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竟陵派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4828
- 條形碼:9787100204828 ; 978-7-100-20482-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竟陵派研究 內容簡介
作為晚明至清初影響力優選的文學流派之一,竟陵派曾在公安派之后引領文壇,“海內靡然從之”數十年,然而旋即遭到劇烈批判乃至銷聲匿跡,直至五四新文學時期重獲表彰。本書在發掘、清理大量手材料的基礎上,對竟陵派產生的背景環境,其形成、發展的過程,文學觀念與特色,批評與創作實踐,以及如何影響文壇等各個方面做了征實而深細的考察,試圖更為準確地把握明清文學的走向,在中國傳統文學向近現代演進的歷史行程中重新認識該文學流派的地位與作用。
竟陵派研究 目錄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竟陵派研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竟陵派研究
新世紀以來的竟陵派研究
港臺地區與海外的竟陵派研究
**章 萬歷中期以后的政治與學術
**節 與國運相終始的晚明黨爭
第二節 整肅思想與矯革王學
第二章 嘉、隆以來文學風氣之嬗變
**節 后李、何時代
第二節 復古思潮的再振
第三節 “楚風”之崛起及其背景
第三章 發軔期:鐘惺、譚元春早年在家鄉的文學活動
**節 鐘、譚的才性與始習
第二節 鐘、譚訂交及其與京山黃玉社諸子的交往
第三節 《玄對齋集》與《簡遠堂詩》
第四章 成立期:有聲兩都間與另立深幽孤峭之宗
**節 鐘、譚在南京的拓辟
第二節 鐘惺在北京的競逐
第三節 《隱秀軒集》與“鐘伯敬體”的形成
第四節 林古度、商家梅:追隨入楚及其詩風的轉變
第五章 發展前期:《詩歸》盛行與“竟陵一脈”成為時響
**節 《詩歸》的選定及其流傳
第二節 蔡復一與竟陵派
第三節 鐘惺改南與鐘、譚在江南的著力經營
第六章 發展后期:譚元春于竟陵派影響的進一步拓展
**節 譚元春在北京的交游
第二節 譚元春在江西的交游
第三節 譚元春在湖廣的交游
第七章 竟陵派的文學思想
**節 鐘、譚的詩學觀念
第二節 竟陵派的詩歌評點之學
第八章 竟陵派的文學創作
**節 虛懷靜衷:一種理性化的審美觀照
第二節 關于凄清荒寒的情韻風調
第三節 “噍音促節”與生澀奇拗之表現
結語 略論明末至清代對于竟陵派的評價
附錄
附錄一 鐘惺、譚元春文學活動系年
附錄二 竟陵派研究相關著述目錄匯編
主要征引參考文獻
舊版后記
新版后記
竟陵派研究 節選
《竟陵派研究》: 到了那位長期受到大臣們維護并寄予希望的太子常洛登基,朝綱似乎有所重振,在吏部尚書周嘉謨的建議下,屬于東林黨的鄒元標及馮從吾被召入朝。盡管隨即發生了紅丸案,泰昌皇帝突然病逝,議論又起,但東林勢力仍然控制了局面,在接下來的移宮案中贏得了權力斗爭的暫時勝利。直至天啟初,鄒元標任吏部左侍郎,改都御史,又先已請召用趙南星、高攀龍、劉宗周等人,加上葉向高再任首輔,東林勢力在朝中達到了極盛,禮部尚書孫鑨等人并欲追究三大案。天啟三年(1623)大計京官,由徑情直行的趙南星主察,他以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先朝結黨亂政,置四人不謹,狠狠打擊了齊、楚、浙三黨勢力。然而以其壁壘過嚴,排異過苛,反東林勢力反而有增無減。也就在此刻,一場更大的暴風雨正在逼近。 自國本論以來,萬歷、泰昌、天啟諸朝的政局紛爭,始終夾纏著宮闈事務,因而后宮、宦官往往成為皇帝與朝臣之間的又一種勢力。然而當魏忠賢及與之勾結的熹宗乳母客氏出現后,這種勢力惡性膨脹到了只手控持國柄、遮蔽天下的地步。原來齊、楚、浙三黨中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投靠魏忠賢,欲借助其勢力與東林對抗,斗爭的性質就此改變。在東林與魏黨正面沖突之前,親東林的吏部尚書周嘉謨、輔臣劉一燥、禮部尚書孫慎行已先后被迫去職,而魏之黨羽顧秉謙、魏廣微則被任命入內閣。同時,鄒元標在北京建首善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遭彈劾而去職。天啟三年(1623)二月,御史周宗建上疏直攻魏忠賢;次年六月,左都御史楊漣復劾魏忠賢二十四罪,臺諫黃尊素、李應升、魏大中相繼論列,一時南北臺省交攻魏,形成明顯的直面對抗局面。結果當然是東林勢力大受摧折,葉向高、韓J壙、趙南星、高攀龍紛紛罷歸,陳于廷、楊漣、左光斗被削職為民。這還僅僅是真正“黨禍”的序曲。接著,魏黨不遺余力地借熊廷弼一案興起一場大獄,楊漣、左光斗等“六君子”,并周起元、高攀龍、周順昌、繆昌期、李應升、周宗建、黃尊素等,先后慘遭殺戮。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纂修《三朝要典》,在三大案及萬歷以來歷次京察的論定上翻東林的案,依恃手中的權力讓歷史成為自己的言論工具——后來倪元璐在上疏請毀該書時,直斥其為“魏氏之私書”。又同樣依恃手中的權力,禁毀天下書院,鉗制人們的思想與輿論,甚至于“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傍,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顯然,如此充滿血腥的專制時代,不僅對東林黨人,而且對普天下所有正直的士人來說,都是一場深重的災難。 崇禎初,個人威權登峰造極的魏忠賢及其黨羽終于覆滅,東林勢力再起。先是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疏為東林正名,與魏氏遺黨楊維垣辯駁,又請毀《三朝要典》,自是“清議漸明,而善類亦稍登進矣”。在倪元璐的盛推下,舊輔韓爌復職,他與新入閣的李標、錢龍錫及吏部尚書王永光、左都御史曹于汴等遂制定逆案,頒示天下。盡管看上去從此天宇澄清,然而黨爭并沒有消弭。威廉·阿特韋爾在由其執筆的《劍橋中國明代史》第十章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時期,崇禎皇帝顯然想在真正的或傳聞的東林支持者和他們的反對者之間搞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努力卻恰好與原本讓他的政府免受派系控制的愿望背道而馳。崇禎元年(1628)末的會推閣員,候選的“東林浪子”錢謙益與反對派溫體仁、周延儒又開爭端,雖然雙方俱未入閣,但生性好疑的皇帝聽信了溫氏于錢謙益結黨受賄的指控,將其免職削籍,稍后溫體仁便入了內閣。之后又有袁崇煥、錢龍錫之獄,不少親東林的官員被迫去職。溫體仁秉政期間,先后斥逐東林重要人物姚希孟、文震孟、劉宗周、黃道周、倪元璐等,并一再唆使人訐奏與東林相應和的復社亂天下,朝內朝外,依然人情洶洶。這場傾軋斗爭,在溫體仁之后的內閣依然延續著,而至南明則愈演愈烈,葉向高的憂懼——“吾恐其禍之與國家相終始也”果然應驗了。 ……
竟陵派研究 作者簡介
陳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副會長,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編委,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編委,《巴蜀全書》專家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專家組成員。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