷史、時代、個人的難以化解的糾結和持久的創傷,呈現了多重視角與評述下的民間記憶。這部小說一如王安憶一貫的敘事風格,針腳綿密,經緯交錯,人物關系總是處于緊張的狀態,眼神、言語、動作的進退之間,暗藏機鋒;同時所有的細節與素材又被作者不斷錘煉與升華,以豐富的層次被編織進個體與血親、時代、歷史密切相聯的大敘述,再次展示了王安憶非凡的創作實力。 列名2020年《收獲》文學排行榜長篇小說榜單第二、第三、第四名的作品,分別是王堯的《民謠》(《收獲》2020年第6期)、路內的《霧行者》(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1月)和遲子建的《煙火漫卷》(《收獲》2020年第4期),這三部作品同時都登上《揚子江文學評論》2020年度文學排行榜長篇小說榜。遲子建的《煙火漫卷》收獲了來自更大范圍的榮譽與肯定,不僅榮登《當代》長篇小說年度論壇評選出的“2020年度長篇小說”榜首,還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20年度小說排行榜的長篇小說榜;入選《長篇小說選刊》雜志社舉辦的2020年“第五屆長篇小說年度金榜”評選出的年度五部“金榜作品”;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的2020年度“中國好書”;獲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年度好書榮譽。 遲子建的《煙火漫卷》描寫了一群生活在現代城市哈爾濱的普通人的生活與命運。小說以細膩生動、從容洗練的筆觸,講述家長里短的生活之苦與歲月之甜。在哈爾濱獨特的城市景觀的映襯下,小說所刻畫的城市的煙火氣息與豐富的生活圖景,以及普通人在此開啟的命運交響曲,都使得現代城市成為這部小說中的主體,這在遲子建的長篇中并不多見,表現出作者對于“城市文學”的探索自覺與建構努力。小說的情節構思巧妙,獨具匠心,由主人公劉建國以及“找人”的情節設計,串起看似不相關的、各自懷有秘密的人物。隨著情節的推進,幾個家庭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幾組故事串聯起來,演繹出生命的百態,共同譜寫著渾厚古城中的人情、人性與命運交響曲。在不疾不徐的講述中,作者所要描述的人間煙火,不僅體現在每個人的孤獨與苦難、離合與歡笑、過錯與悵惘,同時也深埋在人情的交往中,體現在人與人間的相互關懷里,而這種人情經過了內化,更可以反過來為人的道德佐證。只是,作者寫慣了萬物有靈的傳奇,這篇小說的謀篇布局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傳奇式情節轉折的過分依賴,多少是對人物塑造和現實主義品格的削弱。結局中基本上所有核心人物都不約而同地離開了哈爾濱,依靠逃離城市來實現的圓滿,與其說是給哈爾濱的贊歌,不如說更像是作者致以被鋼筋塑膠蹂躪的小鎮與自然生靈的哀悼。《煙火漫卷》的敘述有著濃厚的抒情色彩。它分為上下兩部,上部題為“誰來署名的早晨”,下部題為“誰來落幕的夜晚”,不僅有著極對稱的命名,在具體的行文中,這兩部分的內容與諸多細節也互相呼應,有著詩一般的韻律感與節奏感。作者還不時以帶有詩性色彩的語言與詩意展開敘述,流露出作者對自然生靈的偏愛,這些都使得小說表現出抒情長詩般濃厚的抒情性。 不同于《煙火漫卷》的城市建構,王堯的《民謠》描寫的空間是鄉村和小鎮。據作者自述他為其首部長篇《民謠》準備了二十余年,聚焦的卻是一個少年“我”(王厚平)短短幾年的成長片段。小說敘述的情節回到一九七二年,漫長的雨季剛剛結束的江南,十四歲的少年“我”在碼頭等待去公社了解歷史問題結論的外公,江南大隊的人們則在等待石油鉆井隊的大船。日常生活中暗潮涌動,“我”在村莊與小鎮間游走返還,在交織纏繞的隊史、家族史間出入流連,生活終以脫離人們預計和掌控的方式運行。記憶發酵、生長,故事的跌宕起伏化為歷史的煙云,呈現出來的只是瑣碎的細節和無法復原的碎片。整部作品沉浸在民謠的緩緩調性中,作者以故事中人與故事看客的雙重身份,雜糅評點、抒情與批判,歲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斷碰撞,顯露出新的縫隙,由此拼湊出一條真正能夠進入歷史的現實路徑。小說所講述的一個少年的成長精神史,以個體細微纖弱之小記憶呈現時代的宏闊酷烈,同時也是一個村莊的變遷發展史、一個民族的自我更新史,既從歷史走來,也脫胎于每個日常,散曲民謠中包裹著唱不盡的人事變遷與世情冷暖。《民謠》的語言非常講究節奏,敘事視角方面既有“我”成長時的視角,又有“我”長大后的視角,還有社會的視角、人性的視角……不同視角的轉換搭建出小說的世界觀,以及作者關于記憶、歷史、時代、鄉愁的詠嘆。 路內的《霧行者》主要講述了1998年夏季到奧運前夕的2008年之間的打工青年和文學青年的故事,在地理上從江浙滬交界處開發區到西南部廢棄兵工廠,橫跨了中國多座城鎮。從1998年到2008年,正值新千年巨變的前夕到新千年后的互聯網時代,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身份流轉、懸浮狀態和不確定性,正是《霧行者》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著力鋪陳的時代巨變的內核。小說以一起牽涉偽造身份證的兇殺案為情節線索,圍繞輾轉于上海大都市與江浙滬小鎮之間的打工青年周勛和文學青年端木云,串連起形形色色底層的、邊緣化的年輕人的世界——倉庫管理員、文學青年、流水線工人、身懷野心的幫派青年——在工業小鎮和城市中偶遇、離開又重逢,捕捉世紀之交的動蕩、喧騰和泥沙俱下,審視人口流動大潮中一代人的夢想與失落。小說以“霧”命名世紀之交的過渡時代;以“行者”指認流徙的江湖兒女們,如周劭、端木云、林杰、楊雄,是隱失在時代中的無名者和匿名人,卻又是流動與混亂時世中的“當代英雄”。小說的結構精致而復雜,以五個風格迥異的章節,集合夢境、寓言、當代現實、小說素材、文學批評多種文體,顯然并不著意于忠實地記錄時代,而是面向自我,審視混沌時代中身份或文化認同的困境。 引起讀者與評論界關注、頻頻登上各種2020年文學評獎與圖書推薦榜單的作品,還有馮驥才的《藝術家們》和張忌的《南貨店》。《藝術家們》以出生在天津的畫家楚云天、羅潛和洛夫從心靈交匯到逐漸離散的過程,講述了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呈現了當代中國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在藝術和物質都極度匱乏的年代,幾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悄然起步;在新時期,純粹的藝術激情和探索引領了時代和他們;而當市場化大潮襲來,他們又不得不面對新一輪的心靈考驗,苦苦地尋求突破和自我救贖。小說以小切口寫大時代,作品展示的生活領域較為單一,但小說對藝術人生的描繪所折射出時代的風云際會與不同思潮的涌動,還是別具匠心的,不乏厚重之感,被認為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靈史和藝術追求史”(李敬澤語)。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其對于繪畫、文學、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獨特體悟與思索,對畫界那種急功近利、拜金主義表現出強烈的批判,對楚云天、高宇奇和易了然等堅持藝術理想與追求的畫家則竭盡贊美之熱情,通篇流淌著明亮的情緒,敘述飽含激情。 張忌的《南貨店》描寫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個南貨店里極具煙火氣的江南城鎮生活圖景。1970年代末,因為父親的遭際,主人公秋林被分配到了偏遠的南貨店當售貨員,在供銷社系統的小天地中見識了各種人情變故,自身亦成為俗世眾生相中的一角。小說致敬平凡人的生活,在各種器物以及售賣器物(或生意經)的描寫上頗下了功夫,試圖以此凸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揭示了與江南地域風俗勾連在一起的人情世態,并于從容與平靜之中,寫出了“文革”結束初期中國社會普遍的物質匱乏與經濟乏力的狀態,敏感地捕捉著時代變革之際底層人物的生活與命運。已經遠去的供銷社的故事,連同父輩的生活記憶,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展開著俗世的殘酷與溫情。作為一個寫南方的小說,樸素自然的南方方言構成了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讓小說的敘述呈現一種濃郁的南方地域氣質,讀來別有一種韻味。 除了王安憶的《一把刀,千個字》,上海作家2020年推出的長篇新作主要還有滕肖瀾的《心居》、唐穎的《個人主義的孤島》、那多的《騎士的獻祭》、陶玲芬的《浦東人家》和倪輝祥的《燦途》。被稱為新海派小說家的滕肖瀾的《心居》寫的是當下的上海,新老上海人圍繞房子衍生出的日常生活情態,普通人對“小日子”的不懈熱望,渴求著更豐沛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尋找著靈魂的安居之處。小說從顧家的一次家庭聚會開始,以“居”為切入點,注重對一個個家庭封閉式空間的營造,以及這空間里隨著各種話語的展開與碰撞所揭示的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小說盡管集聚于與“房子”有關的現實敏感問題,也寫了“房子”所催化的親情撕裂與人性扭曲,但并無劍拔弩張的尖銳,作者的抱負顯然并不在于糾正某種被符號化的城市文化,而在于對當下的體認與反思中試圖為尋常人的生活狀態找到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格調。它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一種市民生活的如常。夾雜著滬語詞匯的敘述語言細膩軟糯、從容不迫,對家長里短的細節描繪有種特有的“滬上味道”,對話尤其精彩,表現這座城市和城中人那種不無溫熱的精明、無害的野心,處處洇散人間煙火的妥帖。滕肖瀾小說中的女性,無論是強勢的顧清俞、堅韌的馮曉琴,還是任性的李安妮、柔弱的葛玥,都具備在危機中撐起整個家庭的強烈的使命感和執行力。唐穎的《個人主義的孤島》表現出更為濃厚的女性主義色彩。光彩照人的女主人公懷著難言的過往和心事成為不同時代的見證人,在時代的變遷中實現著自我的蛻變。懸疑作家那多的《騎士的獻祭》,偵破推理與社會剖析交織,悲愴的犯罪動機背后是堅貞的人性,表現出懸疑小說寫作的新高度。2020年正值“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上海作家陶玲芬的《浦東人家》、倪輝祥的《燦途》,是回應這一時代主題的長篇力作。《浦東人家》寫浦東原住民唐引娣、奚祥生一家三代半個世紀以來的生活與命運,從平凡人物的日常點滴出發,細致地描摹了浦江兩岸的生活風情,還原了幾代浦東人前赴后繼、奮發圖強、投身建設、勇往直前的成長歷程與精神世界。《燦途》以倒敘的方式敘寫了主人公姚明光棄文從商,開始創建欣榮電力公司的創業經歷,反映了個人在大時代中奮斗的經歷,也是浦東大開發進程中電力事業的禮贊之歌。 2020年上海的文學期刊與出版社發表、出版的長篇小說主要還有孫頻的《我們騎鯨而去》、嚴歌苓的《小站》、須一瓜的《致新年快樂》、邵麗的《金枝》、徐皓峰的《大日壇城》、李宏偉的《月相沉積》、蔣方舟的《和唯一知道星星為什么會發光的人一起散步》、黑孩的《貝爾蒙特公園》、舊海棠的《你的姓名》、馮華的《倒影》等,其中不乏引起評論界關注的力作。這些作品題材、手法迥異,共同構成2020年中國文學的斑斕風景。
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22 作者簡介
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化創新與城市軟實力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文化》雜志社社長。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