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黑洞旅行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606809
- 條形碼:9787572606809 ; 978-7-5726-0680-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黑洞旅行指南 本書特色
.沒有枯燥的理論和公式,只有一段奇妙的旅程。從掉進黑洞怎么辦開始,帶物理小白們走進黑洞的故事。
黑洞既是我們的歷史,也是我們的未來。這是一本了解黑洞前沿知識的科普讀本,更是對宇宙里極其神秘莫測的天體生動與細致的一次神奇描繪……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教授撰長序推薦,高度評價此書!“沒缺陷,不常見!一部關于黑洞的詩與遠方的史詩!從沒想過科普書可以這樣寫!”
3.哥大天體物理學教授珍娜·萊文寫給普通大眾的黑洞科普書!作為一位用行動詮釋“smart is the new sexy”的女性科學家,她始終堅持用科學解釋世界,用想象表達世界。
她也新任艾美獎提名的NOVA專題片《黑洞啟示錄》的主持人,在此之前NOVA的主持人一直為□性。她被《連線》雜志評價為zui冷靜的天體物理學家,《紐約書評周刊》稱其為“一位用精湛技巧使科學與生活完美和諧的作家”。她的作品也受到了因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LIGO團隊主要成員贊許,其領隊之一也是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執行制片人基普·索恩
4.全書七萬字,精致小開本。紐約畫家Lia Halloran 專繪□0余幅插畫,圖文兼具。
專業性與想象力,杰出的文筆與生動的描述,從黑洞開始,望向深邃的宇宙,挑戰人類想象力。
黑洞旅行指南 內容簡介
這本引人入勝的科普小書解讀了當代科學里極具挑戰性的現象—黑洞,它也是我們理解整個宇宙的方向標。在這本書中,作者撥開億萬光年的星際迷霧,改變我們對黑洞的認知,邀請我們共賞黑洞奇妙絕倫的特質,也是我們更接近黑洞隱秘的屬性。 被《連線》雜志評價為“zui冷靜的天體物理學家” 的珍娜·萊文,用跌入黑洞的描述,極其詩意地刻畫這段瘋狂的冒險,讓我們在讀接近文之后得以在完美的寂靜中偶爾仰望星空,再次遐想那片神秘的宇宙。
黑洞旅行指南黑洞旅行指南 前言
薦序:黑洞的詩與遠方
(張雙南,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天體物理學家)
……
我以前寫過一些關于黑洞的科普文章,它們集中收錄在我自己的科普書《極簡天文課》中的“極簡黑洞”一章里,里面講的內容和這本書差不多,但是更加簡略,只有大約7000字。這本書作者的文筆和對科學的解讀能力都比我強很多,如果讀者讀不懂這本書長達4萬多字對黑洞的講解的話,大概率也讀不懂我用了7000字對黑洞的講解。所以我決定不用我以前寫的科普文章作為這本書的導讀。
打開這本書后,我就被震撼了!“沒缺陷、不常見”,這就是我的瞬間反應。
……
首先說說這本書哪里不常見。這本書和我們平時見到的科普書的寫法很不同,因為這根本就是一部史詩,是關于黑洞的詩與遠方。我真的沒有想過科普書竟然可以這樣寫!既然是詩,那我就從詩的審美角度簡要□□一下。我認為,詩就是虛擬現實(VR)的語言表達。虛擬的目的是產生意境,表達的主題來源于現實。詩之“美”就體現在我們能在不尋常的意境中忘卻現實的缺憾,從而品味現實的“沒缺陷”。
這本書的主題是黑洞,并不是憑空想象的黑洞,而是真實宇宙中的黑洞,或者說是科學家現實理解中的宇宙中的黑洞。通常我們寫關于黑洞的科普書,無非是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介紹黑洞的性質,也就是基于我們理解的引力理論,黑洞應該有哪些特征。更多時候我們還會介紹用各種各樣的天文望遠鏡對黑洞的觀測結果,包括展示大家都很熟悉的黑洞照片。有時候我們也會暢想一下如果我們真的離黑洞很近會看到什么,如果進行一次黑洞旅行會發生什么。我們不會用詩的形式去描述,而是會用盡可能直白的語言。
……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都是虛擬的,從書名《黑洞旅行指南》就能夠看出來,這里的“生存”不是黑洞的生存,而是去黑洞的旅行者的生存,更合適的書名可能是《黑洞旅行攻略》,這樣也許會更加吸引讀者。到黑洞旅行并不是多新鮮的主題,在關于黑洞的很多文章和書里都有各種各樣的描述,我自己寫過文章而且也做過很多次科普報告,電影《星際穿越》的主題其實就是到黑洞里面獲取量子信息驗證科學理論。但是整本書營造出來的意境都是圍繞黑洞旅行展開的,這就不太常見了。
……
由于是虛擬的,這本書中黑洞所具有的詩情畫意就遠遠□□了現實中我們所知道的黑洞。由于是在意境中,作者就可以讓很多現實中發生不了的事情在詩里發生,讓去黑洞旅行的你看到、經歷我們的天文望遠鏡所無法窺視到的精彩。然而,作者畢竟不是在虛構,甚至都不是在以一種科幻的方式描述,這里的詩并不是不講邏輯,而是根據我們已經知道的黑洞知識和我們已經理解的科學規律,做了一些很合理的發揮,既不失科學的嚴謹,又具有詩意的浪漫,是真的沒缺陷!
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真的不覺得是在讀一本科普讀物,你會有一種懵懂和飄然的感覺,有一瞬間好像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了,好像并不是處于這個地球上。這種感覺,不就是讀到一首好詩的□□次感動嗎?盡管這種感動不一定能幫助我們理解作者談論的主題,但是會讓我們難以忘懷,會“勾引”著我們再讀一遍,再讀一遍,就像醇酒對品酒者的吸引一樣,直到我們真的品到了真諦,回味無窮。我終于理解了編輯為什么覺得這本書不太好懂,因為這不是一本常見的科普書,這是關于黑洞的史詩,值得我們多讀幾遍,細品黑洞的完美,細品黑洞的虛無,細品黑洞的波瀾壯闊,細品黑洞的驚心動魄,這就是黑洞的詩與遠方。
也許有一天,你真的要出發奔向黑洞,恭喜你,你已經做好了準備,虛擬的現實就要□成客觀的存在了!當然,我還是要悄悄地提醒你,帶上這本書吧,萬一你一激動就忘記了攻略的一些細節呢?
黑洞旅行指南 目錄
我想撥開億萬光年的星際迷霧,與你共賞黑洞奇妙絕倫的特質。這或許會改□你對于黑洞的認知,使你更接近黑洞隱秘的屬性。
第二章 空間
黑洞并不像外界描繪的那樣具有毀滅一切的力量。只要你別離它太近,只要你別跨越臨界點,令人痛心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第三章 視界
在那個特殊的位置上,黑洞的逃逸速度□□了光速,因此,事件視界被定義為“光都無法逃脫的區域”。
第四章 虛無
一個□□的空間,一個空曠的場地,一個極端的、閑置的舞臺,樸實無華。但當演員上場時,它就能上演一場精彩絕倫的宇宙戲劇。
第五章 時間
你無法看到黑洞的中心,因為光不能從奇點向你傳播,就好比光不能進入過去一樣。時間不能倒流。在奇點上死亡,就是你的未來。
第六章 塔迪斯
因為白洞通向的空間要比黑洞表面更大,整個過程就像是又一場宇宙大爆炸。如同《神秘博士》中的塔迪斯,黑洞里可能藏有另一個宇宙。
第七章 完美
任何一個完美的黑洞,無論來自壓縮的恒星大氣、碎成粉末的鉆石、稠密的反物質污泥、核廢料、光子,還是冰箱貼,到□后都會丟失原有的復雜特征。
第八章 天體物理
我們都屬于地球這顆巖質行星,與太陽系其他天體一起飄蕩于無垠的星辰海洋。
第九章 蒸發
霍金證明,輻射熱量會泄露到事件視界外的空間,信息卻無法與之同行,□終黑洞會在霍金輻射中爆炸,什么都不會留下,包括事件視界。
第十章 信息
黑洞的存在摧毀了信息的神圣性,亦即探尋真理和決定論的一切希望。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只不過是在確定性的波函數中找到了容身之處。
第十一章 全息
我們已經知道了黑洞能容納的□□□□信息量:事件視界所能編碼的信息。不僅僅黑洞是幅全息圖,整個世界也是一幅全息圖。
第十二章 火墻
黑洞將終結于事件視界周圍的火墻,任何企圖翻墻入洞的侵入者都將毫無疑問地引火燒身,玉石俱焚。
第十三章 終結
黑洞既是我們的歷史,也是我們的未來。黑洞會首先脫胎于嬰兒宇宙的原始物質湯,也會陪伴著垂垂老矣的宇宙一同走向生命的盡頭
黑洞旅行指南 相關資料
萊文用友好、充滿智慧、散文化的語言,邀請讀者一起分享她對這些宇宙現象的迷戀。在書中精彩的插畫的烘托下,萊文的書如同帶領讀者在宇宙中滑行,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太陽系、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萊文激發了人們對黑洞奧秘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充分說明了黑洞能為幻想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
—— 《美國國家書評雜志》
生動、鮮明……作為讀者,你無法想象有比這更迷人的對宇宙天體家族的介紹了,它們的存在預示著更多奇跡的發現。
—— 《出版人周刊》
沒有任何方程式或大量的專業術語,這本薄薄的小書將使讀者快速了解黑洞。
—— 《太空□□》
萊文的寫作清晰而通俗,有時候就像她坐在那兒與你聊天,在交流中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故事太迷人以至于有時候你甚至都注意不到物理學本身的復雜性。萊文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更是一個極具天賦的寫作者,對于語言以及語言中的細微差別頗為敏感……
—《波士頓環球報》
黑洞旅行指南 作者簡介
珍娜·萊文,知名天體物理學家,MIT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一直致力于黑洞、時空與引力波的研究。同時也是布魯克林藝術與科學中心“先鋒工廠”的科學總監,這是一個占地約3000平方英尺的文化中心,集藝術、音樂、電影和科學于一體,致力于跨領域的實驗、教育與創新。她也新任艾美獎提名的NOVA專題片《黑洞啟示錄》的主持人,在此之前NOVA的主持人一直為□性。
《紐約時報書評》稱珍娜·萊文為“一位用精湛技巧使科學與生活完美和諧的作家”。她的作品也受到了因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LIGO團隊主要成員贊許,其領隊之一也是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執行制片人基普·索恩
她的作品屢獲殊榮:
《宇宙斑點從哪里來》(廣受好評的科普書);
《圖靈機器的狂人夢》(本書也獲得了美國筆會新人小說獎,她也因此獲得□01□年的古根海姆獎,該獎授予那些“表現出卓越的生產性學術能力或杰出的藝術創造力”的人);
《引力波》(□016 年華爾街日報的年度書單)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