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貝多芬傳 本書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代表作之一,完善青少年理想人格的**讀物; ★本書采用傅雷權威譯本,附傅雷親撰《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譯《貝多芬遺書》,以及《貝多芬大事年表》,更全面理解貝多芬精神之內核。 ★配有原創精美彩繪,高質量四色印刷,護眼排版,提升精神力的同時保護孩子的身體; ★特附智能閱讀向導,擴充更多相關知識,增加閱讀興趣。
貝多芬傳 內容簡介
《貝多芬傳》是有名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的代表作之一,簡潔而富有激情地描述了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貝多芬的一生。貝多芬作為英雄人物的代表,是堅強與純潔的化身,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耳疾的傷痛,為人類留下一首首偉大的作品。本書為傅雷先生經典譯本,全新原創彩繪本。
貝多芬傳 目錄
譯者序
原序
初版序
貝多芬傳
附錄
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節選)
貝多芬遺囑
貝多芬大事年表
貝多芬傳 節選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發,異乎尋常地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美杜莎)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 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憂郁的目光向天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 竟是獅子的相貌。一張細膩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傾向。牙床結實得厲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邊的下巴有一個深陷的小窩,使他的臉顯得古怪地不對稱。據莫希爾斯(莫謝萊斯)說:“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談話之間有一副往往可愛而令人高興的神氣。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卻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難看的,并且為時很短。”——那是一個不慣于歡樂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郁的,顯示出“一種無可療治的哀傷”。一八二五年,雷斯太勃(萊爾斯塔勃)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劇烈的痛苦”時,他需要竭盡全力才能止住眼淚。一年以后,勃羅姆·洪·勃隆太在一家酒店里遇見他,坐在一隅抽著一支長煙斗,閉著眼睛,那是他臨死以前與日俱增的習慣。一個朋友向他說話。他悲哀地微笑,從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談話手冊;然后用著聾子慣有的尖銳的聲音,教人家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他的臉色時常變化,或是在鋼琴上被人無意中撞見的時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應的時候,有時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為吃驚。“臉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脹,獷野的眼睛變得加倍可怕, 嘴巴發抖,仿佛一個魔術家召來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亞式的面目。于里于斯·裴奈狄脫(朱利烏斯·本迪克特)說他無異“李爾王”。
貝多芬傳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塑造了眾多擁有堅強而富有生命力的靈魂的主人公, 一掃19世紀末文壇頹靡之風。 代表作包括《約翰·克利斯朵夫》《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母與子》等。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其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 在《貝多芬傳》里,傅雷以音樂鑒賞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筆與貝多芬心靈相通,在與命運的搏斗中彼此呼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