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59395
- 條形碼:9787547059395 ; 978-7-5470-593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編輯推薦 “中國自己的現代教育學”的典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 勉勵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在于養成種種的習慣,增強能力 涵蓋教育教學、素質教育、閱讀教育、寫作教育、家庭教育等多個方面 篇目選擇全面豐富、貼近實際,精編精校,裝幀精美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內容簡介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當代很好的文學家、教育家,他除了創作了大量很好的小說、散文、童話等文學作品,還創作了談論教育、學養的一系列文章,在語文教育方面更有杰出的貢獻。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精選了葉圣陶談論教育與教學、素質教育、閱讀教育、寫作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文章,全面反映了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讓大師的思想穿越時空與我們并肩同行,為我們增添新的智慧與力量。 "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目錄
目錄:
教育的力量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信仰
—論教育與教學
教育與人生
讀教科書不是*后目的
讀書的態度
讀書和受教育
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
升學與就業
受教育跟處理生活
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
中學國文學習法
認真學習語文
略談學習國文
“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
—論素質教育
“習慣成自然”
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自己受用
“為己”
改善生活方式
充實的健全的人
略談音樂與生活
“生活教育”—懷念陶行知先生
關于青年的修養
一輩子閱讀是一輩子在積蓄與長進中
—論閱讀教育
書·讀書
讀些什么書
略談學生讀書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給與學生閱讀的自由
給少年兒童多介紹課外讀物
精讀的指導—《精讀指導舉隅》前言
略讀的指導—《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中學生課外讀物的商討—教育播音演講稿
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
—論寫作教育
作文論
寫作什么
怎樣寫作
開頭和結尾
談文章的修改
作自己要作的題目
教師與家長都是負有教育責任的人
—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給教師的信
教師的修養
教師必須以身作則
教師怎樣盡責任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父母的責任
獻給做父母的
跟高小和初中畢業同學的家長談談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節選
在討論教育與人生的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么?許多人認為,教育是“成熟的人對未成熟的人,以一定的目的方法使能自覺”。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說不對,但總有些空泛。又如杜威所謂“教育即生活”,舒新城所謂“教育是啟進人生的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社會創造自立的個人,為個人創造互助的社會;其方法在利用社會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動解決問題,創造生活”(見《教育通論》)。這些理論也偏于空疏,沒有切實道破具體的教育的意義。 我以為教育應該指學校教育而言。所以教育是用學校作為工具,把舊有的知識系統傳授給繼起的青年,使他們養成一種適合于既成社會的人格,以維持和發展這個社會。所以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這種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家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改造個人的錯誤,實現個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所謂“人生”,系包括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言。各人對于人生的見解,就是所謂“人生觀”。 認為人生是快樂的,就是快樂的人生觀;認為人生應該獻身于國家與社會的,就是責任的人生觀。各人的環境不同,著眼點各異,因而各人的人生觀亦不一致。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系。 教育與人生的關系,大致有后列三點。 一、以教育認識自己。天下*可憐的事情莫過于自己不認識自己。有的人因為不認識自己,走入歧途,一切墮落,事業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這是何等的危險。 認識自己有兩方面:一為自己的主體,或稱“自我”;一為自己的環境,或稱“外物”或“客體”。單是自我,不會有正確的認識;單是被認識的客體,也不能認識自己、必須明白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認識了環境,方能認識自己。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的就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行動與環境發生密切的關系:環境有支配或決定人生的力量,同時又有引誘人生入于某種途徑的力量;我們受種種外物的支配和引誘都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要認識我們的環境,我們的行動才會有目標有意義,不至于成為盲目的不正當的行為。 在認識環境之后,應當認識自己的本身。認識自己的本身,*主要的是自己的地位。一個人能否盡自己的責任,就以認識自己的地位與否為先決的條件。各人的地位本來是環境的反映,但是適應這個環境因人而不同,不是機械的受其支配而已。所以對于環境,就有能否適應的分別。所謂適應,既非屈從,又非反抗,乃是恰當利用環境之謂。要利用環境,除了認識環境之外,**要注意自己所處的地位,第二是自己的能力,第三是自己的能力在所處的地位能夠發揮的作用。所以環境的認識和自我的認識都是必要的。 認識客體的環境和自我主體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相當的知識學力,才能辨別是非,分清黑白。這當然是教育的責任了。教育不僅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學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走入正軌,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勢,本國的情狀,以及學生所負的使命和個人所處的地位。 二、以教育革新自己。既然認識了自我與環境,就應當從事于革新自己。革新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方面是鏟除一切障礙物,如虛榮心、怠惰心等。一般人很容易受這些魔力的支配,自己不能節制自己,這是人類本性上的缺陷。但人類的本性也具有許多優點,如仁愛、求知等。我們應當發揚自己的長處,鏟除這些短處。 另一方面是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我們認識了環境和自己的地位,就應當鏟除以往的錯誤觀念,向新的路線上走去。一個人總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較進步的人對社會更有認識,這種種認識,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基礎。我們在認識了環境和自我之后,對這種種當然會有相當的認識。在我們的本能中有除舊布新的成分,同時也有迷戀過去的成分,所以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便非常重要了。 要鏟除一切障礙物,革新過去的錯誤觀念,必須在教育上下功夫。因為怎樣鏟除虛榮心、怠惰心,如何革新錯誤觀念,是要以教育力量為原動力的。 三、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種自然的步驟。如何才能達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這當然有研究的必要。我以為應當按照自己的所長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性情愛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愛好文學或政治經濟的,就可以在文學或政治經濟方面努力。這樣作去,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們都能夠這樣成就自己,非借助于教育不可。可見教育對于人生所負的責任真是不小。 以上三件事,無論缺了哪一件,都很難成為健全的分子。今后的教育應當從這三件事著手,尤其對于中學生,更應當特別訓練。希望負有教育責任的人注意。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創作了童話集《稻草人》和現代長篇小說《倪煥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