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際關系(第三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6815
- 條形碼:9787100206815 ; 978-7-100-20681-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關系(第三版) 本書特色
(一句話宣傳語)聚焦國際關系理論,關注當下問題與挑戰(80字宣傳語)本書為國際關系專業入門教材,運用歷史語境寫作方法,向讀者介紹了國際關系的中心主題和理論視角,探討了國家和帝國的出現,、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國際政治經濟、全球化等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論題。 國際關系在20世紀初才成為一門學科,但它的哲學基礎吸取了幾個世紀以來對于人性、權力和權威、正義和不公正的思考,并關注它們在政治社會內部和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所造成的影響。本書的前兩版廣受歡迎,在經過充分修訂和更新的第三版中,作者保留了廣泛的歷史和語境方法,向讀者介紹了國際關系的中心主題和理論視角,同時也探討了當代面臨的關鍵問題與挑戰,包括——國家和帝國的出現,從古典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到后殖民主義和綠色環保理論,二十世紀國際歷史,安全與不安全,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國際政治經濟,全球化,主權國家的未來,以及后國際世界的前景。本書便于閱讀,是本科及更高階學生的理想入門書,包括正在進行研究生學習但缺乏該領域學術訓練的學生。本稿共分為九章,內容豐富,理論性較強,論述嚴謹,視野宏闊,從歷史到當下熱點論述了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和理論方法,為讀者理解國際關系提供了廣闊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國際關系(第三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靠前關系專業入門教材,運用歷史語境寫作方法,向讀者介紹了靠前關系的中心主題和理論視角,探討了國家和帝國的出現,從古典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到后殖民主義和綠色環保理論,二十世紀靠前歷史,安全與不安全,優選治理和世界秩序,靠前政治經濟,全球化等靠前關系中的重要論題。作者保留了廣泛的歷史和語境方法,向讀者介紹了靠前關系的中心主題和理論視角,同時也探討了當代面臨的關鍵問題與挑戰,包括——國家和帝國的出現,從古典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到后殖民主義和綠色環保理論,二十世紀靠前歷史,安全與不安全,優選治理和世界秩序,靠前政治經濟,全球化,主權國家的未來,以及后靠前世界的前景。
國際關系(第三版) 目錄
致謝
**章 國際關系概論
第二章 世界歷史上的國家
第三章 國際關系理論
第四章 20世紀的國際關系
第五章 當今世界的安全與不安全
第六章 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
第七章 國際政治經濟
第八章 全球化世界下的國際關系
第九章 結論:存在后國際世界嗎?
參考文獻
國際關系(第三版) 節選
《國際關系(第三版)》: 盡管1914-1918年的戰爭摧毀了歐洲大陸,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受到美國經濟主導地位的影響,美國大部分時間更關心它在拉丁美洲的影響。盡管正如我們所見,在國際聯盟授權管理下,德國和奧斯曼帝國已經移交給其他國家,歐洲大國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對它們的控制。這幾乎沒有影響德國重建的能力。事實上,遙遠的小殖民地通常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有經濟負擔,它們擁有的并不僅僅是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氣氛發生了顯著變化。哈羅德·麥克米倫1960年在南非發表了著名的“變革之風”演講,他指出世界各地殖民地人民對獨立的要求越來越高,到20世紀80年代主權國家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一些歐洲殖民地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已經成為獨立國家。他們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經在拉丁美洲擁有的殖民地,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和加拿大的前英國殖民地。在這些地方,來自歐洲的移民主宰著土著居民。現在,非洲和亞洲大陸的殖民地人民以及加勒比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多數島嶼群都尋求同樣的主權地位。甚至在從未被殖民的地方,如泰國和湯加王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心臟——土耳其,也采用了歐洲主權國家的形式。 在冷戰醞釀的同時,聯合國作為一個致力于建設和維護新的和平世界秩序的組織而成立。它也為倡導人權提供了一個重要論壇。鑒于戰爭中的種族滅絕暴行,這個問題現在顯得更加緊迫。而且,雖然我們只能推測世界歷史的進程,但是如果沒有聯合國,冷戰很可能會變成一場重大的熱戰。但是,盡管一場重大的世界性戰爭從未真正爆發,但冷戰的影響仍然波及全球。第三世界的許多較小規模的戰爭都與冷戰動態直接相關。這些戰爭包括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以及其他以共產主義或反共為名的戰爭,主要是內戰。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到這些戰爭對世界的影響,*明顯的例子是阿富汗。因此,即使冷戰可能已經結束,它的致命影響依然存在。 是什么導致了冷戰?由于蘇聯和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軸心國結盟,人們可能期望共同的目的會為未來更積極的關系奠定基礎。但是,一個共同敵人的滅亡讓世界上兩個*強大的國家,帶著他們強烈對立的意識形態,以及一種新出現的展示他們力量的意愿,在一個大部分被歐洲大國騰空的世界舞臺上相互對抗。戰后歐洲的政治框架成為緊張局勢的主要根源,直接引發了冷戰。試圖將導致世界陷入冷戰的“責任”歸咎于一方或另一方已被證明是徒勞的。相反,至少在學者中出現了一種共識,認為這是“復雜的行為和互動模式的結果。在這種模式中,國內政治、領導人的個性和誤解都在制造關系混亂中發揮了作用,這種關系混亂后來被稱為“冷戰”(Bowker,1997,p.245)。 美國早期對蘇聯政策的關鍵是“遏制”蘇聯的野心,這是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在1947年提出的政策理念。它的范圍*初相當有限,后來被極為重要的“杜魯門主義”給予了更廣泛的應用。該理論試圖為受到內部顛覆或外部壓力威脅的“自由人民”提供積極的保護和支持。該學說很快成為美國支持各種鎮壓的基礎。世界各地的右翼政權聲稱熱愛自由的唯一憑據是他們堅決的反共。這導致了美國對智利和越南等地的秘密和公開干預,而凱南本人對此深表反對。 美國設計的戰后政策中更為成功的是“馬歇爾計劃”。官方稱之為“歐洲復蘇方案”。美國向西歐國家提供贈款和信貸,總額約為132億美元。在1948年至1952年期間,該計劃的成就超過了*初的預期,歐洲的工業生產上升到35%,農業生產上升到戰前水平的10%。美國對西歐的援助對美國經濟也有巨大的好處,因為它刺激了其出口的重要市場。復蘇方案得到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進一步協助,其中包括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這就是被人所熟知的世界銀行,這兩個機構都計劃1944年在新罕布什爾布雷頓森林度假村舉行44個盟國的會議(Keylor,1996,p.264)。在美國看來,“馬歇爾計劃”的*初目的之一是創造一個強大的西歐,能夠抵御來自蘇聯的任何威脅。 ……
國際關系(第三版) 作者簡介
斯特芬妮·勞森(Stephanie Lawson),悉尼麥考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教授,約翰內斯堡大學人文學院高級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拉尼西亞國家、社會與治理項目榮譽教授。她的著作涉及比較政治和國際政治、規范理論、亞太研究等領域。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