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彩色插圖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0623
- 條形碼:9787559830623 ; 978-7-5598-306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彩色插圖版) 本書特色
《尋蜀記》有兩個有趣的點,一是“知行并用”,作者足跡幾乎遍布巴蜀,一方面讓人領略到巴蜀歷史遺產的豐厚博大,一方面是腳下功夫的真誠,“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一是“透物見人”,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這些文物估計背后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命運浮沉:壁畫墓中,描繪著荊氏家族的遷蜀史;金銀器窖藏,淹沒了董姓人家避難的流亡之路;釣魚城遺址,蒙哥折戟,還原金庸《神雕俠侶》大戰襄陽城的故事原型;江口沉銀遺址,張獻忠江底埋藏財富的背后,是一出出悲劇……現場空間和歷史時空的交織,身臨其境,見證著裹挾歷史洪流下細節深處的巴蜀歷史。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彩色插圖版) 內容簡介
作者蕭易跟隨《中國國家地理》進行考古之旅,選擇了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掘以及荒野田疇的遺址,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集結19篇文章,匯成《尋蜀記》。這之中,不僅有耳熟能詳的三星堆、金沙遺址,也有諸多難得一見的現場見證(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銀),還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遺址留存(如漢闕、龍橋群)。從微觀的角度,一一呈現并解讀出漢代的石闕、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這些文物串連起來,形成一部可以觸摸、踏訪的歷史,從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現了四川的歷史與沿革,展現四川豐富、深厚的人文歷史。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彩色插圖版) 目錄
先 秦
縱目之神 三星堆的青銅時代
金沙遺址 沉睡千年的古蜀王都
載魂之舟 追尋開明王朝的背影
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秦 漢
合江金棺 漢代生命與死亡的畫卷
東漢丹青 中國南方*早的壁畫墓
鹽源笮人 影子武士
安寧河畔 叩響大石墓中的邛人
南北朝
梵音繚繞 從成都步入“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五代
藍本之謎 巴蜀大佛多
和陵風云 孟知祥和他的后蜀
宋 代
瀘州宋墓 雕刻在石頭上的南宋
西蜀夢華 中國宋代金銀器**窖藏
方山為城 四川盆地的南宋城堡
明 清
報恩古寺 皇宮、寺院與家廟
龍隱西南 中國*大的明清龍橋群
江口沉銀 八大王的藏寶圖
鹽亭字庫 書寫在塔上的文字信仰
附 出土文物在哪里
跋 知易行難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彩色插圖版) 節選
在荊文君、上官法光、董氏所處的時代,他們的生活,或許與身邊的蜀人別無二致;而今日,他們的故事,卻成為后人解構歷史的標本。拿董家來說,1993年,董宅的珍藏在一次施工中被發現,這便是著名的彭州西大街金銀器窖藏。窖藏共出土了350余件金銀器,包括金菊花盞、金瓜盞、鳳鳥紋銀注子、銀梅瓶、金釵、金簪諸多類別。八百多年前宋人精致奢華的生活,重現于世,驗證了《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中關于宋人喜好金銀器的記載。南宋末年,蒙古入侵巴蜀,四川州縣大多被攻破,無數蜀人踏上流亡之路,董家的遭遇,恐怕也是千萬悲劇之一。 這些名不見經傳的蜀人,給了我全新的角度。我們熟悉的歷史,往往是通史的書寫方式,比如漢朝,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延續四百余年,它的歷史,卻被縮略在《漢書》與《后漢書》中,就連位列大鴻臚的荊文君,都未能留下只言片語。史學家分配給蜀地的章節,就更為有限了,直到今天,我們對漢代蜀地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列備五都”“錦官城”“文翁興學”“文君當壚”幾個關鍵詞上。 可以想象,大漢王朝的每一個郡,每一個縣,每一個鄉村;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無數故事發生,只是未進入史學家的視野,自然也就鮮為人知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數眾多的考古發掘,讓我們得以有機會管窺這個龐大帝國的細節。就漢代而言,四川就接連發現了綿陽雙包山漢墓、成都老官山漢墓、德陽塔梁子壁畫墓、安寧河流域大石墓等,而在山野林間,漢代崖墓更是密如蜂巢,其數目何止萬計。 1993年,綿陽市涪城區磨家鎮雙包山發現一處大型西漢木槨墓群,墓中出土了包括經脈漆人在內的大量漆器,墓主身份極為高貴,當在列侯之上;2012年的成都老官山漢墓,不僅出土了蜀錦織機模型,還有諸多醫簡,其中部分醫簡上多次出現“敝昔”名稱,古時“敝昔”通“扁鵲”,醫簡可能屬于失傳已久的扁鵲學派;塔梁子壁畫墓的主人,則是昔日獲罪西遷的荊氏家族,荊文君子孫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也把中原地區流行的壁畫帶到了蜀地。 大漢王朝的邊陲,北方絲綢之路沿途分布著樓蘭、龜茲、烏孫、焉耆等諸多古國,而在西南,昆明、邛人、笮人、滇人、夜郎等部族,則分別把持著廣袤的土地。此前,我們對于這些部族的了解,來自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大;自笮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大……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史記》中的“西南夷”陸續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那些消失的部族,向后人展示著自己的戰爭、外交,乃至對死亡的態度。安寧河流域矗立著兩百余座大石墓,由重達數噸、數十噸的巨石壘砌而成,墓中尸骨累累,史前的邛人部落對死亡極為敏感;笮人則是些狠角色,老龍頭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銅兵器,有意思的是,滇人的編鐘、銅鼓,昆明人的雙環首劍、臂甲,蜀人的三角援戈、巴蜀圖語帶鉤都在墓地出現,史前的笮人還是些做生意的好手。 這些漢代的遺跡、墓葬,讓我們得以接觸漢代蜀人的鮮活生活,倘若串聯各個時期的遺址,也就翻開了一部史書外的歷史:先秦時代的寶墩古城、三星堆青關山遺址、金沙遺址、蒲江戰國船棺葬,南北朝的萬佛寺遺址,唐代樂山大佛與它的“兄弟們”,宋代的瀘縣宋墓、彭州金銀器窖藏,明代王璽家族的報恩寺、張獻忠江口沉銀,清代鹽亭的字庫塔…… 在《尋蜀記》中,我選擇了一些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掘,以及荒野田疇的遺址,試圖從微觀的剖面,解讀蜀地歷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它的故事,來源于某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段。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彩色插圖版) 作者簡介
蕭易,1983年生于江蘇揚州,200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現擔任《天府廣記》雜志主編,《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等專欄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國旁白》《喚醒縱目神》《縱目神時代》《金沙》《知??道——石窟里的中國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等專著。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