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解析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666046
- 條形碼:9787544666046 ; 978-7-5446-660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解析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的代表作《自殺論》的解析。本稿從學術淵源、學術思想、學術影響三個方面,對《自殺論》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和分析。透過此,讀者可以一睹埃米爾·迪爾凱姆生平事跡與其學術流變之大概。對有志于深入了解欲登堂入室者來說,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入門讀物。
解析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 內容簡介
迪爾凱姆寫于1897年的《自殺論》是一部重要的實證研究著作,旨在探析自殺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在19世紀后期,人們還普遍認為自殺是一種個人現象,因情緒低落、遭遇挫折和經濟拮據等因素引起。但是,迪爾凱姆認為自殺的根本原因在于個體與社會的關系。較之關注自殺個案,迪爾凱姆更注重研究自殺率背后所涉及的普遍的社會背景。他收集了26000多起自殺事件的數據,從中發現了四類導致自殺率較高的社會因素。
解析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 目錄
埃米爾·迪爾凱姆其人
《自殺論》的主要內容
《自殺論》的學術價值
**部分:學術淵源
1.作者生平與歷史背景
2.學術背景
3.主導命題
4.作者貢獻
第二部分:學術思想
5.思想主脈
6.思想支脈
7.歷史成就
8.著作地位
第三部分:學術影響
9.*初反響
10.后續爭議
11.當代印跡
12.未來展望
術語表
人名表
解析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 節選
思想探究 《自殺論》的**個主題是:唯一可能找到自殺率變化原因之處是社會領域。在迪爾凱姆寫《自殺論》的當時,有人提出某些非社會因素可能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迪爾凱姆一個接一個地仔細研究這些闡述,然后指出心理學、遺傳(即精神或身體上特征的代代相傳)、“種族”和氣候等因素無法解釋自殺率的差異。他因此推斷,這只有一種可能性:自殺率必定有其社會原因。 該書的第二個主題是:迪爾凱姆提出了導致高自殺率的三種主要社會條件。他認為社會整合是自殺的關鍵變量。他把低社會整合稱為“利己主義”,并認為一個全面整合的社會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了一種安全網。如果社會整合遭到削弱,或者從一開始就不存在,那么人們就會面臨更高的自殺風險。迪爾凱姆認為利己主義助長了自殺傾向,因為在現代世界我們是社會生物。我們的高級活動(如藝術、科學、道德)被社會賦予意義,如果沒有社會,這些就沒有價值。因此,如果我們失去與社會的聯系,那么這些高級活動都開始變得毫無意義。 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相反,通常產生于社會和個體過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迪爾凱姆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為什么軍人比平民更有可能自殺。他使用數據證明他們的高自殺率無法用單身、飲酒或軍隊生活的艱苦來解釋。迪爾凱姆認為,軍隊中的人習慣于服從命令,導致個人意識和自我意識較低。這使得英勇的自我犧牲在激烈的戰斗中更容易發生,但是由于這些人不珍惜自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足以引發自殺。 迪爾凱姆稱第三個社會條件為“失范”,這實際上是道德秩序的瓦解。為了解釋這個概念,迪爾凱姆運用了自殺與經濟危機之間的統計相關性。他認為,經濟危機導致自殺率上升,因為經濟危機破壞了道德規范。在正常情況下,公眾輿論根據人們的職業或階層確定了他們可以預期的生活標準。即便如此,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但經濟的崩潰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瓦解。當經濟進步不再被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利己主義也會產生。這就產生了問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追求利潤沒有了道德上的約束,而且市場的欲望幾乎是無限的,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結果工商業中普遍存在的失范使得經濟危機變得更加危險:“當一個人除了不斷地超越自己的目標之外沒有其他目標時,倒退回去該有多痛苦!”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迪爾凱姆認為這些社會條件通常一起出現。這就形成了靈活、可行的自殺類型學(也就是說,依據類型對自殺進行歸類),這一分類社會學家們一直沿用至今。語言表述 迪爾凱姆的寫作風格細致而又審慎。然而,當他描述利己主義對人類心理的影響時,采用了一種有力的、近乎詩意的風格,旨在說服讀者接受他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有意識的嘗試,以彌補個案中有關利己主義、失范和利他主義出現方式的證據不足。因為迪爾凱姆可以向讀者展示整合與規范對自殺率的數值影響,所以他使用分析性語言撰寫了這些部分。但由于他沒有證據表明這種影響實際上是如何產生的,所以改變了自己的語言風格。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貫穿整部《自殺論》,迪爾凱姆使用了集體力量的語言和潮流的語言,盡管他從未真正定義過“集體力量”或“潮流”的含義。使用這些術語是迪爾凱姆建立社會學學術領域意圖的一部分,但政治學和社會學教授史蒂文·盧克斯提出,“辯論[也就是措辭強硬的論點]和隱喻[修辭格的使用]往往有違迪爾凱姆的本意,使他誤傳自己的想法,并且誤導自己和讀者,使他們會錯這些觀點的意義。”盧克斯認為,雖然《自殺論》寫的確實是關于“心理健康的社會先決條件”,但迪爾凱姆的語言卻使我們誤以為它寫的是“社會的力量”。 盡管如此,迪爾凱姆所提出的三個社會條件已進入社會科學專業詞匯。特別是“失范”一詞,多年來一直激發著評論家們的想象力,其描述的資本主義對人們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影響被證明是有影響力的。 ……
解析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 作者簡介
羅伯特·伊斯特霍普,在倫敦經濟學院主修種族和后殖民研究,獲理學碩士學位。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