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釵黛之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81752
- 條形碼:9787201181752 ; 978-7-201-18175-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釵黛之辨 本書特色
《釵黛之辨》是著名紅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曾揚華代表作。在《紅樓夢》研究上,對紅學大公案進行的辨析具有首創(chuàng)之功。 3. 《釵黛之辨》把“釵黛優(yōu)劣”辨析得更加系統化、細密化。雖重點在寫釵、黛二人,但卻涉及全書所有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充分而豐富,系統而深刻,其中不少評論與闡述足以矯正時論之弊。 4.《釵黛之辨》材料皆取自原著,考證縝密、分析精彩、說理透徹、新見迭出,為《紅樓夢》的閱讀與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5.幫助我們弄懂曹雪芹的種種特殊寫作筆法,進而觸類旁通地去解讀《紅樓夢》中的其他一些內容。 6. 既是《紅樓夢》入門及拓展讀物,又可作為研究參考。 7. 閱讀過程之暢快、過癮——眾多讀者表示一口氣、連夜讀完,讀至精彩處每每拍案叫絕! 這是近幾十年來甚至更長時間以來少有的一部系統的對紅學公案進行考評的紅學著作,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讀者對這一紅學公案的誤解或誤讀。它既可為古代小說研究者尤其紅學研究者的研究提供參考,又可作為初級讀者進入紅學領域的入門參考書。 ——中國礦業(yè)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中文系教授 高淮生 《釵黛之辨》足以代表曾揚華紅學批評之學術個性和特征,也是他對紅學批評史的突出貢獻。筆者贊同這樣的評價即“從未有人將此論題作一個全面系統的考察與分析。因之,曾揚華先生的《釵黛之辨》一書,有首倡之功。” ——中國礦業(yè)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中文系教授 高淮生
釵黛之辨 內容簡介
《紅樓夢》問世至今二百多年來,在眾口一詞給予了優(yōu)選的贊譽的同時,又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都存在著種種不同的意見和紛爭。而在這些紛紜眾說之中,對薛寶釵與林黛玉的爭論,不但從古至今從未停息過,而且甚至可以算是*為激烈的一種爭論。本書對這個紅學大公案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考察與辨析并試圖了結此案。同時為《紅樓夢》人物論的進一步拓展,樹立了又一種可取的典范,為《紅樓夢》的閱讀與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與考證。
上篇重點分析林黛玉與薛寶釵以及當下紅學研究派別 ;下篇筆觸延伸到其他人物,以及與主要人物的關系,如賈母,王夫人等,順手織就一幅五光十色的大觀園蕓蕓眾生圖,為讀者理解主要人物的活動乃至整部《紅樓夢》提供背景。
釵黛之辨 目錄
**章·釵、黛之爭的歷史
**章·釵、黛之爭的歷史 1
擁林派 3
擁薛派 7
“釵黛合一”論 10
第二章·林黛玉 15
第三章·薛寶釵 43
第四章·釵黛之比較 83
美麗神話與“和尚說的” 86
“金玉”與“木石” 90
俗美與仙姿 95
見人與見物 100
“冷香”與體香 104
共讀“西廂”與說“混賬話” 108
多情與無情 113
戀愛與謀婚 120
應景與巴結 125
紅麝串子與鹡鸰香串 130
冷漠與真情 134
銅臭與書香 138
譎詐與憨厚 144
結黨與獨善 150
釵、黛與湘云 158
襲人與晴雯 167
鶯兒與紫鵑 173
撲蝶與葬花 181
“上青云”與“飛到天盡頭” 187
“停機德”與“詠絮才” 194
第五章·象征藝術中的釵與黛 201
《紅樓夢》中的象征藝術 204
象征藝術中的釵與黛 213
第六章·再直觀些看作者的態(tài)度 241
家庭根底 243
**件事 245
**次亮相 249
居處安置 252
紅樓夢曲 258
先天之癥 261
愛情無價 265
第七章·撼山易,撼薛寶釵難 277
《紅樓夢》的特殊筆法使人們不易看清薛寶釵 279
對有些理論的誤解影響了人們認清薛寶釵 284
薛寶釵有深廣的社會現實基礎 290
新的觀察方法不能真正讀懂薛寶釵 294
下篇 **章·世人齊說賈母“舍黛取釵” 299
第二章·賈母與林黛玉 305
第三章·賈母與薛寶釵 319
第四章·賈母與史湘云 331
第五章·賈母與王夫人 343
第六章·王熙鳳該如何 363
第七章·擴展視野與破除障礙 375
第八章·“舍黛取釵”是后四十回的*大敗筆 387
結語 399
參考書目 402
釵黛之辨 節(jié)選
“金玉”與“木石” 由于在上一節(jié)所說到的原因,人們就很自然地會把賈寶玉與薛寶釵、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婚姻愛情關系概括(或簡稱)為“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這種稱呼*早是出現在第五回的《紅樓夢曲·終身誤》的開頭:“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它很快地、一致地為讀者和研究者所接受并應用。原因是這種概括與實際情況很貼切,因為賈寶玉有玉,而薛寶釵則有金(鎖);同樣,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絳珠仙草(木),而賈寶玉則為石頭幻化而來。
“金玉良姻”與“木石前盟”這兩個詞語的產生可以說是再自然不過了,它是顯得那樣的不經意卻又那么無可置疑地為大家所接受。然而這兩個似乎極為簡單的詞語,尤其是當它們并列而呈現出來的時候,卻又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特別在我們要將薛寶釵與林黛玉加以對比的時候,它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原因就在于“金玉”與“木石”就是一對內涵極其尖銳對立的詞語。
“金玉”的意思大家容易理解,它就是富有、高貴的意思。《紅樓夢》第五回里妙玉的判詞有“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也是這個意思。用這個詞語來標示薛寶釵與賈寶玉的婚姻關系,可謂十分貼切,因為兩人皆出身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有權有勢,炙手可熱;自然,兩家又都十分富有,一家是“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一 家是“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皆富可敵國。這樣的姻緣,不正是十足道地的金玉良緣嗎?
而木石呢?就得多做一點闡釋了。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里,“木石”常常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思想境界。這是什么樣的精神和境界呢?不妨先舉一些例子來看看。*早這個詞語的出現是在《孟子》: 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 這里雖還未表達出一種明確的思想含義,但作為圣人的舜,在深山里喜與木石居住在一起,也反映出一定的傾向性了。而以后的例子則不同,都表現了確切的思想內涵,但顯然它們皆源自《孟子》。
晉人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借隱士之口,不滿當時“上古質樸淳厚之道已廢,而末枝遺葉并興……”的狀態(tài),明確提出了 吾不忍見也,故去而處茲。人不可與為儔,不若與木石為鄰。 阮籍首先表示,在世風澆漓的俗世,沒有可以為伴的人,不若和木石相鄰還更好。阮籍的這種思想,可以說在后世的許多高潔自好的士人中產生了巨大的、長遠的影響,完全可以說,形成了一種精神共識。這在一些著名文人的詩文書畫中頗不少見。
唐代詩人、古文大家的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既有政治上被排斥的憤懣,又有新居地的人文環(huán)境不適應的煩惱,于是在《與蕭翰林俛書》中也提出: 用是更樂瘖默,思與木石為徒,不復致意。 他對世俗的一切似乎都厭棄了,只剩下木石可以相處了。
北宋的蘇軾,是一位詩文書畫皆精的大家,由于種種原因,他的畫多被焚毀,流傳到今天的只有彌足珍貴的一幅畫,恰恰這幅畫就名為《木石圖》。圖中畫了一塊大石,壓著一株干枯的彎樹,作怪奇狀。在石頭縫里和樹根旁邊分別長出了一些幼竹和嫩草。蘇軾的友人米芾在《畫史》中稱此畫發(fā)泄出蘇軾胸中的一股“盤郁”不平之氣。此畫據考乃蘇軾被貶官杭州時所作,雖然他自己沒有題字,但可想象與上述柳宗元的情狀是完全一致的。
與曹雪芹同時有一個著名的性靈派詩人袁枚,他是一個有名的風流才子,他有許多與世俗人迥異的思想言行,更是一個大力倡導木石精神的人。如: 心與木石交,家與老農居。(《秋夜雜詩》) 寧與木石居,不與俗子俱。(《偶然作》) 他為什么這樣喜愛木石而討厭“俗子”呢?不妨再讀一下《偶然作》的全詩: 開卷見古人,開門見今人。古人骨已朽,情性與我親。今人乃我類,嚼蠟聞語言。寧與木石居,不與俗子俱。欲見何代人,但翻何代書。 原來袁枚是愛古人而厭今人,但今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那些與他同類的今人,比如樸實的農民他還是喜歡的,所以愿意“家與老農居”。具體來說,他所厭的同類今人,就是官場的那些同僚,因為這是一個*為鄙俗又*卑污的世界,明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會理解他為什么會這么早就辭官歸隱了。
說到這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阮籍、柳宗元、蘇東坡等人。他們都是一些有憤世嫉俗思想性格的人,他們產生“木石”情結的內涵和原因都是相通的,也就因此,盡管這些人的世界觀、思想性格都是復雜的,但他們又都同時具有不同流俗,高超勁潔的可貴一面。為此,袁枚竟可在三十九歲時辭官而去,歸家而“寧與木石居,不與俗子俱”了。在當時來說,袁枚還不是絕無僅有的一個。他的好友,著名的“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也是在做了二十年官之后,因與上級不合掛冠而去。鄭板橋有兩幅著名的《竹石圖》并題詩,名稱略有小異,與“木石”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到前面來了。既然“金玉良姻”是代表一種*世俗的、充滿銅臭的封建統治階級間的姻緣,那么,“木石前盟”自然就意味著是一種代表了超世脫俗、高雅勁節(jié)者之間的愛情。這兩者是涇渭分明、天壤有別的。把他們同時對舉出來,其性質自然是對立的,而不是并肩的。而薛、林二人就分別是這對立雙方的主角,應該如何給她倆定位難道還不確定無疑么?
釵黛的對立在作品中可以從許多方面表現出來,而其中又有不少可以歸結到俗與脫俗的對立這一重要基點上來。當然,其具體內容又是豐富厚實,多彩多姿的。
釵黛之辨 作者簡介
曾揚華,江西泰和人,1935年出生, 1959年畢業(yè)于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出版《〈紅樓夢〉新探》《漫步大觀園》《〈紅樓夢〉引論》《釵黛之辨》《末世悲歌紅樓夢》等著作。與人合作有《〈紅樓夢〉校注》《〈西游記〉校注》及其他著作數種。曾任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現任《紅樓夢學刊》編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