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2855
- 條形碼:9787100202855 ; 978-7-100-20285-5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讀者“在他身上既能看見詩意,也能看見真相。” 年鑒學派巨擘雅克??勒高夫“反傳記”力作 簡體中文首譯 知名學者彭小瑜、周莽、李文丹推薦 在方濟各誕生時,他就被賦予詩人的靈魂。他用一個詩人的心靈和乞丐的身體,發現到達完美的道路并不簡單。 ——奧斯卡??王爾德 ??一名具有現代性的圣徒 出身商人家庭,他卻放棄一切財產,選擇與清貧結為夫妻。 傳統審美中圣徒“金發碧眼”,他卻其貌不揚,如同“瘦小的黑母雞”。 頻頻遭遇失敗和背叛,他卻堅持以貧為樂,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對抗著苦難。 方濟各——從12 世紀轉向13 世紀的歷史時期中關鍵的歷史人物,翁貝托??埃科的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中方濟各會的創始人,被譽為文藝復興與現代精神的開創者。 ??一部“反傳記”的傳記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是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在《圣路易》后的又一部挑戰之作。 雖然書名只涉及方濟各,這本書討論的卻不僅僅是方濟各,而是整個中世紀的縮影。 它并非傳統的、充滿奇聞逸事的人物傳記,勒高夫力圖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視角上進行創新——把方濟各視為整體史的研究對象。 ??看方濟各如何面對充滿貧窮、不公的世界 本書可以算是歷史學專著,也可以算是大眾讀物。 它是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繼《圣路易》后的又一部傳記力作,但是相比之下體量不大,適于入門,是閱讀勒高夫非常好的選擇。 勒高夫使用的引導式寫法,有助于讀者在讀罷此書之后,真正地收獲關于中世紀歷史的知識,中譯本序與譯后記也為中國讀者提供了*佳的導讀。 我們對于新時代有著種種疑問,我希望今天的人們能在本書中聽到方濟各和他的兄弟們的言語和行動所產生的回響。——雅克??勒高夫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內容簡介
方濟各(Francesco d’Assisi,1181/1182—1226)是從12世紀轉向到13世紀的歷史時期中的關鍵人物。他推動了當時的宗教、文明和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一個現代的、充滿活力的中世紀的誕生。方濟各將樸素與威望、謙卑與積極、平凡的身體與非凡的影響力結合起來,滿足了同時代大部分人的期望。他在城市中活動,給城市帶來了和平,而非內部的紛爭。他堅持“以貧為樂”,主張利用金融和市場進行慈善事業。他還呼吁平等,給婦女和兒童以應有的地位。方濟各比任何人都更能激發歷史學家的研究欲望,也使他在過去和現在都被視為典范人物。《阿西西的圣方濟各》是法國有名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關于方濟各的一部力作。雖然書名只涉及方濟各,這本書討論的卻不僅僅是方濟各,而是從12世紀到13世紀的整個中世紀的狀況的縮影。此書并非傳統的充滿奇聞逸事的人物傳記,勒高夫力圖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視角上進行創新——把方濟各視為整體史的研究對象。這本書可以算是歷史學專著,也可以算是大眾讀物,它介于兩者之間。勒高夫的引導式寫法有助于讀者在讀罷此書之后真正地收獲關于中世紀歷史的知識,也如勒高夫所言,貧困是人類社會始終要面對的問題,方濟各的精神和言行或許對我們仍有啟發。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目錄
作者簡介
序??言
年??表
**章??阿西西的方濟各身處封建世界的革新與重壓之間
第二章??尋找真正的圣方濟各
追尋真正的圣方濟各
圣方濟各本人所寫的文本中的圣方濟各
傳記的問題
圣方濟各的一生
皈??信
從**版規章到第二版規章
方濟各與英諾森三世
圣克萊爾
奇跡與漂泊
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
《教宗批準的規章》
走向死亡
作品與使命
圣方濟各是中世紀的,還是現代的?
第三章??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與13世紀圣方濟各傳記
作者筆下表示社會階層的詞匯
研究的定義與范圍
研究的意義
研究的難點
中世紀文本固有的難點
所選文本的固有難點
社會階層詞匯的要素
圣方濟各的情況(根據他本人的作品、根據
他的傳記)
天上的社會
方濟各會的社會
地上的基督教社會
在傳記作者筆下
清??單
孤立的人與異常人
嘗試進行解釋
這套詞匯的情況:與中世紀的思想模式相比
這套詞匯的情況:與中世紀的幾套重要的描述
社會實際情況的詞匯相比
與“封建”詞匯相比
與“政治”詞匯相比
與“宗教”詞匯相比
其他影響
這套詞匯的情況:與方濟各會的視野和目標相比
從對抗出發
為平均而戰
新社會秩序的基礎
這套詞匯的情況:與歷史研究者的問題域相比
重現歷史情境
選擇參照系
定義問題
第四章??方濟各會思想與13世紀的文化模式
與空間概念、時間概念有關的模式
城??市
教??堂
家
新奇之處
記??憶
與經濟發展有關的模式
金??錢
勞??動
與整體社會或市民社會結構有關的模式
各種身份
平信徒
女??性
兒??童
愛??德
與宗教社會結構有關的模式
高級神職
兄弟會
與狹義的文化有關的模式
腦力勞動
話??語
通俗語言
計??算
與舉止和感受力有關的模式
宮廷典雅風度
美
愉??悅
死??亡
狹義的倫理-宗教模式
悔??過
清??貧
謙??卑
純潔與身體
禱??告
神圣性
有關神圣的傳統模式
夢與幻象
奇跡、巫術、驅魔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補充書目
??后??記
??索??引
譯后記 / 欒穎新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節選
中譯本序 托缽修會與中世紀法國的城市現象 ——雅克??勒高夫開創的問題域 提起阿西西的圣方濟各(1181/1182—1226),我們會想起什么呢?現任教宗方濟各、美國加州的舊金山市(San Francesco),還是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的小說《玫瑰的名字》里的威廉修士 ?威廉修士是一位來自英國的方濟各會修士,他與故事的敘述者阿德索一道去一座修道院調查。1986年,這部以中世紀為背景、帶有推理元素的小說被改編為電影,而電影的歷史顧問就是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法國歷史學家讓-克勞德??施密特(Jean-Claude Schmitt)和以研究中世紀的顏色著稱的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也參與了電影的籌備工作 。勒高夫和埃科不僅認識,還一起來過中國。1993年6月,勒高夫受一個法語協會的邀請,到中國參加巡回研討會,當時受邀的也有埃科。研討會在不同的城市舉行,勒高夫、埃科一行人去了廣東、烏魯木齊、吐魯番和北京,還去西安參觀了兵馬俑 。埃科之所以把勒高夫推薦給《玫瑰的名字》的導演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一方面是因為埃科自己不習慣參與電影的改編 ,另一方面是因為勒高夫是研究方濟各和方濟各會的專家。 1999年,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把他在20世紀60—80年代撰寫的四篇關于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的文章合在一起,出版了一本名為《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的書 。勒高夫對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的研究與他此前的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勒高夫的學術生涯剛開始時,中世紀史研究者的關注重點是12世紀和14世紀 。20世紀中葉,法國中世紀史學界主要關心的是農村。研究者重點討論的問題是在千禧年的變化(évolution/mutation de l’An Mil)之后,中世紀法國的村鎮(village)是如何形成的,農民是何時、如何被重新組織起來的 。馬克??布洛赫、喬治??杜比、羅貝爾??福西耶、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和皮埃爾??圖貝爾……這些歷史學家主要關心的都是法國中世紀的農村世界 。勒高夫則另辟蹊徑,關注其他人不太關注的13世紀,關注其他人還沒有開始仔細研究的中世紀城市現象。 在勒高夫眼中,13世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世紀,13世紀是商業繁榮、城市發展的世紀,也是托缽修會出現的世紀。中世紀的商人、銀行家、知識分子、托缽修士都是活躍在城市里的人。從他*初的兩部作品——《中世紀的商人和銀行家》及《中世紀的知識分子》開始,勒高夫一直對13世紀感興趣,也持續關注著中世紀的城市現象 。勒高夫關心的煉獄信仰也在12、13世紀之交出現,托缽修會的傳道促進了煉獄信仰的普及 。很多重要的變化在13世紀發生,城市的興起、農業的變化、人口的增長、經院哲學與托缽修會的出現、國家的誕生……勒高夫認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社會的一整套價值觀都在大約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中期的這段時間里發生了轉變,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逐漸發生變化;雖然中世紀早期的蔑世(contemptus mundi)傾向依然存在,但人們已經開始關注此世,關注自己正生活著的這個世界 。 勒高夫認為13世紀有三個重要的人物,分別是圣路易、腓特烈二世和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他選擇人物傳記這一體裁來呈現這些重要的人物。1996年,勒高夫出版了《圣路易》,1999年又出版了《阿西西的圣方濟各》。在旁人看來,一位被認為是“年鑒學派”代表人物的歷史學家居然使用傳統的人物傳記體裁,“不能說是沒有矛盾之處” 。在勒高夫看來,傳記是一種實現整體史的方式,通過研究一個時代的重要人物,可以看到整個時代的樣貌。勒高夫認為在看待歷史上的人這方面,米什萊對他影響很大,米什萊倡導的是“活著的歷史”,認為“我們不僅要討論已經死去的人,更要討論曾經活過的人”;不僅要研究制度和結構,還要看到有血、有肉、有心的男人們和女人們 。倡導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視野和研究路徑,與使用舊有體裁并不矛盾,勒高夫在1987年曾寫道:“在新的基礎上,舊的歷史作品形式也會得到更新,比如說傳記,現在傳記很流行。” 然而,勒高夫寫出的兩部傳記都跟傳統的傳記不同,他自己甚至認為《圣路易》是一部“反傳記”(anti-biographie)的傳記。《圣路易》出版之前,勒高夫和該書的編輯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都沒有料到這本書被讀者當成了“一部真正的傳記”,銷量超過了6萬冊 。法國歷史學家伊麗莎白??拉盧(Elisabeth Lalou)評價勒高夫的《圣路易》道:“這本書展示出了一種全新的撰寫傳記的方式、一種討論圣路易和國王的新方式。” 正如勒高夫所言,在《阿西西的圣方濟各》出版之前已經有了很多很好的關于圣方濟各和方濟各會的專著 。勒高夫的《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的特別之處在于這本書跟他的《圣路易》一樣,也是一部“反傳記”的傳記。勒高夫討論了關于圣方濟各的不同記載是如何產生的、這些記載中使用的詞匯反映了何種觀念,而不是把不同來源的史料中的矛盾之處去掉,寫成一個符合線性邏輯的故事。勒高夫認為“烏托邦式的傳記”是不存在的,因為人物的實際經歷充滿偶然,人物也可能猶豫,也會在猶豫之后做出選擇,而傳記應該把這些方面都呈現出來 。法國歷史學家阿蘭??布羅(Alain Boureau)認為有三部傳記對勒高夫產生了重大影響,分別是恩斯特??康托洛維茨(Ernst Kantorowicz)的《腓特烈二世》、彼得??布朗(Peter Brown)的《圣奧古斯丁》和阿爾塞尼奧??弗魯格尼(Arsenio Frugoni)的《布雷西亞的阿諾德》 。在使用史料方面對勒高夫影響*大的或許是阿爾塞尼奧??弗魯格尼,他在《布雷西亞的阿諾德》中對史料的使用非常具有實驗性,他選擇了12種不同的史料,逐一分析每種史料中布雷西亞的阿諾德的形象。這12份史料中的記載有不少矛盾之處,但弗魯格尼沒有回避這些矛盾,而是直接把這些矛盾呈現出來。正如弗魯格尼在序言中所寫到的那樣:“我逐一處理史料,我愿意相信這些文本只是被寫了出來,文本產生時沒有想過要跟其他的文本形成互補。” 勒高夫在《圣路易》和《阿西西的圣方濟各》中都采取了不回避史料中的矛盾的處理方式。圣路易的形象在托缽修士寫的圣徒傳記、編年史、勸諭集、《君主明鑒》、儒安維爾的記載中各不相同,圣方濟各的形象在他自己的筆下、在修會內不同派別的人的筆下也很不同。正如弗魯格尼所言,不同的史料反映出了人物的不同側面,這些史料都是該人物的見證人,傳記不應該是一種拼貼出的馬賽克 。而正因如此,書寫人物傳記與書寫整體史的雄心并不矛盾。 方濟各會與多明我會、加爾默羅會和奧斯定會合稱四大托缽修會 。13世紀*主要的兩個托缽修會是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是方濟各會的創始人,勒高夫對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的研究與他對托缽修會的研究有關。20世紀60年代末,勒高夫在法國高等實踐學院(EPHE)第六部的歷史研究中心發起了一項討論法國中世紀的托缽修會與城市現象的團隊研究 。托缽修會與13世紀之前的傳統型修會(如本篤會)不同,傳統型修會掌握自己的財富,靠地產和租稅等定期收入維生;托缽修會則強調清貧,在以往的修會規章都規定了的個人層面的清貧之上,強調集體的清貧,靠勞動、乞討和信徒的捐贈生活。傳統型修會的成員是在遠離人群的修道院內靜修的修士(moine),而托缽修士則是行走在路上、在城市中傳道的“兄弟”(frère)。方濟各會修士也被稱為“小兄弟”(frère mineur),這里的“小”指的是方濟各會強調的清貧和謙卑。勒高夫認為很多研究中世紀城市的歷史學者〔包括亨利??皮雷納(Henry Pirenne)〕混淆了對城市的定義和對城市的描述,他認為衡量中世紀城市的標準與衡量當下城市的標準是相同的,即:在一個人口聚集的地點,從事第三產業活動的人群占主導地位 。勒高夫認為對中世紀城市的研究不能滿足于大范圍的粗線條研究,而應該深入具體的地區,進行具體的研究。 中世紀并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統計年鑒,為了研究城市現象,需要找出一個衡量指標。中世紀的城市難以研究,因為中世紀的人們既沒有對城市的定義,也沒有城市的清單。一直到中世紀末期,法國國王也無法清點王國內的所有城市。如果從詞匯入手,也很困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語言中形容城市的詞是不同的,而且有很多詞都可以用來形容城市 。勒高夫選擇托缽修會作為衡量城市現象的指標,有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托缽修會強調清貧,他們經濟上依賴他人的捐贈,如果不是在人口充足、商業發達、有足夠的貴族和富人的城市,托缽修會難以維系。由此倒推,托缽修會的修道院能夠存在的地方應該是具有一定城市屬性的。其次,托缽修會在初創期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要去城市發展的意識,因為他們要去人群中傳道,依靠他人的捐贈才能活下去,也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綜合這兩方面,使用托缽修會作為衡量城市現象的指標是可行的。勒高夫還提出了從定性角度進行研究的思路,即統計一個地區有多少個托缽修道院。他列出了1335 年法國有三座或四座托缽修道院的城市的清單,并且認為這就是14世紀法國的大城市的清單 。托缽修會的分布情況反映了中世紀法國城市的分布情況,通過一個城市內的托缽修道院的數量,可以推斷該城市的規模。宗教和城市是勒高夫一直感興趣的兩個主題,貫穿他的整個學術生涯,他參與了兩部叢書的編寫出版工作,分別是1980年出版的《法國城市史》和1988年出版的《法國宗教史》 。 勒高夫發起的這項團隊研究整合了宗教史和城市史。而宗教史和城市史之所以能在這項研究中合流,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直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宗教史研究還多集中在教會內部,教會內部人士往往從靈修的角度研究教會史中的重要人物。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的研究者開始研究修道現象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以后,整個天主教世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法國的城市化進程開始加快,城市開始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勒高夫發起的這項研究之所以能夠實現,還與研究者對與教會相關的史料的態度轉變有關。20世紀50年代,法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來自修道院的史料屬于教會史的范疇,只能用來研究教會史。以喬治??杜比的經歷為例,杜比去拜訪路易??阿爾方(Louis Halphen)時,阿爾方批評他:“克呂尼是一座修道院。修道院的文書集(cartulaires)理應首先用來研究宗教史。” 勒高夫能脫離這種古板的風氣、從經濟史的角度看待與托缽修會相關的史料,與他遇到的兩個人相關。1953年,勒高夫到羅馬法蘭西學院(École française de Rome)學習,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修道院院長布里安(abbé Brien)。布里安告訴勒高夫:聽懺悔的神父用的手冊或許對他的研究有幫助,因為這些手冊提供了與13世紀社會很多方面有關的信息 。1954年,勒高夫在里爾大學工作,他要開一門關于12世紀和13世紀知識分子的課。為了準備這門課,他寫信給當時研究13世紀神學尤其是托馬斯??阿奎納的專家什尼神父(Marie-Dominique Chenu),兩人由此結識。什尼神父認為:神學并不應該跟社會和歷史分離,反之亦然。他認為經院神學和托缽修會的出現都與城市有關 。此外,馬克??布洛赫的《國王神跡》對勒高夫影響很大,這本思考中世紀王權與神圣性關系的著作讓勒高夫看到了使用與奇跡有關的史料的具體方法,也讓他意識到了神圣性是中世紀人心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布洛赫認為圣徒傳記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他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利時的耶穌會團體博蘭德協會(société de Bollandiste)的工作。17世紀起,博蘭德協會開始整理、出版《圣徒傳集成》(Acta Sanctorum) 。圣徒傳記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和如何思考的,同時布洛赫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內容其實是圣徒傳記*不想讓我們知道的內容 。 勒高夫開始在研究中使用圣徒傳記和傳說記載,甚至是當時很少有歷史學者會使用的奇跡集和被當時的歷史學者所鄙視的勸諭集 。奇跡集之所以長久以來不被歷史學者重視,與奇跡的超自然性質有關。正如雅克??達拉漢(Jacques Dalarun)所言,“奇跡讓所有人都感覺無所適從”,在中世紀的史料中,人們就像記載戰役的結局和賦稅的金額那樣記載奇跡 。研究者對待奇跡的態度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忽略奇跡里的超自然因素,只提取與當時的社會相關的信息,比如美國學者莎倫??法爾默用圣路易的奇跡集研究中世紀巴黎的貧困現象 ;另一類是研究奇跡的神圣性本身,研究是何種因素構成了中世紀的神圣性,從心態史的角度研究圣徒和人們對圣徒的態度,這種研究路徑的開創者是安德烈??孚歇 。勒高夫在一次采訪中說明了自己對奇跡的態度:“有信仰的人也無法為奇跡提供科學上的解釋。當奇跡被當時的社會接受時,歷史學家應當把奇跡看作歷史事實。” 勒高夫的很多研究都與圣徒相關,人們或許會形成一種“研究中世紀史的學者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的刻板印象,而實際上勒高夫既不定期上教堂,也不是信徒 。勒高夫把教會當作中世紀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機構來研究,從心態史的角度考察神圣性,由此研究中世紀人的價值觀。 勒高夫對托缽修會的關注也與當時歷史學界對“貧困”這一主題的關注有關,宗教團體強調的自愿清貧的基準是被迫受窮的窮人,歷史學研究對這兩方面都很關注。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莫拉在1962—1976年間組織了對中世紀貧困現象的團隊研究,沒有名字的窮人的歷史開始得到關注 。格列高利改革、律修改革運動(mouvement canonial)、追求清貧的異端團體(如巴塔利亞派、瓦勒度派等)、格朗蒙修會和13世紀興起的托缽修會都被納入同一個主題,即宗教上的自愿清貧觀念的產生和變化 。其中,因為方濟各會的清貧理念和實踐從13世紀中葉起就引起了爭論,所以,方濟各會的清貧備受關注 。 勒高夫發起的關于托缽修會與中世紀城市現象的研究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些學者攻擊勒高夫的思路,有些學者沿著勒高夫的思路在具體的地區進行研究 。這項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問題域,此前幾乎沒有交集的宗教史學者和經濟史學者都開始關注托缽修會。雅克??西弗洛犀利地指出:長久以來主要是教會內部的學者在研究托缽修會,他們重視研究修會的發展、傳教的內容、教會學或神學,把修會的歷史寫得“有點兒過于平鋪直敘了”,帶有“內部人士”的視角;而歷史研究者應該是一種與之平衡的力量,歷史研究者應該查閱具體地區的檔案,了解托缽修會在各地具體的情況。 托缽修會在各地的發展情況往往各不相同,近半個世紀以來也出版了一系列關于歐洲各地的托缽修會的研究專著 。勒高夫發起的這項研究所提出的假說被稱為“勒高夫假說”(l’hypothèse Le Goff),這項調查研究也被稱為“勒高夫調查”(l’enquête Le Goff)。從此以后,宗教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開始得到重視,對這個主題的研究至今依然很活躍 。1979年,米夏埃爾??克朗希(Michael Clanchy)出版了《從記憶到文字記載:1066—1307年間的英格蘭》,研究者又開始注意研究托缽修會的“檔案意識”。近年來,有關托缽修會的研究開始轉向他們生產文書、保存文書的情況 。有關方濟各會的研究生生不息,在史料方面也有激動人心的發現。2014年年底,雅克??達拉漢在一家拍賣行的目錄中發現了一份方濟各傳記的手抄本,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這部方濟各傳記的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購入了這份手抄本,并且把它的高清掃描版上傳到了數據庫Gallica上,供所有人查閱 。新出現的史料和此前未被人重視的史料都在告訴我們更多關于方濟各會和圣方濟各本人的信息 。 對13世紀的關注、對城市現象的關注,貫穿勒高夫的整個學術生涯。在尋找衡量城市現象的量化指標的過程中,勒高夫開始關注13世紀興起的托缽修會。他在20世紀60年代末發起的關于托缽修會與中世紀法國城市現象的研究,不僅開啟了新的問題域、啟發了后來的研究者,也為勒高夫日后研究圣方濟各和方濟各會打下了基礎。在《圣路易》之后,勒高夫將目光轉向了13世紀的又一重要人物——圣方濟各,這部《阿西西的圣方濟各》是勒高夫又一次對傳記題材的嘗試。在本書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勒高夫通過對詞匯的研究,厘清了方濟各會對當時社會的認識以及它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而這種詞匯研究的方法我們在《煉獄的誕生》中也能看到。這部《阿西西的圣方濟各》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勒高夫處理史料的方法、他對傳記體裁的創新和實現整體史的雄心,也能讓我們更加了解13世紀,乃至整個中世紀。 欒穎新 2021年12月 巴黎
阿西西的圣方濟各 作者簡介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專長中世紀史,尤其是12—13世紀。勒高夫是年鑒學派第三代——“新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曾于1972—1977年擔任法國高等實踐學院的院長。勒高夫的著作良多,代表作有《圣路易》《試談另一個中世紀》《中世紀的知識分子》《煉獄的誕生》《阿西西的圣方濟各》等。 譯者簡介: 欒穎新,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專業法語方向)。現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