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5396
- 條形碼:9787208175396 ; 978-7-208-1753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這本書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也是一場語言的冒險。 我們跟隨導師馬費索利,在人類浩如煙海的記事中,在深邃的自然界生命當中,在一個個我們不能更熟悉的詞語的本義中,找尋我們今天部落式的生存方式的痕跡和證明。 我們跟隨導師馬費索利,從深海一塊美麗的珊瑚、澳大利亞土著的狂歡舞蹈、文藝復興時的佛羅倫薩,走到當代法國街頭的酒館、巴西喧鬧的海灘、意大利的散步大道、大都市中的“城中村”,聆聽街頭“臟衣服要在家里洗”的俚語,細細體驗各種生命在此時此地迸射出的美麗光輝。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我們當今以碎片般的身體組成的眾多細小部落,早在千萬年前的遠古就已存在;我們在當代庸常生活中放射出的光芒,正是千年來流傳不息的美麗生命本能。
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 內容簡介
為了使社會學能更好地描述后現代社會,馬費索利提出了“新部落主義”的概念。他認為,相比于現代、理性的社會,當代社會恰恰位于看似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中,位于由個人組成的轉瞬即逝的小部落之中,位于它們散發出的感性、溫暖、親密、強烈的生命本能之中。 此時此地,重要的不再是“我”,而是抱團取暖、互助共生的“我們”。我們,因他人才得以存在。 部落是人類千萬年來的集體夢想,更是在當下生活中承繼過去、通往未來的方式。
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 目錄
中文版序言 / 1
法文第三版序.找到詞語 / 1
權作引言 / 1
**章.情感共同體:研究的論題 / 1
一、美學氣氛 /1
二、倫理實驗 /10
三、習俗 /18
第二章.地下的勢力 / 36
一、活力論方面 /36
二、社會的神性 /48
三、民眾的“矜持” /58
第三章.抵抗社會關系的社會本能 / 73
一、超越政治 /73
二、自然的“家族主義” /85
第四章.部落主義 / 97
一、情感星云 /97
二、“無角色”的共在 /107
三、“宗教”模型 /112
四、選擇性的社會本能 /117
五、秘密法則 /124
六、群眾和生活風格 /132
第五章.多文化主義 / 145
一、三位一體 /145
二、在場與遠離 /148
三、民眾的多神論,或神的多樣性 /154
四、有機平衡 /160
第六章.鄰近/ 173
一、命運共同體 /173
二、地點守護神 /182
三、部落和網絡 /196
四、網絡的網絡 /205
附錄.公共廣場的思想 / 215
譯者后記 / 236
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 節選
以上是粗筆勾勒出的一般框架,隨后各種各樣的社會學思考將在其中進行。一個時代的氛圍,必然會帶來一種研究的氛圍。這種氛圍已經持續了好些年。在通常情況下,臨時性的成果會在法國或許多國外大學里的同事或年輕學者的身上得到“證實”。這種氛圍基于一個重要的悖論: 恒常的往復運動建立在不斷增長的群眾化和被我們稱之為“部落”的微觀群體的發展之間。 這是一種創始性的張力;在我看來,它是 20世紀末社會本能的特點。一方面,群眾,或民眾,不同于無產階級或其他階級,他們并不基于同一性的邏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不是歷史進程的主體。另一方面,至于部落的隱喻,它可以解釋去個體化的過程、個體內在功能(fonction)的飽和,以及對每一張人格面具(persona)在這個部落中都必須扮演的角色(role)的強調。當然,正如大眾永遠處于攢動狀態那樣,如此結晶形成的部落也并不穩定,組成這些部落的人可以從一個部落轉向另一個部落。 正是基于這種雙重假設(轉變和張力),并忠實于我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將引入在我看來是有助于這項討論的各種理論文獻和實證研究。就像我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沒有理由大搞歧視,除了社會學、哲學或人類學作品以外,小說、詩歌或日常生活中的奇聞異事也應占有一席之地。關鍵是要得出一些“形式”。它們或許是“不真實”的形式,但是可以讓我們在術語*嚴格的意義上理解構成社會本能的大量情境、經驗和有無邏輯的行動。 在所要分析的形式中,當然包含了部落主義的形式。這是本書的核心。在本書中,它位于創造了它的情感共同體、勢力和社會本能等形式之后,位于它所創造的多元文化主義、鄰近等形式之前。為了那些對此感興趣的人,在本書末尾,我提出了一種理論“方法”來引導我們進入由部落主義所導致的叢林。當然,本書所涉及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單調性和冗余性,這主要取決于所研究的對象。就像在任何文學、詩歌和電影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的“縈回性意象”一樣,每個時代都會以令人厭煩的方式圍繞著一些著名主題出現大量重復的變體。因此,對所涉及的每一種形式,我們也都有著同樣的擔憂——擔心只是發生了某種說法上的改變。由此,我希望能夠描繪出社會整體多彩的方面。在一篇抵制因果機制的出色文章中,吉爾貝·迪朗談到了“背誦理論”(théorie du récital),這將是轉譯神話敘事、其對偶結構及其所傳播的變體的冗余的*合適方式。這一理論非常適合我正在闡述的日常“認識”,它滿足于識別和(重新)背誦活力論的興盛及其反復出現的混雜;這種活力論通過循環往復地重復自身來對抗對死亡的焦慮。 然而,這種有些美學色彩的背誦理論并不是為那些相信闡明人類行動的可能性的人準備的,更不是為了那些混淆了學術和政治,并認為有可能采取行動的人準備的。相反,這是一種寂靜主義的形式,它只是滿足于簡單地重新認識“是什么”“發生了什么”。這是一種“生存**”(primum vivere)式的評估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說,這些書頁注定是要留給那些快樂的少數人。重新認識到群眾和部落的高貴是某些思想貴族的行為,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思想并不是某個社會階層或職業團體所特有的,更不是專家們所特有的。通過演講、座談和討論,我發現這樣的思想在相當數量的學生、社會工作者、決策者和記者中間是均勻分布的;當然,也別忘了那些可以被簡單地視為有教養的人。我將與這些人對話,向他們指出,這本書是對深入“是什么”的簡單入門。如果它是假想的,也就是說它走向某種邏輯的盡頭,那么它只是“發明”已經存在的東西,并自然會阻止它在未來提出任何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通過嘗試提出本質性的問題,它引發了一場辯論,這場辯論既不容許含糊不清的推辭,也不允許平庸的贊同,當然更不允許那些隱秘的沉默了。 這是一個在歡騰中生活的時代,需要一些鼓舞人心的魯莽言行。我希望能夠對此有所貢獻。這也是一個烏托邦變得司空見慣且正在成為現實的時代,復蘇的夢想在其中攢動。誰說在這些時刻就一定會夢想未來?或許夢想就應該較少地作為預測,而更多地作為由散亂的片段、未完成的構建、或多或少成功的嘗試等所組成的假想。當然,我們必須給這樣的日常夢想以新的解釋。這就是這本書的野心。繼續做夢吧,社會學!
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 作者簡介
米歇爾·馬費索利(Michel Maffesoli),1944年生。法國后現代社會思想巨擘,法蘭西學院人文科學大獎得主。他任巴黎第五大學榮休教授、法國大學研究院院士、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理事、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他早年師從人類學家吉爾貝·迪朗和朱利安·弗羅因德,先后獲得社會學和人文科學與文學兩個博士學位。他的作品多聚焦于當代社會的共同體和日常生活。著有《狄奧尼索斯的影子》《日常認識:理解社會學概論》《部落時代:個體主義在后現代社會的衰落》等。 許軼冰,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碩士、博士,江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計算機高級工程師七年,繼而赴法求學十年;期間,師從米歇爾·馬費索利教授六年;回國后,任大學教師亦有十一年,至今仍少年后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