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土耳其、俄羅斯帝國與明代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7666
- 條形碼:9787514397666 ; 978-7-5143-9766-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土耳其、俄羅斯帝國與明代中國 本書特色
牛津、劍橋等頂級學府歷史學者前沿成果,蒙古帝國衰落后崛起的三大東方帝國對比研究,跳出歐洲中心論視角,探究塑造近現代世界歷史新的動能和變量。豐富考古文獻及歷史圖片,浸入式閱讀體驗,回歸歷史現場。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系列視野寬廣,結合了不同時期和地域的歷史文化,堪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具雄心的作品之一。我對這套叢書充滿敬意,它首次為具有文化修養的讀者提供了基于理性和公正的歷史記述,從*古老的歷史發端整體掌握世界歷史的機會。歷史解釋了我們的現在,書寫著我們的未來。歷史本身沒有意義,是歷史賦予時代意義。 ——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第三代核心人物。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有三點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舊題新作,看似老生常談的題目,卻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創新性解讀,因此,這本普及性讀物即便對專業法國史學者亦有重要參考價值。二是圖與文相得益彰,本書堪稱讀圖時代*為成功的嘗試之一。三是其全球化視野并不僅僅停留在方法論意義上,而是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孫一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國家地理在歐洲推出的歷史叢書系列,在全球史領域**學者的指導下,按歷史事件為主體,以時間流動為線索,從文明的起源到兩次世界大戰,從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到蒙古帝國的擴張,以宏觀的視角重現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注重歷史事件的描述,強調人類文明的互動,語言通俗易懂,配以生動活潑的圖畫與解說,特別適合對全球史感興趣的廣大歷史愛好者學習使用。 ——范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博士,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多尼亞校區歷史系副教授,《中國與亞洲歷史學刊》書評編輯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篇幅適當,詳略適宜,歷史事件與物質文化并重,適合世界歷史與西方文化的愛好者閱讀。叢書圖文并茂,配有大量精彩圖片,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夏洞奇,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創辦的《國家地理》雜志,因科學性、人文性與美學趣味性精妙結合而享譽全球。該學會如今已成為全球*大的非盈利教育與科學機構。它出品的“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是部規模宏大的歷史叢書項目。 該叢書,著眼對世界歷史文明的思索,融考古、地理、歷史、語言、制圖、攝影、繪畫諸多科學藝術門類為一體,旨在全球視野下,以時間為軸心,呈現世界各地文明及人類歷史的演變與發展、各民族相互聯系依存的狀態、各國政治經濟的進步與動蕩,力求建構成一軸立體的、動態的、形象的宏大又微觀的清明上河圖式的世界歷史景觀長卷。 ——汪兆騫,著名文化學者、作家、編審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系列叢書視野廣闊,論述深入淺出,完整地呈現了不同地區、國家和人種之間的歷史。另外,這套叢書圖文并茂且通俗易懂,非常適合歷史愛好者和普通讀者閱讀。 ——魏濤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歷史系 講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美國史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土耳其、俄羅斯帝國與明代中國 內容簡介
在蒙古帝國衰落后,東方三大帝國開始崛起。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這是亞洲人對伊斯蘭教的皈依掀開的伊斯蘭世界歷史的又一篇章;俄羅斯帝國,同時承襲歐洲和亞洲的政治傳統;明帝國,其專制政治體制將決定近代中國的諸多特點。本書以跳出歐洲中心論的歷史視角,對15到17世紀這個時間段內這三大帝國進行橫向比較,它們提供了一個在多語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模式下的宏大比較視野,以此探究塑造近現代世界的另一種動能和變量。美國國家地理優選史美國國家地理優選史系列,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出品的,規模宏大的一組歷史叢書項目,是其100多年歷史文化內容的培育與積累,共有30種圖書。本套叢書內容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制圖家、攝影師、插畫家和編輯組成的多學科團隊精心創制。立足于歷史與文明的思索,以時間軸展開對世界各地文明及人類歷史發展變量的解讀和記錄。
土耳其、俄羅斯帝國與明代中國 目錄
?概述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5 世紀,奧斯曼人占領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拜占庭帝國的千年統治。在 16 世紀前半葉中,他們迅速橫掃三大洲,成為權力和領土擴張*大的伊斯蘭帝國。他們由此帶來了新的伊斯蘭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前所未有的政治和軍事組織架構。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16世紀下半葉見證了奧斯曼帝國企圖稱霸世界的失敗。一方面,其領土擴張放緩,另一方面,奧斯曼戰爭機器經歷了慘痛的失敗,比如勒班托之戰(1571 年),后有二次圍攻威尼斯失利(1683 年)。顯然,蘇丹沒能預想到必須進行改革來適應 17 世紀新的政治舞臺。
檔案 :托普卡帕宮——蘇丹的象征
托普卡帕宮殿群是 1465 年到 1853 年間的奧斯曼皇宮,反映了帝國的宮廷文化,也見證了蘇丹的幽居和皇權的上演。
俄羅斯帝國的起源
莫斯科大公國確立了在全俄的中心地位后,俄羅斯帝國在伊凡四世—又稱“恐怖的伊凡”的統治下建立起來。這位冷酷的君主加冕稱沙皇,并攻占了喀山汗國與阿斯特拉罕汗國。他的統治導致俄國瀕臨經濟崩潰,陷入政治動蕩。從此,一段被稱為“混亂時期”的危機時代來臨了,以米哈伊爾一世起始的羅曼諾夫王朝應運而生(1613 年)。
彼得大帝的統治
彼得一世大帝的統治下,俄羅斯帝國面目一新。沙皇彼得是一位激進的改革者,他遵循西方模式,引進了科學、行政、軍事和文化等各領域的創新。這些創新導致了俄國的“歐洲化”。彼得大帝建造了一座新首都——圣彼得堡,使俄國成為西方大國之一。
檔案 :克里姆林宮——俄國的縮影
12 世紀,一座座防御工事在莫斯科河畔(Moskova)的崖岸上拔地而起,被取名為克里姆林(意為“內城”)。這個宏偉的地方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象征。
明代中國
明朝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統治,于 1368 年開國。明朝奠基人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在明代和近代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的烙印 :君主專制政體的鞏固、官員和宦官主導的官僚體系,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巔峰。
走向清帝國
16 世紀,明朝陷入危機。明朝閉關鎖國的同時,歐洲殖民列強踏足東方。明朝原有的政治體制已無法適應人口激增等社會變革。*終,明朝國庫衰竭,被滿族人推翻,清朝建立。清朝存續到 1912年末代,皇帝退位。
檔案 :明代紫禁城
紫禁城建筑群是明代都城北京的政治、建筑和象征中心。
附錄
15—17 世紀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及王朝年表
15—17世紀的俄羅斯帝國王朝年表
15—17世紀的中國王朝年表
歷史對照年表 :歐洲、 亞洲、 美洲與非洲
土耳其、俄羅斯帝國與明代中國 節選
明朝的極限 如果說明朝的前幾十年是帝國制度漢化、帝國鞏固和擴張的時期,那么到了 15 世紀中葉,明朝在海洋和陸地上的擴張*終達到了極限。在海上,日本與明朝劃分海上邊界線,兩國關系依然復雜,商業合作與競爭并存。因此,大部分倭寇活動起源日本,同時有與華南居民的合謀。華南地區的居民試圖擺脫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壟斷,從而參與到歐洲列強推動的太平洋貿易的發展紅利中。16 世紀,明代中國徹底背離了海洋,但這并沒有阻止太平洋成為融入現代全球化貿易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商貿、走私和海盜等活動不受國家控制,卻對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轉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在內部,領土擴張的邊界也非常鮮明 :北部和西部的邊界不僅是政治上的,還是地理和文化上的邊界。這些分界線確實標志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區與以大牧場和沙漠為主的游牧世界之間的分隔。各邊界內都是一片廣袤的土地,聚居著文化和語言各不相同的民族。統治這個龐大帝國的官僚機構人員不足,他們與地方精英達成協議,由地方負責征收貢品,實行司法自治。 此外,地方通過將土地贈予軍人的方式獨立組建軍隊。通過建立人口普查鞏固了整個系統,根據世襲原則將人口固定為各個階層。這個概念是一種社會烏托邦,*終成為僵化的工具,無法適應 16 世紀中國社會經歷的劇變和轉型。 洪武曾親口叮囑兒孫要保留他精心創建的體制。這一體制包含朝貢、分配土地和廢除奴隸制,其靈感來自于他幼年經歷苦難后對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擺脫虐待的渴望。 到 15 世紀上半葉,明帝國或多或少已達到其領土擴張的極限,并建立了其政府的基本機構。閉關鎖國發端于兩個時間點 :首先是海上遠航的結束(1433 年),然后是 1449 年的土木之變。 英宗皇帝(1435 年—1449 年**任統治,年號正統 ;1457 年—1464 年第二任統治,年號天順)即位時不滿九歲,宦官王振趁機亂權。1449 年,也先(Esen Taidji)與明朝官員私通,率領瓦剌(Oïrat)部眾攻陷長城防線,從蒙古兵分四路大舉入侵明朝領土。王振說服英宗御駕親征,但由于組織不力,明軍被蒙軍大敗于土木堡,英宗被俘。明軍大多數將領和高官盡數犧牲,據有關記載,王振本人也被軍中將士殺死。 這次戰敗是明朝遭受過的*屈辱的一次失敗,導致了一場險些亡國的危機。英宗被俘期間,其弟景泰(1449 年—1457 年在位)被擁立為帝。就此,他下定決心即使蒙古人放英宗回朝也仍要占據帝位。英宗*終贏下了這場兄弟之爭,重新稱帝,年號天順。由此,朝中開啟了一段血雨腥風的鎮壓、清洗和復仇時期。 土木之變被認為是明朝歷史上的轉折點。但明朝成功延續和穩定了其制度和政治體系。成化(1464 年—1487 年在位)和弘治(1487 年—1505 年)年間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時期。然而,現實與王朝理想的形象和社會秩序完全背道而馳。這種分化導致了 16 世紀的種種危機,乃至 17 世紀明朝的覆滅。此外,蒙古的威脅一直是明朝的心頭大患:北方邊境是一個薄弱點,長城未能阻擋滿人入侵,這預示著明朝已至末路窮途。 土木之變還反映出明朝的政治沖突。顯然,在明朝的專制制度中,政治生活的中心就是皇帝本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只有五位皇帝活過了 40 歲。大多數明朝皇帝都是年幼登基,不得不依靠謀士和大臣的扶持。比如土木之變的始作俑者王振,他是常與文官起沖突的專權宦官中的一位。明朝行政和朝廷的這種獨特結構是王朝歷史上*具特色的特征之一。
土耳其、俄羅斯帝國與明代中國 作者簡介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888年1月13日,于美國華盛頓的宇宙俱樂部成立,同年10月,新成立的學會創辦了自己的會刊,這便是如今享譽全球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此外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還擁有國家地理頻道等包含電影、電視節目、圖書、網站等一系列跨媒體品牌,如今學會現已經成為全球非盈利的教育與科學機構。 本叢書顧問編委: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文化史榮譽教授。 約翰·艾略特爵士(Sir John H. Elliott):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榮譽教授、牛津奧里爾學院榮譽院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榮譽院士。 其余編委都為來自全球著名學府的歷史學等相關學科專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