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社會史(上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8137
- 條形碼:9787100168137 ; 978-7-100-16813-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社會史(上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本書特色
豪澤爾通過《藝術社會史》這本書,從外部研究美術史發展的驅動力,開啟了研究的新領域。 本書是阿諾爾德·豪澤爾的**部著作,他在博覽各種原始資料和專業文獻的基礎上,系統地將跨學科方法應用于藝術史研究,通過各種藝術現象進行跨學科的考察和分析,對藝術社會學、音樂社會學和文學社會學的成果做出了清晰且有說服力的總結與概括,*終為藝術史研究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本次修訂版收錄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補充了英譯本的130余幅插圖。 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一篇書評只能讓讀者管窺其博大精深。……該書不僅對豐富的、不僅僅局限于社會學領域之內的單項研究進行分析,還對歐美資產階級社會學的不同流派,如泰納、馬克斯·韋伯、狄爾泰、特勒爾奇、齊美爾、桑巴特、凡勃倫直至卡爾·曼海姆、許金等人的理論進行了辯證批判的考察。除了這些資產階級研究者,豪澤爾還將研究的筆觸伸向馬克思、恩格斯、梅林、考茨基、列寧和盧卡奇,將他們的認識與自己的觀察相融合。這證明了豪澤爾的思想灑脫。衷心希望各個門類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都能仔細研讀豪澤爾的這本值得尊重的著作。這本書不僅通過其豐富的材料和相關闡釋給人以啟迪,并促使讀者帶著批判態度共同思考,其冷靜客觀的論戰文風和清晰流暢的語言風格也會給人帶來閱讀的享受。 ——《德意志文學報》
藝術社會史(上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內容簡介
《藝術社會史》一書共分八章,作者分析了從原始社會到19世紀的各種藝術,包括繪畫、音樂、詩歌、戲劇和電影等。他在考證藝術品與藝術家之前,總是先考證時代的社會分層、階級關系、經濟發展,然后在矛盾中尋找藝術變化的原因。在本書中,作者嘗試把藝術史放在社會學范疇中來解釋和探討,并梳理了當時比較新的藝術史研究成果,從受眾角度談論了藝術批評的問題。
藝術社會史(上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目錄
**節 舊石器時代:巫術與自然主義
史前自然主義/藝術為維持生計服務/藝術與巫術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泛靈論與幾何圖形風格
史前幾何圖形風格/巫術與泛靈論/風格化與理性化/農業文化的傳統主義/模棱兩可的藝術社會學閑暇活動的藝術
第三節 作為魔術師和巫師的藝術家:作為職業和閑暇活動的藝術
史前藝術行業/藝術活動的分化/“農民藝術”與“民間藝術”
第二章 古代東方的城市文化
**節 古代東方藝術中的靜和動
城市的文化與藝術/政治的強制性力量與藝術價值
第二節 埃及藝術家的地位和藝術組織工作
祭司及宮廷作為委托人/神廟作坊和王室作坊/藝術生產的組織
……
第三節 中王國時期藝術的刻板化
第四節 埃赫那吞時代的自然主義
第五節 美索不達米亞
第六節 克里特
第三章 古希臘羅馬
**節 英雄傳說時代和荷馬時代
第二節 古風和僭主宮廷的藝術
第三節 古典主義和民主社會
第四節 希臘啟蒙時期
第五節 希臘化時期
第六節 帝國時期和古希臘羅馬后期
第七節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詩人和藝術家
第四章 中世紀
**節 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唯靈論
第二節 拜占庭政教合一時期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 破壞圣像運動的原因及后果
第四節 從民族大遷徙到加洛林文藝復興
第五節 英雄歌的作者和受眾
第六節 修道院的藝術創作組織工作
第七節 封建制度和羅馬式風格
第八節 宮廷-騎士浪漫風格
第九節 哥特式藝術的二元對立
第十節 教堂建筑聯合會和行會
第十一節 哥特式后期的市民藝術
第五章 文藝復興、風格主義和巴洛克
**節 文藝復興的概念
第二節 15世紀的市民藝術和宮廷藝術的受眾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社會地位
第四節 16世紀的古典藝術
第五節 風格主義的概念
第六節 奉行現實政治的時代
第七節 騎士階層遭遇的第二次挫折
第八節 巴洛克的概念
第九節 宮廷-天主教的巴洛克藝術
第十節 市民階級和新教徒的巴洛克藝術
第六章 洛可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節 宮廷藝術的消亡
第二節 新興的讀者群
第三節 市民戲劇的出現
第四節 德國和啟蒙運動
第五節 革命和藝術
第六節 德國和西歐的浪漫主義
第七章 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
**節 1830年那一代人
第二節 第二帝國
第三節 英國和俄國的社會小說
第四節 印象主義
第八章 電影的影響
注釋
人名索引
概念和術語索引
藝術社會史(上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節選
有關黃金時代的傳說古已有之。我們不清楚人們敬畏古老事物的社會學原因,這也許是為了部落和家族的團結,或者是因為特權階層想用出身來論證其特權。不論怎樣,時至今日,人們仍然覺得好的東西一定歷史悠久。這種感覺如此強烈,以致許多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一有機會就不惜篡改歷史,把自己*喜歡的藝術風格描繪成*古老的藝術風格。有人宣布*古老的藝術是追求形式的、把生活風格化和理想化的藝術,有人則把自然主義的、把握和記錄事物本來面目的文物宣布為*古老的藝術。前者將藝術視為控制和奴役現實的工具,后者把藝術當成感受大自然的手段。換言之,有人傾向獨斷和保守,有人傾向開明和進步,這就決定了人們是把由幾何圖案組成的佩飾和裝飾形式,還是把自然主義的、致力于模仿的表達形式奉為更古老的藝術。然而,古代的文物已清楚地表明自然主義在先,堅持有關遠離自然、風格化現實的藝術在先的教條,已經越來越困難。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入,這一結論已是越來越不可避免。 但史前自然主義*奇怪的特征,不在于它比看似原始得多的幾何風格更古老,而在于它經歷了現代藝術所經歷的典型的發展階段。它絕非那些堅持幾何圖形風格(Geometrismus)和形式嚴格主義(Formrigorismus)在先的研究者通常所描繪的那樣,是一種純粹心血來潮的、無后續發展的、非歷史的現象。 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藝術:它從一種線條式的、在細節刻畫方面稍嫌僵硬和煩瑣的逼真藝術發展為一種輕松的、俏皮的、幾乎是印象主義的技巧,而且善于把一種顯得越來越優美、越來越隨意、越來越即興發揮的形式賦予它所表現的視覺印象。準確勾勒素描成為一種精湛技藝,這種技藝體現在刻畫越來越復雜的姿態和側面、越來越迅捷的動作和變化、越來越大膽的縮短和重疊。這種自然主義絕非一種僵化而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種變動不居、生氣勃勃的形式,它采用極不相同的手段來再現現實,或巧妙或笨拙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在此,人們早已脫離盲目沖動的自然狀態,但是還遠遠沒有進入創造僵化而固定的模式的文明狀態。 由于無論在兒童繪畫還是在大多數未開化民族的藝術中,根本見不到這種*為奇特的藝術史現象,我們愈發感到茫然。兒童圖畫和野蠻人的藝術創作都是理性而非感性的。它們展現的是兒童和野蠻人所知道而非實際所看見的事物;它們給表現對象勾勒出一幅理論—綜合的而非視覺—合成的畫面。他們把正面圖和側面圖或者俯瞰圖結合起來,不舍棄任何被他們視為應該知道的、附屬于藝術對象的特征,擴大具有生物學或者主題意義的事物的比例,漠視一切盡管本身很有特色但不能直接影響表現對象的整體效果的因素。與此相反,舊石器時代的自然主義藝術之特別,就在于它用一種直接的、純粹的、不受思想支配或者限制,也不受其拖累的形式來表現視覺印象。直到現代印象主義誕生之前,這樣的例子幾乎見不到。當時人們對運動的觀察,已經讓我們聯想到攝影師的瞬間抓拍,而且這種觀察也只有在德加或者土魯斯—勞特累克的繪畫中才能重新找到,因此,在沒有受過印象主義熏陶的人看來,有些東西畫錯了,而且不可理喻。我們借助儀器才能發現的細微差別,舊石器時代的畫家用肉眼就能看到。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失去這種本領,到這一階段,人們用固定的概念取代直接的感官印象。但舊石器時代的人畫的仍然是他親眼所見、不會超出他在某一瞬間所瞥見的東西。他還不懂得把不同的構圖元素糅合到同一畫面,并且按照理性的原則把它們組合起來,他還沒有掌握在兒童繪畫和未開化民族的藝術中屢見不鮮的藝術手段,特別是不懂得把從側面看到的面部輪廓和從正面看到的眼睛結合起來。視覺效果的統一性是近代繪畫經過幾百年的摸索才取得的成果,舊石器時代的繪畫似乎輕而易舉地就取得這一成果;它可能改進但不會改變其方法,對于可見和不可見、所見與所知之間的二元對立人們一無所知。
藝術社會史(上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作者簡介
阿諾爾德·豪澤爾(1892—1978),匈牙利藝術史家,藝術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早年求學于歐洲各地,受教于著名的社會學家齊美爾以及哲學家柏格森,在意大利對古典藝術和意大利藝術進行過兩年的系統研究。他的藝術社會學理論成為西方文藝社會學批評領域內一種重要的理論范式。 黃燎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德國文學,尤其是德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翻譯和教學工作,同時活躍于中德文化交流領域。研究重點為德國現當代小說和德語文學批評。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