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物理過程觀測與數值模擬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76705
- 條形碼:9787502976705 ; 978-7-5029-767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物理過程觀測與數值模擬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云系, 以有設計的飛機探測為主要手段, 綜合利用衛星、雷達、Parsivel降水粒子譜儀等多源觀測資料, 結合數值模擬方法, 給出了太行山區層狀云宏微觀物理量的統計特征, 研究了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和降水機制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結構特征, 對太行山層狀云降水云系空中、地面雨滴譜特征進行了分析。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物理過程觀測與數值模擬研究 目錄
第1章 研究目的和意義
1.1 國內外技術現狀和國內現有的工作基礎
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第2章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觀測試驗
2.1 綜合探測儀器介紹及數據質量控制
2.1.1 探測儀器介紹
2.1.2 粒子測量系統的誤差估計
2.1.3 數據處理
2.2 探測概況
2.2.1 飛行方案設計
2.2.2 飛行情況
第3章 太行山區層狀云宏微觀特征探測結果統計分析
3.1 降水性層狀云與非降水性層狀云的宏微觀統計特征
3.2 降水性層狀云微觀特征分析
3.2.1 不同溫度層降水性層狀云微觀特征分析
3.2.2 降水性層狀云含水量分布特征分析
3.2.3 降水性層狀云的質粒特征分析
第4章 太行山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結構和降水機制
4.1 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微物理結構的觀測研究
4.1.1 垂直方向結構分析
4.1.2 水平方向結構分析
4.1.3 結論
4.2 山西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結構和降水機制的研究
4.2.1 天氣形勢和飛機探測情況
4.2.2 微物理結構的垂直特征分析
4.2.3 云內粒子隨時間的變化特征
4.2.4 小結
第5章 太行山典型層狀云不同發展階段的結構特征
5.1 不同發展階段層狀云系的結構分析
5.2 飛機探測飛行計劃
5.3 2010年4月20日系統發展階段山西飛機單機探測
5.3.1 粒子濃度的分布
5.3.2 粒子形態的變化
5.4 2010年4月20日系統中期的三機聯合探測
5.4.1 粒子濃度分布
5.4.2 云粒子和降水粒子形態
5.5 2010年4月21日系統發展后期單機探測
第6章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特征
6.1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的云宏微觀物理特性
6.1.1 2010年8月18日天氣過程分析
6.1.2 2011年5月8-10日天氣過程分析
6.1.3 結論
6.2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的雨滴譜特征
6.2.1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雨滴譜特征統計研究
6.2.2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空中、地面雨滴譜特征研究
第7章 層狀云降水系統微物理結構數值模擬與觀測資料的對比
7.1 模式的選取
7.1.1 WRF模式
7.1.2 MM5中尺度云參數化模式
7.1.3 一維層狀云模式
7.2 2009年5月1日張家口層狀云降水的模擬分析
7.2.1 天氣過程簡介
7.2.2 一維層狀云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7.2.3 WRF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7.3 2010年4月20日太行山層狀云降水的模擬分析
7.3.1 WRF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7.3.2 MM5中尺度云參數化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第8章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系統的結構、降水概念模型
8.1 天氣形勢和飛機探測情況
8.2 降水云系物理概念模型和降水機制分析
參考文獻
1.1 國內外技術現狀和國內現有的工作基礎
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第2章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觀測試驗
2.1 綜合探測儀器介紹及數據質量控制
2.1.1 探測儀器介紹
2.1.2 粒子測量系統的誤差估計
2.1.3 數據處理
2.2 探測概況
2.2.1 飛行方案設計
2.2.2 飛行情況
第3章 太行山區層狀云宏微觀特征探測結果統計分析
3.1 降水性層狀云與非降水性層狀云的宏微觀統計特征
3.2 降水性層狀云微觀特征分析
3.2.1 不同溫度層降水性層狀云微觀特征分析
3.2.2 降水性層狀云含水量分布特征分析
3.2.3 降水性層狀云的質粒特征分析
第4章 太行山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結構和降水機制
4.1 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微物理結構的觀測研究
4.1.1 垂直方向結構分析
4.1.2 水平方向結構分析
4.1.3 結論
4.2 山西典型層狀云降水云系結構和降水機制的研究
4.2.1 天氣形勢和飛機探測情況
4.2.2 微物理結構的垂直特征分析
4.2.3 云內粒子隨時間的變化特征
4.2.4 小結
第5章 太行山典型層狀云不同發展階段的結構特征
5.1 不同發展階段層狀云系的結構分析
5.2 飛機探測飛行計劃
5.3 2010年4月20日系統發展階段山西飛機單機探測
5.3.1 粒子濃度的分布
5.3.2 粒子形態的變化
5.4 2010年4月20日系統中期的三機聯合探測
5.4.1 粒子濃度分布
5.4.2 云粒子和降水粒子形態
5.5 2010年4月21日系統發展后期單機探測
第6章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特征
6.1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的云宏微觀物理特性
6.1.1 2010年8月18日天氣過程分析
6.1.2 2011年5月8-10日天氣過程分析
6.1.3 結論
6.2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的雨滴譜特征
6.2.1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雨滴譜特征統計研究
6.2.2 太行山層狀云系降水空中、地面雨滴譜特征研究
第7章 層狀云降水系統微物理結構數值模擬與觀測資料的對比
7.1 模式的選取
7.1.1 WRF模式
7.1.2 MM5中尺度云參數化模式
7.1.3 一維層狀云模式
7.2 2009年5月1日張家口層狀云降水的模擬分析
7.2.1 天氣過程簡介
7.2.2 一維層狀云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7.2.3 WRF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7.3 2010年4月20日太行山層狀云降水的模擬分析
7.3.1 WRF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7.3.2 MM5中尺度云參數化模式模擬試驗設計
第8章 太行山區層狀云降水系統的結構、降水概念模型
8.1 天氣形勢和飛機探測情況
8.2 降水云系物理概念模型和降水機制分析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