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磨滅的初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600377
- 條形碼:9787576600377 ; 978-7-5766-00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磨滅的初心 本書特色
本書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忘卻的黨史”專題采訪的文字稿。通過本書收錄的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老一輩四系(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攻堅克難、勇攀高峰、重視細節、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與新一代四系人志存高遠、創新求新、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拼搏歷程。
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磨滅的初心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了37位信息學院優秀教師、學生代表的人物訪談, 以“院士風骨”““五老’風姿”“青年風華”三個篇章勾連起老、中、青三代四系人的東大記憶。13位院士都與學院淵源頗深, 或曾來此讀書求學, 或在這里教書育人,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苦心孤詣、孜孜以求, 以浩然長風遺東南, 以赤子之心詮風骨 ; 12位教授是學院眾多中堅骨干的代表, 他們是老黨員、老專家、老教師、老干部、老模范, 他們將*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的無線電高等教育事業, 為人師表、潛心科研,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12位青年師生是萬千信息學子中奔涌的浪花, 他們中有勇擔使命、年輕有為的青年骨干教師, 也有信仰堅定、勤于實踐的優秀學子, 他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銳意進取、守正創新, 繪就時代畫卷, 書寫青春芳華。
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磨滅的初心 目錄
黃緯祿院士:“假如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
夏培肅院士:中國早期計算機背后的神秘女工程師
劉盛綱院士:執著的“太赫茲”先驅
韋鈺院士:老一輩優秀共產黨員中華情摯寫人生
倪光南院士:櫛風沐雨五十載輝煌科研強國夢
陳星弼院士:中國功率半導體領路人
李幼平院士:勇挑大梁攻克核武器遙測難關
李德毅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科學技術發展的引領者
孫忠良院士:事業無窮年丹心薦軒轅
張乃通院士:先學做人再做學問
黃培康院士: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陸軍院士:謀創新集成之路鑄國疆防空利器
崔鐵軍院士:電磁波世界里的鐵血戰士
二 “五老”風姿:煥續一脈,星流橫溢
吳明英:桃李紛盛,真璞思源
黃健:行者恒至,莫問歸期
畢光國:策馬揚鞭,敢馭長風
貢淑怡:心棲夢歸處,朱筆寫師瑰
吳鎮揚: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張錫昌:赤誠報國.重擔在肩
吳樂南:縱有風雨,無畏棘
馮軍:立學為先,傳道授業
曹秀英:初心不渝,薪火賡續
王志功:志在千里,功不唐捐
竇文斌:科技報國,止于至善
方世良:長龍探蔚海,闊步向深藍
三 青年風華:穎耀爭輝,星原漫野
孟橋:用有溫度的教育,孕育稚嫩的夢想
潘志文:源于興趣,貴在堅持
安良:使命在心,百煉成鋼
蔣衛祥:做*尖端的科研、*踏實的應用
李春國:拳拳報國志,諄諄愛國情
趙滌燹:初心如磐,篤行致遠
莊瑩: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呂林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馬天浩:水有彼岸,山有頂峰
武汪洋:我的信仰,無比忠誠
齊天潤:為行不止,造炬成陽
張啟晗:心存黨性,隨黨前行
后記
永不消逝的電波,永不磨滅的初心 節選
童年時期的黃緯祿和很多孩子一樣,喜歡玩“竹蜻蜓”。不過,別的孩子會比賽看誰的竹蜻蜓飛得高、飛得遠,黃緯祿卻常把竹蜻蜓捧在手里不停地端詳。一天,他突發奇想:要是把多個竹蜻蜓有序地連在一起,用橡皮筋作動力讓它們聯合工作,有的向上飛,有的向前飛,再在竹蜻蜓下面系上炸藥,在引線上綁一根香,只要計算好飛行時間和香的長度,把香點燃,在到達“敵人”所在地的上方時引爆炸藥,不就做成了一個會飛的炸彈?黃道群在講述父親童年時的這個小故事時感慨道:“這是否寓意著父親以后會用畢生的心血去鑄就自己的導彈人生呢?”黃緯祿小時候性格安靜,并不十分頑皮淘氣,但他好奇心很強,常在心里琢磨各種各樣的問題。他8歲就瀆于安徽蕪湖*早的新式學堂蕪關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中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畢業會考時,理化和高等數學都是滿分!1936年,黃緯祿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現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1943年11月,黃緯祿到英國實習。當時正值二戰時期,按照慣例,外圍實習生可以比其他員工晚半小時上班。“一天,就在父親乘坐地鐵時,一枚納粹德國的V-1導彈落在工作問外5米處,5位英國同事全部遇難。父親與死神擦肩而過!”德國戰敗之后,英國將一枚V-2導彈解剖后放在倫敦博物館展出。黃緯祿跟著人流進入展廳,找到一處不妨礙他人又能看清V-2導彈的位置,久久地盯著導彈剖面。“父親腦海中的神秘感漸漸消退了:這個龐然大物原來就是個自己帶著動力裝置并能接受控制飛向既定目標的巨型炸彈。他飽經戰爭之苦,深知國弱被人欺,落后就會挨打,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國家也有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1947年10月,黃緯祿回國。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中國的導彈研制機構成立了!1957年底,黃緯祿進入國防部五院二分院,負責導彈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從此,他與導彈相伴一生。歷盡艱苦卓絕的奮斗造出“爭氣彈”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中國的導彈研制是在有外援的情況下進行的,但這種援助并不涉及“核心技術”,而國際形勢又瞬息萬變,1960年,外國專家團全體撤出。“父輩們憋足了一口氣,一定要造出自己的‘爭氣彈’來!”黃道群說,“那段時間,父親每日早出晚歸連續加班,常常幾天見不到他的人影,偶爾在家時也是神情嚴肅,一直在思考、計算著什么。”經過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斗,1960年11月5日,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制造的**枚導彈!這個型號的導彈,后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東風二號”開始研制時正趕上全國的大饑荒,糧食供應特別短缺。黃道群回憶說,當時父親發明了“抗餓新療法”,每當肚子餓得咕咕叫時,就把褲子上的皮帶向里勒緊一個扣,再餓,再勒緊一個扣。大家餓得“上樓梯兩手扶欄桿、上廁所兩眼冒金星”,有的人畫著圖就暈倒了,晚上大家加班,餓得實在難熬時,就沖一點醬油湯充饑。夜以繼日的超負荷工作與巨大的精神壓力疊加在一起,使黃緯祿的消化道潰瘍日趨嚴重,每一次疼痛發作,常常持續數小時不能緩解。“人們一般只能通過他用拳頭緊抵心口的姿勢和臉上滲出的汗珠發現他的疼痛,但他一直默默忍受著,堅持主持技術討論。”黃道群哽咽道,“為了研制導彈,父親有病顧不上治療。在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里,白天,他靠服用胃舒平來緩解疼痛;夜間,他常常需要持續按揉或用力頂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強入睡,揉得久了,背心的心口處都磨破了……”從“東風一號”到“東風五號”,各個型號技術方案的確定、技術指標的改進、技術性能的提高、技術故障的排查過程中,都飽含著黃緯祿和所有研制人員無數的心血與貢獻。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們一點一點地把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大做強。生前的期望:傳遞“兩彈一星”精神1970年,黃緯祿臨危受命,上任潛地導彈“巨浪一號”技術總負責人。在歡迎儀式上,他對在場的年輕老師們說:“我對這個型號的了解還很膚淺,請大家把我當成小學生,從ABC開始講起。”他用發自內心的真誠,換來了下屬們的傾囊相授。很快,從“學生”到“同學”再到“先生”,黃緯祿的身份發生著快速的轉變,他成為整個研制隊伍都很信賴的技術領軍人。1982年,我國向全世界發布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82年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以北緯28°13’、東經123°53’為中心,半徑35海里的圓形海域范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P3-5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