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記得住鄉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72783
- 條形碼:9787511572783 ; 978-7-5115-727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記得住鄉愁 本書特色
1.收錄陳忠實、阿來、劉慶邦、梁衡等當代名家作品,體現出作家對時代和社會的關切; 2.本書附有精美手繪彩圖,內文四色印刷,圖文并茂,是一本小而美的散文書; 3.鎖線裸背膠訂,可180度平鋪打開,方便讀者閱讀。
記得住鄉愁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不識故鄉路、故鄉的庭院、村中老井、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長調在, 故鄉在、每年歸鄉“七天農”、月照相思、剪窗花過年、第九戶人家、故鄉的河、泥做的童年、何處是鄉愁 (外一章) 、木質的村莊、山那邊的憧憬、爺爺的金色田野、秋山響水、家鄉雨等。
記得住鄉愁 目錄
不識故鄉路 / 于其超
故鄉的庭院 / 田 霞
村中老井 / 陳慶禮
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 / 李培禹
長調在,故鄉在 / 艾 平
每年歸鄉“七天農” / 郭震海
月照相思 / 侯志明
剪窗花過年 / 肖復興
第九戶人家 / 李青松
故鄉的河 / 李建臣
泥做的童年 / 包利民
何處是鄉愁(外一章) / 梁 衡
木質的村莊 / 王 蕓
山那邊的憧憬 / 宋靜思
爺爺的金色田野 / 楊漢立
秋山響水 / 徐 迅
家鄉雨 / 安 諒
濕漉漉的石板街 / 程秋生
露珠里的村莊 / 洪忠佩
到佛子嶺去 / 葉 辛
目光里的松陽 / 彭 程
僑鄉樓語 / 陳志澤
踏雪歸鄉 / 張金鳳
尚田,福田 / 蘇滄桑
婁底走筆 / 譚 談
大陳的風 / 陳加斌
河流的方向 / 陸 梅
古風古韻浸透塘棲 / 韓小蕙
故鄉的這片湖 / 何建明
行在桃木塢和半山 / 李曉君
深巷里的老墻 / 梁 衡
有一個故事,叫長江 / 劉漢俊
告別泥涂 / 劉慶邦
丹水北去 / 周大新
蛙聲里的記憶 / 秦偉文
流年背影 / 李 偉
山村七夕夜 / 徐 魯
風中有棵布驚草 / 郭志鋒
稻香里的鄉愁 / 梅 潔
從前的那條學前街 / 費偉偉
不忘家鄉水 / 譚仲池
桃花醫 / 劉群華
在水的那一方 / 段吉雄
漫水村的好日子 / 王躍文
大桂山深處 / 王劍冰
一起去看山 / 阿 來
地名記著所有的事 / 文 猛
草木故園 / 彭家河
在瀘沽湖的波光里 / 梁 君
蒼溪之溪 / 李 汀
武隆的山水交響詩 / 陳世旭
回家 回家 / 陳忠實
與那村莊的距離 / 王明宇
回家的路 / 荊永鳴
日子里的黃河 / 秦 嶺
*是一曲解鄉愁 / 安雷生
當雄渾的天山打開自己 / 熊紅久
回鄉記 / 許 鋒
老家在山上 / 馬宇龍
我家門前 / 王 選
記得住鄉愁 節選
回家 回家 陳忠實 祖居的屋院在白鹿原北坡根下的一個小村子里,距西安城不過50華里。得著路程近的方便,有事要做很快就能回到那個小院,無事也常常想回去便回去了。其實,無論有事無事,就是想在那個曾經生活過50多年的屋院里坐一坐,到門前的灞河沙灘上遛一遛,似乎心理上的某些虧缺就獲得了補償。這種感受只有在這一方小小的地域才會發生,回家走走就成為永無遏止、永無滿足的欲念潛存心底。 近日我又回到原坡下祖居的屋院。車子在愈加稠密的高樓之間的公路上行駛,不覺間便駛上浐河大橋。我的心在那一瞬便發生微妙的變化,頓然亢奮起來,這是走世界上任何一條路、過任何一座橋都不曾發生的一種心理和情緒的反應;更為奇異的是,每次回歸老家,車子剛剛駛上這座大橋,我的情緒便發生這種亢奮的變化,幾乎沒有一次例外。我至今說不準這是一種生理反應,抑或是一種心理反應?我唯一能想到的因由,大約在我的潛意識里,這是我回家的橋,或者說是離我家*近的一座橋,過了這座橋,便進入我大半生都跑跑顛顛于其中的一方地域了。 這條浐河發源自橫亙在關中平原南部的終南山,自南向北從白鹿原西坡根下流過,形成一道*適宜人類生存的河川,新石器時代的一個人類聚居的村莊—“半坡遺址”就在河岸東邊;晴朗無霾的天氣里,站在浐河岸邊,可以看到白鹿原西坡上綠樹掩映下的白墻紅瓦。過了浐河橋不過三四里地,就進入白鹿原北坡下的灞河川道了,北坡上和河川里排列著稠如藤葉似的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村莊。無論作為鄉村教師或基層干部,抑或后來有幸成為專業作家,我在浐河灞河兩道河川和白鹿原上整整跑跑顛顛了30多年,在進入傳統習慣所劃的老年年齡區段時進入西安城。在城里待過幾年,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卻也難以抑壓灞河岸邊家園的誘惑,決然一人回到那個祖居的屋院,讀書寫字,煮一碗妻子在城里搟成藏在冰箱的面條,日落的霞光里到灞河水邊的沙灘上散步,不覺間竟有兩年…… 我后來才意識到,白鹿原西坡根下的浐河和北坡根下的灞河,真是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好水滋潤著一道好原。我有幸出生在這原下且在這里生活過大半生,先是為這里的鄉村孩子教授識文斷字,后來組織鄉民造梯田修河堤,再用筆敘寫對這原這川里的歷史和現實的體驗和感受,這樣的人生經歷就很難用通常所說的情感糾結來表述了,反倒是每次車上浐河橋的一瞬所發生的那種微妙的亢奮情感,才是*真實*準確的難以分清生理或心理的本能性反應,這是在任何地方不曾有過的。 …… 這是冬天,我又漫步在灞河邊上,冷風颼颼,河水清透見底,我的心里愈加沉靜。我走過一些名山大河,多是以觀賞的眼光去看的,新鮮的驚喜是自然發生的,也曾把那種感受訴諸文字。然而,那些感受完全區別于面向眼前這條灞河的沉靜心態。這是家園。回歸家園所發生的沉靜心態,是在家園之外的別處不曾有過的。 哦,我的家園。
記得住鄉愁 作者簡介
人民日報文藝部,系人民日報社主管的部門之一,主要刊發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文藝動態等。版面主要有“大地”“讀書”“文藝評論”“美術”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