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dú)(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歲華晴影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1218398
- 條形碼:9787521218398 ; 978-7-5212-183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歲華晴影 本書特色
推薦語1 《歲華晴影》一書雖是散文集,卻無處不體現(xiàn)出周汝昌先生治學(xué)注重“活”“悟性”、“文、史、哲會通”的一貫宗旨。欣賞文章篇幅短而內(nèi)涵深遠(yuǎn)的概括力,“活而不板,能放能收”的靈活性,能三言五語說到“點(diǎn)子上”的“片言居要”之功夫。 推薦語2 從這本散文集中,可看出周汝昌強(qiáng)調(diào)更重要的還是“好頭腦好心靈”的悟性;既對讀書“浮光掠影”“深悔自愧”,又警惕“書廚”式的死記硬背。應(yīng)該說,這是貫穿周先生一生的治學(xué)之心得和經(jīng)驗(yàn),“繡取鴛鴦從君看”并不想密藏嗇斂而切望“度與人”的“金針”寶典。 推薦語3 中華文化的“慧命”,就是通過紅學(xué)家周汝昌先生身上“學(xué)術(shù)成就”與“文采風(fēng)流”的辯證統(tǒng)一,而得到體現(xiàn),這就是周汝昌作為一個中國文化人的文化意義。 推薦語4 《紅樓夢》書迷必讀之書。自乾隆至今,《紅》迷數(shù)不勝數(shù),《紅樓夢》到底養(yǎng)活了多少人難以估計,《紅樓夢》之所以受追捧,是因?yàn)閷懕M了人學(xué),一個把《紅樓夢》研究到骨子里的紅學(xué)家,在耄耋之年寫出了這部平淡之中見深長的“滿漢全席”式的散文集,文化大家的靈心神筆、喜怒哀樂、海納百川盡顯其中。 推薦語5 一本書滿足你對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吃喝玩樂的好奇。春節(jié)、上元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教你怎么把節(jié)日過得有滋有味。
歲華晴影 內(nèi)容簡介
《歲華晴影》是有名紅學(xué)家周汝昌的隨筆集,全書輯選了作者隨筆精品88篇,大致有讀書治學(xué)、自我觀照、講“紅”說“夢”、追憶故交、前塵往事、文化反思幾方面的內(nèi)容!都t樓夢》書迷推薦閱讀之書,一本“滿漢全席”式的散文集,滿足你對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吃喝玩樂的好奇。
歲華晴影 目錄
目錄
隨筆與掉書袋_ 001
讀書似水能尋脈_ 006
文采風(fēng)流_ 009
對待書的方法和態(tài)度_ 013
讀書與治學(xué)_ 017
藝術(shù)古今雜話_ 022
八旗文贊_ 028
漫話“工具書”_ 031
詩文化_ 033
文之思_ 037
詩人什么樣子_ 041
悲劇性人物——漫畫家_ 044
瀟灑意如何_ 047
羨魚_ 051
談笑_ 055
談哭_ 058
擠和捧_ 062
虛字和實(shí)_ 066
念半邊字及其他_ 070
京劇之思_ 073
緣話_ 079
多少樓臺煙雨中_ 083
逢年到節(jié)系人思_ 087
太原隨筆_ 090
女士頌_ 094
四通八達(dá)百和祥_ 099
新秋漫筆_ 101
妙語與妙人_ 105
毫厘之差_ 109
不悔——知愧_ 113
少年書劍在津門_ 120
何限深情_ 124
我和胡適之_ 131
自家的癖性_ 137
我與“紅樓”有夙緣_ 141
我的筆_ 145
看畫與觀化_ 149
《三國》補(bǔ)詩與《西游》駢語_ 154
豈敢豈敢_ 158
“恨水兩埋肩”_ 161
青石板的奧秘_ 164
雪芹曾客“富兒”家_ 169
長安·種玉及其他_ 172
普度寺·福佑寺·克勤郡王府_ 176
龍年與曹雪芹_ 178
雪芹遺物_ 183
紅樓竟親歷_ 187
上元佳節(jié)訪芹居_ 191
“紅樓”本是燕京典_ 193
從紅樓到康熙_ 196
......
歲華晴影 節(jié)選
歲華晴影 隨筆與掉書袋 隨筆與掉書袋,好像天生不相合套,有點(diǎn)兒“矛盾”——在“子平學(xué)”中就是“犯六沖”的關(guān)系。既曰隨筆,那何必詩云子曰,引經(jīng)據(jù)典?若一繁征博引,那“隨筆味兒”即使不變,也要大減了。它們兩“家”難以并存是真的,雖然說不上“勢不兩立”。 有些人一聽掉書袋就搖頭——也許搖頭是頭疼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愿意聽“隨筆”二字。更多的人是嘲笑掉書袋,連大詞人辛稼軒都因此而“虛心接受”了岳倦翁的“批評”,真是其來尚矣! 那么,掉書袋這“東西”就注定是壞的了? 我看也不一定。誰叫咱們中華的文化如此悠久而豐富得驚人呢?從秦火焚燒,以后的無數(shù)的浩劫,到今日的書還裝滿了億兆的“袋”,則又何怪乎一不小心就“掉”進(jìn)去了? 只要不是為了賣弄炫耀,在需要的時候掉它一掉,應(yīng)該是“無可厚非”,未必那么可笑甚至可怕,避之如洪水猛獸。 掉書袋,也不一定非具“形式”“體例”不可,比如列出某書、某題、某冊、某卷、某頁……一大串,清楚明確(也用以表示“目驗(yàn)”而非“轉(zhuǎn)販”,其實(shí),標(biāo)明出處的轉(zhuǎn)販更多);不具“形式”“體例”的掉法兒也不勝枚舉。胡適先生反對“用典”,就是反對掉書袋。但是當(dāng)他自己說他當(dāng)年的文學(xué)革命是“逼上梁山”,這又算不算掉書袋與用典?且不必說“梁山”一典,就說“革命”吧,如果不是湯周武很早“革”過桀紂的“命”,那胡先生自己用的“革命”一詞,又從何來?難道可以說是他自創(chuàng)的“革新”的“白話”? 說到這個詞,我想起被關(guān)在“牛棚”時,因晚上要吃藥,向那位看守的“革命派”姜公申請拿藥瓶兒(那是必須放在外屋,現(xiàn)吃現(xiàn)要,我屋里是任何“身外之物”不許有的)。他惡狠狠地吼道:“這不是療養(yǎng)所,我們是革你的命!”我聽了心下暗想,原來我也與紂王有同等的身份資格,豈不大哉。 說到隨筆,其實(shí)不管你如何地“隨”——隨時、隨地、隨事、隨境、隨想、隨感……也還是不知不覺地要掉幾回書袋的。小例不用多舉了,我只說一句總話吧:我們中華的漢字,即大家寫“隨筆”用的文字,它本身就是一個特號的大書袋。你不掉進(jìn)它去,那你文章怎么寫成的呢? 隨筆的“隨”,到底是個什么意思?對不起,我這就先得一掉。 書袋是漢代大師許慎在《說文》里說了的:“隨,從也!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跟著走”。好比排著隊次第行進(jìn),你不能掉隊,也不能擋礙后邊的人走,更不能“走自己的路”——所謂“另辟蹊徑”,那就不是隨了。 因此,隨也就有了隨順、隨和的含義。 這不有點(diǎn)兒太“被動”了嗎?不然的。據(jù)《易經(jīng)》上講,“隨”乃第十七卦的卦名,震下兌上,是個吉卦。儒師的解釋說,隨有兩重意蘊(yùn):一是讓自己隨從眾人,二是讓眾人隨從自己,諧和團(tuán)結(jié),都為大家的公益,而不為個人的私利。這種精神可太好了!一點(diǎn)兒也不是個“被動”的問題。 那么,無怪乎《易經(jīng)》說是“隨之時義大矣哉”了。 既然如此,則敢來寫隨筆的,可不是“鬧著玩的”,其意義價值就值得重新估量,刮目相視了。 自己跟著人走,而又不等于“被動”,那必然就是心里明白所跟的前行者是個正確的真理正道者。這就不是甘做糊里糊涂的盲從奴役。而能使眾人愿隨自己而行,又必然須是你自己也是個講真理正道的人,因?yàn)楸娙艘膊坏椭牵床粫哪恪? 如此看來,我們的這“隨”,確非“隨隨便便”或者“隨心所欲”的小事一段,實(shí)乃“人際關(guān)系”的事,群眾之間的事,亦即社會生活的一樁大事。把“隨”看小了,“隨筆”的市場價格也就不值大錢了。 我說這話,千萬別誤會,以為我是對隨筆的“稿酬標(biāo)準(zhǔn)”有所不足而借題發(fā)揮,小題大做。 舊時在戲臺上拉胡琴的,鼓書園子里彈弦子的,都沒有福分享到今日的美稱,叫作“伴奏藝術(shù)家”,只叫“隨手”——梅蘭芳先生的文章里就還這么用。雖說是“隨”,可要緊極了,比如梅先生他若沒有徐蘭沅、王少卿,簡直唱不了戲,更成不了名,他沒有笛師馬寶明,他怎么唱得出那么優(yōu)美動人的《奇雙會》?有一年,尚和玉這位長靠武生大師到天津的天華景戲園去演出,一出拿手的絕活《挑滑車》,那靠把武功架勢氣魄就不用多說,單說那唱,是昆曲牌子,隨手是嗩吶小海笛,一曲《上小樓》,“遙望那殺氣天高……”真是揭響入云,令人意氣昂揚(yáng)激越,慨慷擊節(jié)而喚“奈何”!然而你別忘了那位吹嗩吶的。他平時只拉胡琴,坐臺的開場戲,都是他的活,那胡琴真叫無精打采,聽了讓人昏昏欲睡——誰知他一給尚老吹嗩吶,那全副的精氣神,都透出來了!那份兒精彩,使得尚老的技藝更顯神威十倍。由此例(還有很多可舉)可見,這“隨”可不只是個簡單的可有可無的“附加物”,它是一種骨肉、魚水的關(guān)系。也由此我才懂得,中華古語“夫唱婦隨”,絕不意味著婦只是個“百依百順”的應(yīng)聲蟲,那“隨”乃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道理。而人們往往誤解了真義。 人們說“隨分守常”。魯智深唱《寄生草》說“芒鞋破缽隨緣化”。佛門還有一句話叫作“隨喜”,也很有滋味可尋。 這實(shí)在夠不上“書袋”的規(guī)格,可我已經(jīng)掉了一番。雖不免為大雅方家所哂,畢竟給“隨”添了點(diǎn)兒顏色。隨筆之身價,是否能因之稍加尊崇?實(shí)在難保;但在我自己來說,則書袋雖不廣不深,倒是掉過之后比原先的“水平”提高了一些:原先只以為隨筆者,和“閑聊”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間耳,如今卻覺得“隨筆”的“隨”非常重大起來了。書袋給隨筆撐了腰,誰曰不然。 “筆”呢?又怎么掉法?這也大有來歷,孔圣曾云:“筆則筆,削則削!币卜袢罩裕涸搶懙膶;不該寫的,寫了也得刪去。 這多么好!“隨”了之后,再來“筆”之于紙,才可稱為文章,而這里面也包含了削的工序,外行人,哪得知哉。
歲華晴影 作者簡介
周汝昌,天津人,中國紅學(xué)家、詩人、書法家,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后新中國紅學(xué)研究第一人,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譽(yù)為當(dāng)代“紅學(xué)泰斗”。
- >
大紅狗在馬戲團(tuán)-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jìn)士錄
- >
月亮虎
- >
史學(xué)評論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