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綜合風險防范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1426
- 條形碼:9787030721426 ; 978-7-03-07214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綜合風險防范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 內容簡介
《綜合風險防范: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緊緊圍繞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中的三大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工作,從氣候要素均值、波動和極端值變化角度揭示了氣候變化對人口與經濟系統的危險機理和成害過程,建立了基于情景模擬的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定量風險評估模型與模式,揭示了全球尺度全球變化風險的空間分異規律,量化了氣候變化和人口與經濟系統變化對全球變化風險的相對貢獻率。
綜合風險防范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章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 1
1.1 全球變化風險研究新進展 1
1.1.1 IPCC對全球氣候變化風險的關注與評估 1
1.1.2 聯合國減災辦公室對氣候變化驅動的災害風險的關注與評估 3
1.1.3 英國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 4
1.1.4 “綜合風險防范”國際科學計劃 4
1.1.5 主要發展趨勢 5
1.2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 6
1.2.1 總體思路 6
1.2.2 關鍵科學問題 7
1.2.3 研究內容 7
1.2.4 技術途徑 10
1.3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取得的標志性進展 13
1.3.1 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危險機理 13
1.3.2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成害過程 15
1.3.3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模型與模式 22
1.3.4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全球定量評估 28
參考文獻 31
第2章 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危險機理 33
2.1 全球尺度關鍵氣候要素的變化特征及熱點區識別 33
2.1.1 關鍵氣候要素變化特征 33
2.1.2 全球尺度極端氣候變化熱點地區識別 42
2.2 氣候要素和氣候災害變化的成因診斷 47
2.2.1 極端高溫變率及成因診斷 47
2.2.2 中東地區沙塵天氣變率及成因診斷 57
2.2.3 中國極端氣候變化及成因診斷 63
2.3 氣候要素未來演變趨勢預估 71
2.3.1 極端氣候未來演變趨勢預估 71
2.3.2 不同升溫背景下極端氣候變化預估 92
參考文獻 119
第3章 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成害過程 122
3.1 人口與經濟系統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標體系 122
3.1.1 人口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標體系 122
3.1.2 主要農作物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標體系 123
3.1.3 基礎設施系統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標體系 126
3.1.4 工業生產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標體系 126
3.1.5 GDP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標體系 130
3.2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脆弱性定量評估模型 132
3.2.1 人口脆弱性定量評估模型 132
3.2.2 主要農作物脆弱性定量評估模型 136
3.2.3 基礎設施系統脆弱性定量評估模型 140
3.2.4 工業生產脆弱性定量評估模型 141
3.2.5 GDP脆弱性定量評估模型 143
3.3 全球和熱點地區人口與經濟系統暴露度和脆弱性預估 144
3.3.1 人口暴露度和脆弱性預估 144
3.3.2 主要農作物暴露度和脆弱性預估 150
3.3.3 基礎設施暴露度和脆弱性預估 166
3.3.4 工業生產暴露度和脆弱性預估 178
3.3.5 國內生產總值(GDP) 183
參考文獻 192
第4章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模型與模式 200
4.1 氣候平均狀態變化和極端值變化對人口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00
4.1.1 氣候平均狀態變化對人口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00
4.1.2 氣候極端值變化(溫度)對人口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07
4.1.3 氣候極端值變化(降水)對人口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13
4.2 氣候平均狀態變化和極端值變化對經濟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22
4.2.1 氣候狀態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22
4.2.2 氣候極端值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的評估模型 227
4.2.3 氣候平均狀態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的評估模型 238
4.2.4 氣候極端值變化對直接經濟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41
4.2.5 氣候平均狀態變化對間接經濟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62
4.2.6 氣候極端值變化對間接經濟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型 270
4.3 全球變化對人口與經濟影響的風險評估模式集成 280
4.3.1 評估模型集成 280
4.3.2 評估模式集成 285
參考文獻 286
第5章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全球定量評估 292
5.1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數據平臺 292
5.1.1 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數據庫 292
5.1.2 全球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數字地圖平臺 294
5.2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定量評估與制圖 297
5.2.1 全球死亡人口風險定量評估與制圖 297
5.2.2 全球農作物風險定量評估與制圖 314
5.2.3 全球洪水GDP損失風險定量評估與制圖 324
5.2.4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評估與制圖 331
5.2.5 全球變化熱點區域氣候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比較研究 351
5.3 氣候變化和人口與經濟系統變化對全球變化風險的相對貢獻率 377
5.3.1 氣候變化和人口與經濟系統變化對全球變化風險的貢獻率 377
5.3.2 氣候平均值、波動與極端值對農作物風險的貢獻率 383
參考文獻 392
附錄一 項目發表**標注學術論文目錄 399
附錄二 項目主要學術骨干成員 408
綜合風險防范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 節選
第1章 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① 本章對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的新進展進行了簡要評述,并對相關研究的要點加以概括。在此基礎上,針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對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研究關鍵問題的認識進行了重點闡述。*后,就該項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進展做了概要性的介紹,以作為本書第2~5章相關內容的總結與凝練。 1.1 全球變化風險研究新進展 “全球變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表環境及地球系統功能全球尺度的變化,其中包含兩方面的驅動,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考慮以全球變暖為代表的全球氣候變化,在人文因素方面主要考慮人口與經濟系統的變化,包括人口和經濟數量/價值的增長以及空間分布的變化。“全球變化風險”則是指在上述全球氣候和人文因素的共同驅動和影響下,對人類的生命與健康、經濟與社會活動以及生存所依賴的生態環境所造成影響的不確定性。自2010年以來,眾多國際組織、研究機構以及國家和地區政府組織開展了全球或區域尺度的全球變化或與之密切相關的風險評價工作。 1.1.1 IPCC對全球氣候變化風險的關注與評估 IPCC發布的《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SREX)(IPCC, 2012)評估了可導致自然災害的氣候、環境和人類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全球決策者應對極端事件、管理災害風險、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提供了指南(秦大河,2015)。 2014年,IPCC發布了第五次評估報告(AR5)。在決策者摘要中,將氣候變化、風險和影響列為四大主題之一。報告認為,氣候相關影響的風險來自于氣候相關危害(包括危害性事件和趨勢)與人類和自然系統暴露度與脆弱性的相互作用。報告中重點關注的代表性風險包括自然系統的冰凍圈(冰川、雪、冰和/或多年凍土)、水圈(河流、湖泊、洪水和干旱)以及海岸帶(侵蝕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的陸地、海洋生態系統以及野火,人類系統和經濟系統中的糧食生產以及生計、健康和/或經濟。報告進一步闡述了關注氣候變化風險的五條核心關切理由,即:①獨*并受到威脅的系統,如獨*或脆弱的生態系統和文化系統;②極端天氣事件;③進一步影響風險在不同人群和地區之間的不均衡分配;④全球總體性影響;⑤大規模的單個事件。 IPCC AR5同前期評估一樣,利用實驗、類比和模型測算了未來與氣候相關的風險、脆弱性及影響。其中,實驗指在保持其他要素不變情況下,刻意改變一個或多個并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氣候系統要素,以預測未來可能的情況。類比利用現有變量;在受控實驗受道德限制、需要大量空間或時間或系統高度復雜而不可實行時,可使用類比。模型一般為真實世界系統的數字模擬,利用實驗或類比中的觀測結果進行調整和驗證,然后利用數據輸入表示未來氣候。對風險的評估需要考慮地球系統中的預估變化和社會與生態系統脆弱性的多個維度之間的互動。由于數據往往不足以進行某一給定結果的直接概率計算,專家判斷需使用特定標準(影響的大量級、高概率或不可逆性;影響的時機;持續脆弱性或造成風險的暴露度;或通過適應或減排來降低風險的有限潛勢),以此將與后果嚴重性和發生可能性相關的多樣化信息源整合到風險評估當中,并考慮發生特定危害情況下的暴露度和脆弱性。 IPCC AR5使用了典型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對未來可能的氣候變化進行描述。典型濃度路徑描述了21世紀四種不同路徑下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排放、大氣濃度、空氣污染物排放和土地利用的情況,其中包括一個嚴格減排情景(RCP 2.6)、兩個中級排放情景(RCP 4.5和RCP 6.0)以及一個很高排放情景(RCP 8.5)。RCPs比前期評估使用的《IPCC排放情景特別報告》(SRES)中的情景覆蓋范圍更廣,因為RCPs還代表了氣候政策情景。在整體強迫方面,RCP 8.5大致可與SRES A2/A1FI情景相當,RCP 6.0與B2相當,RCP 4.5與B1相當。RCP 2.6沒有SRES的對應情景。因此,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AR4)和IPCC AR5氣候預估存在的量級區別主要是IPCC AR5包含了更廣范圍的排放情景。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內。2016年4月,IPCC決定起草“強化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強化可持續發展、努力消除貧困背景下全球升溫1.5℃的影響及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特別報告(以下簡稱“1.5℃特別報告”)。這份報告的重點是主要回答了溫升1.5℃的含義、預估氣候變化及其潛在的影響和風險,特別是控制溫升到1.5℃以內能夠避免的影響和風險,并給出在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的前提下加強全球響應的建議。 “1.5℃特別報告”對評估溫升1.5℃和2℃情況下的影響與風險的方法進行了規定,也對方法上的挑戰進行了探討。總體上,該報告認為,*簡單的方法是對額外溫升的0.5℃造成的影響進行線性外插;但更復雜而準確的方法需要依賴于實驗室或田間試驗,以確定氣候、溫室氣體、管理措施、生物與生態因素對特定的自然系統造成影響的因果關系。對于人類或自然系統的風險評估可使用不同RCPs情景下的氣候預估數據驅動綜合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進行實現。多數情況下,將影響模型與偏差校正后的氣候模式進行離線耦合,其中也包含若干方法上的挑戰:一是針對局地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必然包含尺度的轉換;二是在評估環節中不確定性的層層傳遞,包括從全球強迫到全球氣候,再到區域氣候,再到*后的影響評估的各個環節中的傳遞與累加。對誤差傳遞的研究是耦合模式中的重要議題。 “1.5℃特別報告”特別關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致災因子,主要包括:全球平均氣溫距平、極端氣溫、強降水、干旱與干燥、徑流與河流洪水、熱帶與溫帶氣旋、海溫與洋流、海冰、海平面以及海洋化學的變化。影響的對象/部門則考慮了淡水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系統、海岸帶、糧食安全與生產系統、人類健康以及關鍵經濟部門。 “1.5℃特別報告”認為,全球溫升2℃的真實影響將比預測中的更為嚴重,將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并不能有效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壞影響。與溫升2℃目標相比,將溫升控制在1.5℃將能避免大量因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風險。例如,珊瑚礁退化的比例減小到70%~90%,而不是99%;北極夏天完全無冰的情況將是百年一遇,而不是十年一遇;避免150萬~250萬km2的永久凍土解凍(接近墨西哥的國土面積);全球多個區域的極端降水發生概率將略低;森林火災的影響也將有所減弱。對于人類社會而言,與2℃目標相比,將溫升控制在1.5℃將能在2050年前避免幾百萬人暴露于氣候風險及其導致的貧困中;受氣候變化造成的水資源緊張影響的全球人口比例減少一半;全球海洋漁業捕撈量的縮減量能降低到150萬t而不是300萬t。 1.1.2 聯合國減災辦公室對氣候變化驅動災害風險的關注與評估 2015年3月14~18日,聯合國在日本宮城縣仙臺市召開了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輕 災害風險大會,并通過了《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以下簡稱《仙臺框架》)。《仙臺框架》包含13條基本原則、7個預期目標,特別強調了理解災害風險,加強災害風險防范以管理災害風險,投資于減輕災害風險以提高抗災能力(災害韌性),加強備災以作出有效響應,并在恢復、安置和重建中讓災區“建設得更好”等優先領域,還強調了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全球減少災害風險的伙伴關系,提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水平,并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2017年,亞洲科技減災大會在北京舉辦。會議主題為“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實施的科學與政策對話”,圍繞“如何推動減災領域科技創新發展”和“如何促進科技在減災中更好應用”兩個問題,交流分享亞洲和世界各國的經驗做法,進一步加強亞洲各國政府和專家學者在科技減災方面的合作,推進《仙臺框架》在亞洲的實施。 2019年是聯合國減災十年計劃實施30周年,聯合國減災署在其《減少災害風險全球評估報告2019》(Global Assessment Report,2019)中系統回顧了風險科學的變化,介紹了《仙臺框架》的實施情況,并討論了如何創造管理風險的國家和地方條件。該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顯著地改變了自然致災因子的頻率與強度,可能引致更高的災害風險。國際社會必須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減輕災害風險與應對氣候變化、《新城市議程》等緊密聯系在一起,以獲得多贏的效果。 1.1.3 英國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 2012年英國發布了《英國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UK-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Report)。該報告在三種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從氣候均值變化和極端事件變化兩個層次,評估了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程度及其相應的信度水平,依據部門測算直接和間接損失,*終折算成貨幣價值。2017年,英國再次發布新一輪《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該報告試圖在理解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風險與機遇以及脆弱性與適應性的基礎上,為英國的國家適應戰略確定優先行動計劃。為了該目標,報告編寫委員會開展了三個層次的工作:①理解當前的脆弱性并評估當前的氣候相關風險、機遇以及適應的水平;②理解未來的脆弱性與適應,并評估氣候與社會經濟變化將如何改變2030s、2050s和2080s時期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遇;③為了管理風險和抓住機遇,標定未來五年的優先行動。 該報告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關注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變化的共同驅動;二是從中性的角度看待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影響,既包括可能的損失(風險),也包括可能的收益(機遇)。該報告的結果顯示,氣候變化給英國帶來*直接的壓力是過多或過少的水資源、持續上升的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以及海平面上升。這些壓力引起的*緊急的風險以及可能獲得的機遇包括: (1)社區、企業和基礎設施面臨的洪水和海岸帶變化風險。 (2)健康、福祉和生產力面臨的高溫風險。 (3)公共供水和農業、能源發電和工業用水短缺的風險,以及對淡水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 (4)自然資本,包括陸地、沿海、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面臨的風險。 (5)國內和國際糧食生產和貿易面臨的風險。 (6)新出現的病蟲害和入侵性非本地物種的風險,其影響人、植物和動物。 (7)如果管理好水供應和土壤肥力等限制因素,英國農業和林業或許能夠隨著天氣變暖和生長季節延長而增加產量。 (8)全球對適應相關產品和服務(如工程和保險)的需求增加,可能為英國企業提供經濟機會。 1.1.4 “綜合風險防范”國際科學計劃 為響應全球變化的影響,中國科學家于2006年提出了“綜合風險防范(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IRG)科學計劃”。該計劃強調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關系的研究,重點關注社會-生態系統脆弱性評價、綜合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以及綜合風險防御范式的研究。2010年9月,在德國波恩召開的“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科學委員會大會”上,該科學計劃被正式列為IHDP的核心科學項目,并進入了為期10年的實施階段(2009~2019年),這標志著中國綜合風險研究水平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展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的關系研究,不僅對防范環境風險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而且對發展地球系統科學,促進國家、區域和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史培軍等,2009)。由于國際全球變化研究做了戰略性調整,IRG科學計劃從2015年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