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烽火坪石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6074683
- 條形碼:9787306074683 ; 978-7-306-0746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烽火坪石 本書特色
本書用非虛構敘述方式,聚焦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一批東莞籍教授在韶關坪石烽火歲月中的教學經歷,用獨特視角梳理和敘述他們的精神脈絡,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留存天地浩然之氣與文化命脈。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為躲避戰火,中山大學師生遷徙流離,經歷了艱難困苦的不平凡歲月。《烽火坪石》作為一部反映抗戰時期東莞籍知識分子“坪石先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長篇歷史散文著作,用歷史的觀感和人文的追敘,客觀還原了東莞獨特地緣背景下,東莞籍“坪石先生”與所有的中大教授一起,堅持學術、熱愛祖國、熱愛教育、熱愛人民的可歌可泣的歷史面貌和歷史事跡,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這批愛國者的書生氣質和精神文化追求。他們將人生際遇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保存學術實力、賡續文化命脈、培養急需人才、開拓民族空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奮斗,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抗戰必勝的堅強信念,是華南教育歷史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展現了中山大學百年名校的迷人風采和崇高風骨。
烽火坪石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期間(1940年10月到1945年1月),中山大學在廣東北部的坪石辦學,歷時4年多。在此烽火歲月中,中山大學出現了好幾位東莞籍的知名教授,本書就是這幾個東莞籍知名教授的傳記。本書用生動的筆墨,集中描繪了鄧植儀、鄭師許、何作霖、容肇祖、吳壯達、陳安仁等東莞籍“坪石先生”在國難當頭的烽火歲月是如何教書育人、胸懷祖國、辛勤耕耘、著書立說、賡續文明的。
烽火坪石 目錄
**章 中大,民族的脊梁
第二章 鄧屋,尋找精神的原鄉
第三章 坪石,烽火的記憶
第四章 被兌換的懷表
第五章 燃燒的火焰
第六章 溫順的傲骨
第七章 煙波深處
第八章 一個教授的戰爭與文化
參考文獻
后記
烽火坪石 節選
故鄉是生命的根脈,當我們走進橋頭、虎門、莞城、萬江那些臍帶似的巷道時,似乎隨處都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漫步莞邑大地,追尋精神的倫理,凝視靈魂的表情,傾聽心底的濤聲。作為探訪者,我們順著東江的流向,深入“莞籍坪石先生”的家鄉,去追懷先賢的來路。 為探尋真理的寶藏,沿著他們跌宕起伏的命運軌跡,重溫莞人的倔強與堅韌。那是一代風范長存的知識分子,他們博大的情懷和深沉的力量,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成為精神的源泉和時代的定海神針。 歷史是一幅壯觀的圖景,所有的亮點都會在深邃的時空中散發出耀目的強光,它以迅疾的速度,無聲地穿過歲月的縫隙,照亮無邊的曠野。蒼穹之下,可以清晰地回看那些硬朗的身影和矯健的步伐,他們是一群氣節高昂的東莞先賢。 歲月悠長,在寬廣的美學譜系里,有無數經典的畫面,給人持續的滋養。面對群體的雕像,我們會有內在的心靈呼應,能感知精神的重量。回溯那一代極具辨識度的知識分子,從每一個細部都能觸摸到金石的質感、骨頭的硬度,透過生命的光澤,看到一代人的高貴品格,從而體會到他們肩負的使命和責任。當國家和民族進入危亡之際,他們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更沒有逃避和袖手旁觀,而是積極投身文化興邦和學術救國的時代洪流。在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斗爭中,薪火相傳,英勇奮進,像夜空的星辰散發出璀璨的光芒,成為引領時代的先鋒和旗幟。 中國知識分子*難能可貴的品格莫過于骨氣和情懷,他們能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是中國知識分子崇尚的品格。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如果沒有先賢的精神作為指引,人生就像一條沒有航標的河流,失去前行的參照。只有將個人思考放置在具體的人生與時代大潮中,方可呈現整個群體的崇高風范,才能在歲月的阻隔中穿云破霧,再度相逢;才能深切地感知他們在抗戰烽火、續接文脈、遷徙奔波的艱難中孕育的民族豪氣。 我們從不同的細節中就可看出,老一輩學人經得起考驗和磨難,縱使身處逆境,愛國愛鄉之情依然矢志不移。他們堅韌執著,信念如山,無往不至。無論是戰火紛飛,還是地動山搖,始終堅守信念,躬耕教壇,為人師表。在人類的精神家園培植無數的新綠,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學術傳人。他們那種殉道者的氣質貫穿了生命的始終,這是一群夜行的提燈者,一群為理想獻身的學人。 為銘記歷史、面向未來,2020年5月,《東莞日報》策劃了一個反映本土人文歷史的重要選題。這個命名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的系列專題,以一種回眸歷史、鉤沉往事的視角,重溫艱苦卓絕的烽火歲月,呈現了光耀學界的鄧植儀、容肇祖、鄭師許、陳安仁、吳壯達、何作霖、鄧盛儀、袁鎮岳等一批“莞籍坪石先生”的學人風范。 “‘莞籍坪石先生”,這是一個特定的稱謂,也是一種深沉的追懷。當年他們為了保存我國的文化實力,培養急需人才,拓展救亡空間,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莞籍坪石先生”的英名,不僅留存在中山大學的百年校史上,而且閃耀在東莞文化先賢的坐標中,他們身上散發著一個群體的光亮。出生在特殊年代,成長在艱苦環境,他們的青少年階段正值風云激蕩的晚清:戊戌變法、庚子戰亂、廢除科舉、新政立憲…… 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代熱血青年屢屢產生復興民族的沖動,那是一個*能考驗意志的時期,一言一行都在檢驗品行與熱度。事實證明,中國知識分子具有追求真理的秉性,擁有強烈的愛國傳統和憂患意識,尤其在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這種意識特別強烈。 抗日戰爭爆發后,一大批知識分子不論年齡,不分區域,不問專業,他們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危難,義無反顧地投身全民族抵抗運動。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不再計較個人的學術生命、成果得失,一代學人在炮火硝煙中,與愛國師生一起向世人宣示了“誓死不當亡國奴”的信念和決心,以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曲時代壯歌。 時光荏苒,轉眼歲月向前推移了80多個春秋,但是那種民族的徹骨之痛并沒有消散,不管侵略者如何美化自己的罪行,公理與真相將永遠留存天地間。曾被侵略者踐踏的家園傷痕猶在,那些鐫刻在碑石上的印痕時刻提醒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為弘揚東莞先賢的愛國精神,銘記血與火的抗戰記憶,回望那段沉痛的歷史,我們從文獻的字里行間去重溫往昔,從綿密的細節中去感受前輩的生命激情。 生逢太平盛世的年輕一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無法理解亂世的凄慘。對于形如草芥的普通百姓來說,亂世就是生計的沉重,為一飯一粥發愁,為養兒育女一籌莫展,僅“衣食”二字就壓力如山。特別是亂世使社會秩序崩潰,安全感喪失,朝不保夕,隨時處于絕望境地,讓人無法心安,正如杜甫所言:亂世少恩惠。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留下了危機重重、悲壯四溢的歷史畫面。那段歲月寫滿了苦難與新生、抗爭與自·強,留下了一個古老民族的悲傷和屈辱。 在日本侵華期間,
烽火坪石 作者簡介
詹文格,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副高職稱。二級作家。曾在《青年文學》《北京文學》《天涯》《小說月報·原創版》《長城》《少年文藝》《美文》《散文選刊》《福建文學》《北方文學》《作品》《文學界》《創作與評論》《天津文學》《北京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150萬字。散文《溫軟的稻草》選入多省市高考模擬試卷及教輔資料,時評作品選入公務員面試和中小學教師招考試題。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