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孔子傳 本書特色
1.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深影響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作者錢穆 2.上溯至殷商,及于孔子所在的魯國,他的家庭來源,延續一千多年,一段清晰珍貴的家族譜系。 3.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想。 4.二十五種疑辨,均為治學者感興趣或應了解的主題。 5.純質紙印刷,布面精裝,典雅莊重,閱讀與收藏兼備。
孔子傳 內容簡介
孔子為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圣人。西漢大史家司馬遷采集以前各書材料寫成《史記?孔子世家》,成為完整記載孔子生平事跡的**篇傳記。錢穆先生綜合司馬遷以下各家考訂所得,重為孔子作傳,記述孔子家世,從殷商,至于孔子所在的魯國,綿延一千多年,呈現一條清晰珍貴的家族譜系。著述宗旨在于闡揚孔子教育事業的博大精深,在他教育理念影響下的現實政治實踐,以及他對中國文化理想的建立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書討論孔子的一生及事業,主要以《論語》為中心,亦有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研究中國五千年文化傳統,當讀懂《孔子傳》。
孔子傳 目錄
序言
再版序
**章 孔子的先世
一 弗父何
二 正考父
三 孔父嘉
四 孔防叔
五 叔梁紇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 孔子之母
疑辨一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二 孔子生平
疑辨二 孔子生平
三 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 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一 孔子之幼年
二 孔子十五志學
三 孔子初仕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一 孔子授徒設教
二 孔子適齊
疑辨四 孔子適齊諸節
三 孔子反魯
疑辨五 孔子五十學易
第五章 孔子五十歲后仕魯之期
一 孔子出仕之前緣
疑辨六 陽貨為大夫與公山弗擾以費叛
二 孔子為中都宰至為司空、司寇
疑辨七 孔子為大司寇及誅少正卯
三 孔子相夾谷
疑辨八 穀梁與史記夾谷之會
四 孔子墮三都
第六章 孔子去魯周游
一 孔子去魯
疑辨九 孔子為師己之歌
二 孔子適衛
三 孔子過匡過蒲
疑辨十 孔子圍于匡與過宋遭司馬魋之難
疑辨十一 孔子將渡河西見趙簡子
四 孔子反衛出仕
疑辨十二 孔子在衛主蘧伯玉家
疑辨十三 子見南子
五 孔子去衛
疑辨十四 孟子言孔子未嘗終三年淹
六 孔子過宋
七 孔子至陳
疑辨十五 孔子兩至陳
疑辨十六 陳蔡大夫謀圍孔子
疑辨十七 楚昭王迎孔子
八 孔子至蔡
九 孔子自蔡反陳
一〇 孔子自陳反衛
疑辨十八 衛孝公與陳愍公
一一 孔子自衛反魯
疑辨十九 季桓子臨死囑康子召孔子
疑辨二十 季康子以欲召孔子問冉有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魯
一 有關預聞政事部分
二 有關繼續從事教育部分
疑辨二十一 宰我列言語科
疑辨二十二 有若狀似孔子
三 有關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 孔子刪詩
疑辨二十四 孔子序書作易傳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一 孔子之卒與葬
疑辨二十五 孔子泰山梁木之歌
二 孔子之后世
三 孔門七十子儒學之流衍
孔子年表
附錄一 讀胡仔孔子編年
附錄二 讀崔述洙泗考信錄
附錄三 讀江永鄉黨圖考
附錄四 舊作孔子傳略
附錄五 舊作論語新編
孔子傳 節選
叔梁紇 孔防叔之孫曰叔梁紇,因為魯郰邑大夫,亦稱郰叔紇。郰字亦作鄹、作陬,又作鄒,乃邑名,非國名,與鄒國之鄒異。 叔梁紇武力絕倫,在當時以勇稱。 左傳襄公十年: “晉人圍偪陽,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 偪陽城門有兩重,一晨夕開闔之門,又別為一門,高懸在上。偪陽人開其晨夕開闔之門,誘攻者進入城,乃放懸門而下之,阻絕進者使不得出,未進入者不得入。叔梁紇多力,抉舉其懸門,使不墜及于地,使在內者得復出。 叔梁紇為孔子父。 孔子之母 叔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為廢人。乃求婚于顏氏,顏氏姬姓,與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顏氏季女名征在,許配叔梁紇,生孔子。 【疑辨一】 《史記》稱叔梁紇與顏氏女禱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此因古人謂圣人皆感天而生,猶商代先祖契,周代先祖后稷,皆有感天而生之神話。又如漢高祖母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遂產高祖。所云“野合”,亦猶如此。欲神其事,乃誣其父母以非禮,不足信。至謂叔梁老而征在少,非婚配常禮,故曰“野合”,則是曲解。又前人疑孔子出妻,實乃叔梁紇妻施氏因無子被出。孟皮乃妾出,顏氏女為續妻,孔子當正式為后。語詳江永《鄉黨圖考》。 孔子十五志學 孔子自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 孔子幼年期之教育情況,其詳不可知。當時士族家庭多學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為進身謀生之途,是即所謂儒業。《說文》: “儒,術士之稱。”術士即言藝士也。儒乃當時社會一行業,一名色,已先孔子而有,即叔梁紇、孔防叔上不列于貴族,下不儕于平民,亦是一士,其所業亦即是儒。惟自孔子以后,而儒業始大變。孔子告子夏:“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雍也》)可見儒業已先有。惟孔子欲其弟子為道義儒,勿僅為職業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 孔子又曰 “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可見其時所謂學,皆謀求進身貴族階層,得一職業,獲一分谷祿為生。若僅止于此,是即孔子所謂之“小人儒”。孔子之為學,乃從所習六藝中,探討其意義所在,及其源流演變,與其是非得失之判。于是乃知所學中有道義,孔子之所謂“君子儒”,乃在其職業上能守道義,以明道行道為主。不合道則寧棄職而去。此乃孔子所傳之儒學。自此以后,儒成一學派,為百家講學之開先,乃不復是一職業矣。孔子自謂:“十有五而志于學。”殆已于此方面知所趨向,并不專指自己對儒者諸藝肯用功學習言。 《檀弓》: “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父母之喪滿一年為小祥,滿兩年為大祥,皆有祭。此當指母卒大祥之祭。時孔子尚在少年,然已禮樂斯須不去身。此見孔子十五志學后精神。 子見南子 《史記·孔子世家》: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 南子宋女,舊通于宋朝,有淫行,而靈公寵之。慕孔子名,強欲見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南子隔在絺帷中,孔子稽首,南子在帷中答拜。故孔子說:吾本不欲見,但見了,彼亦能以禮相答。此事引起了多方面的懷疑。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八佾》) 子路之不悅于孔子,蓋疑孔子欲因南子以求仕,王孫賈,衛大夫,亦疑之。“奧”者,室中深隱之處,灶則在明處。此謂與其借援于宮閫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孔子曾稱許王孫賈能治軍旅,其人應非一小人,乃亦疑孔子欲藉南子求仕進而加規勸。然因南子必欲一見孔子,即仕其國,亦無必不見其君夫人之禮。魯成公九年,享季文子,穆姜出于房再拜。可見君夫人可見外臣,古人本無此禁。陽貨饋孔子豚,孔子亦尚時其亡而往拜;縱今南子明言求見,孔子亦何辭以拒?然孔子于衛靈公已知無可行事,僅不得已而姑留。今見南子更出不得已,而內則遭子路之不悅,外則有王孫賈之諷諫。孔子之答兩人,若出一辭。蓋此事無可明辨,辨必涉及南子。在其國不非其大夫,更何論于君夫人。故孔子必不明言涉及南子,則惟有指天為誓。此非孔子之憤,乃屬孔子之婉。其告王孫賈,亦只謂自己平常行事一本天意,更無可禱,則又何所用媚也。 【疑辨十三】 “子見南子”一條,前人辨論紛紜。竊謂如上釋,事無可疑。或又疑孔子見南子應在衛出公時,輾轉曲解,應不如在衛靈公時為允。《史記·世家》又云:“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衛。”此事則斷不可信。靈公尚知敬孔子,南子亦震于孔子之名而必求一見,豈有屈孔子為次乘而招搖過市之事。且孔子即以此去衛,豈有復適衛再見靈公之理?“未見好德如好色”一語,亦豈專為此而發。此皆無他證而斷不可信者,蓋后人因有“子見南子”之事而添造此說。史遷不察,妄加稱引耳。又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與王孫賈同仕衛靈公朝,孔子稱其善治宗廟。竊疑此條應在孔子居衛時,亦有感于見南子之事而發。宋朝即南子所淫。此條一則謂衛靈公雖內有南子之淫亂,而猶幸外朝多賢。所以特舉祝鮀為說者。因祝鮀之佞,可以取悅于鬼神,靈公之得免,亦可謂鬼神佑之也。二則孔子在當時既已名震諸侯,意外招來南子之強見,復增多方之疑嫉,求行道固難,求避禍不失身亦復不易,故惟求不獲罪于天以期免于今之世也。孔子平常不喜言佞,而此章特舉祝鮀,又言美色而特舉宋朝,故知必有感而發,今以此章參之,則其答子路、王孫賈兩人之意亦躍然自見。
孔子傳 作者簡介
錢穆先生(1895—1990),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齊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移居臺北,1990年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畢生著書七十余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千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