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7270
- 條形碼:9787100207270 ; 978-7-100-2072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本書特色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匯集了秦漢官方祭祀遺址研究的新成果,古人綿延不絕的祭祀活動,是向我們傳遞“歷史記憶”的重要線索。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內容簡介
本書為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商務印書館合作的菊生論壇舉辦的“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秦漢祭祀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全書結合文獻(主要是《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偶爾也涉及《左傳》)與考古發現(主要是山東和陜西,也旁及甘肅、寧夏和浙江),聚焦秦漢時期*重要的祭祀遺址、儀軌及其政治意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類祭祀設施的功能大致分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黃帝、白帝少昊、黑帝顓頊)、祭山川(五岳四瀆)、祭鬼神,由此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體系。對于官方正統的祭祀體系,考古學界的關注相對較少,所以本書可以算是一個開風氣之先的文集,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前言
2019年3月23-24日,李零代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請考古學界的專家舉辦過一次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是考古發現中的祭祀遺址。現在,蒙商務印書館領導的大力支持,我們將會議論文結集成書,題目作“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集中共收論文14篇。
“歷史記憶”是個有趣的話題。以往學者多認為,考古研究的對象是人類活動的“物質遺存”或“物質文化”,對這些發現背后的精神活動往往束手無策、望而生畏,不得已,只好以“考古工作的局限性”自我解嘲。大家相信,“歷史記憶”*難存續,無法成為考古研究的對象。精神層面的東西,據說只有藝術,勉強可以探討一下,比如阿爾塔米拉和拉斯科的巖洞繪畫。格林•丹尼爾曾說:“人類經濟的研究是考古學上的**個人文的影響,其次是藝術研究的發展。”
人類的記憶是個真實存在,但如何探討它卻是個很大的難題。考古學探討的問題都是人類歷史的大問題:舊石器時代是“人類起源”,新石器時代是“農業起源”,青銅器時代是城市、文字、冶金術、社會分工和社會組織的復雜化,是“人類文明”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中國的考古體制,一向把舊石器考古劃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考古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者研究“伊甸園”,后者研究“走出伊甸園”。
20世紀的考古學大師柴爾德,人稱“史前學家”,但他的關注點不是“伊甸園”,而是“走出伊甸園”。通常,大家都知道,他是“兩個革命”的倡說者。他的“兩個革命”,一個是“新石器革命”,一個是“城市革命”。大家很少注意,他還有一個革命,即“知識革命”。柴爾德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和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同,非常重視精神、思想、觀念層面的東西,但他一輩子不信教,對宗教的看法很負面。
其實,本書討論的祭祀遺址和遺物,恰恰是個與古代宗教有關的問題。古人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祭祀活動恰好是傳遞“歷史記憶”的重要線索。
如今的中國,考古學家的關注點不光是城邑,不光是官廟,不光是陵墓,還包括與山川祭祀有關的廣泛分布的祭祀遺址。這是個日益引起關注且不容忽略的話題。
本書所收文章,正如目錄所示,偏重東周秦漢的祭祀遺址(如李零文),特別是山東半島的八主祠(如王睿文、林仙庭文)、陜甘寧地區的雍五疇和西疇(如梁云文、游富祥和陳愛東文、張曉磊和范雯靜文、田亞岐和田原曦文),以及湫淵祠、要冊湫等遺址的研究(如羅豐文、梁彥斌和秦博文文)。李曼文把問題追溯到西周,黃曉芬把視野擴大到東亞,王宣艷則延續沙畹曾經涉獵的話題,對年代偏晚的五代、北宋的投龍簡做了深入研究。
萬事開頭難。我們的討論,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目錄
西周社會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失散
東亞文明視野下的都市景觀
“八主”祭祀研究
山東半島秦漢祭祀遺址的發現與調查
“秦子”再議
秦漢雍五畤的發現與研究
雍疇文化遺存的新線索
由血池遺址新發現復原西漢雍地祭天禮儀
秦漢朝那湫淵遺址與萬年以來東海子氣候變遷
甘肅正寧要冊湫調查報告
秦漢祭祀玉人的發現與形制演變
吳越國錢氏銀簡考釋
浙江省博物館藏北宋帝王金龍玉簡考釋——兼談北宋時期帝王投龍簡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相關資料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祠”與“廟”不同,宗廟在宮里,陵廟在陵前,是祭祖的地方,而祠是郊祀之所,祭祀對象是天地五帝、名山大川和各種鬼神。“祠作動詞,指郊祀,作名詞,指郊祀之所。秦漢時期,祠是郊祀之所的泛稱。《封禪書》《郊祀志》偶爾以廟稱祠,有時可以互換,含義好像差不多,但漢代的廟,多指宗廟、陵廟。宗廟在宮里,陵廟在陵前,是祭祖的地方,而祠是郊祀之所,祭祀對象是天地五帝、名山大川和各種鬼神,兩者又有區別。”
而“畤”是郊祀之所中地位最高的一種,主要流行于秦代和西漢,專指祭祀天地五帝的基址或場所。“古人多以止、阯訓‘畤’,以‘畤’為神靈之所止,也就是降神的地方。”西土之畤以雍地為中心,向西可至甘肅、寧夏、青海一帶。文獻中與陜西地區有關的主要有十畤,即所謂“西土十畤”,其中吳陽武畤、雍東好畤最初可能昉自西周,西畤、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畦畤是秦時的畤,北畤、泰畤是漢代新立的畤。秦時的畤主要祭祀族神(周秦族神有別:秦人祭祀二昊、周人祭祀黃炎)。秦的雍四畤(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雍地并無祭黑帝顓頊的畤),后來加上北畤(祭黑帝),就是漢代最著名的“雍五畤”。漢代的特殊情況在于泰畤的出現,“它也祭帝,但五帝圍繞太一,只是太一的佐神,與所有秦畤都不一樣”。
歷史記憶與考古發現 作者簡介
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師從張政烺先生研究殷周銅器。1982年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2-198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1983-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研究。1985年至現在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