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包郵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作者:馬非白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06-01
開本: 32開 頁數: 272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中 圖 價:¥29.9(5.1折) 定價  ¥5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016398
  • 條形碼:9787509016398 ; 978-7-5090-163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本書特色

作者聚焦浙江玉環一個背山面海的小村莊——上礁門,展現村民們形形色色的生活軌跡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講述臺州民營經濟躍遷發展,描摹時代特色,記錄時代進程,體現四十多年改革過程中的歷史變遷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謳歌人性之美和時代之美。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內容簡介

村莊從四十多年前的貧困到今日的小康,從單一產業到工農漁等產業綜合發展,從發展過程中對工業產值的片面追求而忽視土地到現在力求各項產業均衡發展,重新重視土地的回歸……上礁門村的前世今生,何嘗不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鄉村發展、振興的一個縮影,何嘗不是不同時代在民間的鮮活書寫呢?而那些在改革大潮中沉浮搏殺,練出一身膽色和本領的人,是向濤而立的弄潮兒,是砥礪前行的開拓者,是銳取的奮斗者,也是時代精神的書寫者。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前言


歷,整個玉環都堪稱蠻荒之地,而上礁門,這個位于玉環海岸線上的邊角漁村,又簡直是天涯海角般的存在。

村子因海邊的沖擔嶼和小嶼門兩塊大礁石相對形成一道門的形狀而得“礁門村”之名。礁門村東起長大廠,西至現在漩門三期的沖擔嶼,村民們分散居住,來往很不方便。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村里要開展土地改革,每次送通知就要大半天時間,為了便于工作,經過村民代表同意,由原干江鄉人民政府批準,以現上礁門的毛竹園與下礁門的翁家里之間的中界線為界,將礁門大隊分為上礁門與下礁門兩個大隊,毛竹園及以上為上礁門大隊,翁家里及以下為下礁門大隊,在1992年撤鄉并鎮后將大隊改為村直至現在。但在我眼里,整個上礁門是由連著的三座山組成的,靠海的俗稱前山,中間的叫中山,也叫二隊、上廠,后面的就是長大廠,又叫后山、青龍崗頭。因為中山對面是干江村的煙墩崗,于是整個村子就像一個U字,后山就是U字底部,視線相對的就是海,沖擔嶼、小嶼門也盡在眼底。我家就在后山。整個村子幾乎都在山上,所以人們村子為礁門山頭。

礁門山頭原本是一片偏僻的無人居住的荒山。村里人的祖上大都是在元、明、清期間,為了躲避戰亂、災荒,從福建過來的(我家祖籍就是福建莆田)。那時村里人很少,整個礁門山頭不到四十人。后來不斷有人從溫嶺、臨海的一些地方遷入。人們隱蔽在山林里,依著山勢在茂密的樹林中間搭茅草屋。很多年后,當我出生的時候,我們的房子背靠著土坡,周圍是密密匝匝的樹枝——房子仍在樹木圍中,或者說所有的房子跟隨著樹木在這一片山林里扎根、生長,到后人就難以分辨到底是樹生在了房子的周圍,還是房子長在了樹叢中。

從我懂事起,我就一直覺得我的村莊是長在樹上的。當我從山腳往上走時,依稀看到的是屋頂浮在樹間,灰黑的瓦片似乎也蓋在樹頂上,而這一切都隨著人走動時目光的起伏而起伏。一陣風來,搖晃著樹,也搖晃著房子;雨絲飄過,滋養著樹木,也滋養著房屋。這時候已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了,離村莊建立(按村里老人的說法是“礁門開山”)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整個礁門村的人口不斷增加,到目前為止,光我們上礁門就已有1165人。所以,兩百多年前的先人們,在簡陋的茅草屋出,在繁茂的枝葉出,是不是就像猿人踩著樹干上上下下?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從山上搬到了山下,又如同猿人從樹上轉移到原。

山林里的日子雖然相對,但是賴以生存的只有幾塊狹小的山地和幾條破舊的小船,生計自然困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施了土地改革,村民們在干江塘分到了水田和耕地,其溫飽問題才基本得以解決。

原本的村莊,以村民的居住點分作九個自然村,分別是長大廠、上廠、陳家、郭家、蔣家、謝家、馮家、東向和毛竹園。“長大廠”是因以前這里有一間較長較大的茅們把茅草屋叫作茅草廠)而得名;“上廠”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在陳家的上方,而且村民又都居住在茅草廠,所以稱作上廠;“東向”是因它的地理位置朝東而得名;“毛竹園”是因為原先這里生長著大片的毛竹;而其他幾個自然村都是以居住于此的村民家族的姓氏命名。

村莊拆分后,上礁門村就將九個自然村劃分成七個生產小隊。其中長大廠為生產隊,上廠與陳家為第二生產隊,郭家為第三生產隊,蔣家為第四生產隊,謝家為第五生產隊,馮家為第六生產隊,東向和毛竹園為第七生產隊。1970年,為了便為管理、振興生產、提益,將原七個生產隊改分成十三個生產隊,也就是村子后來的十三個生產隊。

在生產隊的年代里,村里人迫切的任務就是活下去,水田和為數不多的耕地的產出遠遠不能滿足每家每戶迅速增長的吃飯嘴巴的需要,慶幸的是我們有海。在困難的幾年里,慷慨的大海給了村里人豐富的饋贈,村子里才沒有人餓死。一些溫嶺、臨海的人,尤其是女人逃到村里,就留了下來。我的前山外婆就是帶著女兒從溫嶺逃荒過來的,她在溫嶺還有男人和孩子,但是來了村里用自己換了口糧送回去后,就和女兒都留在村里再也沒有回去過。

不是不勤勞,但村體仍是貧窮的(那個時代出生的男人名字中許多都帶了“福”“富”“發”“財”,以此來表達村民對未來的企盼),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村子里都沒有通電。村里的企業是老詹和合財在1979年合辦的修船廠,但是沒有電,靠柴油機發電生產成本太高,又因沒有公路,運輸成本也很高,廠子一直是虧損的。外面的世界在翻天覆地地變化著,但是等那些變化越過大海、穿過盤繞的山路傳到村里人面前時,村里人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交通不便是當然的,生存艱難也就成了必然。一代代人或用穿著草鞋的腳跨越山林,或用小小的舢板沖向廣闊的大海,然后再鎩羽而歸。固守成規的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更多的村里人尤其是年輕人,是不甘的,他們期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某件大事,等待一個時機來沖破這一片海角的限制。

1979年,當春風吹拂大地的時候,村里人突然意識到日子還有另一種過法,于是村里的個工廠誕生了。那是很小的一個修船廠,用壯勞力扛動、安裝笨重的機器,用柴油機發電。這不是一的試驗,但是卻激發了村里人血液里一直潛伏的熱情。這是另一種冒險,但卻是一種不必擔心在里丟失生命的冒險。敢出海拿命搏一口飯的人,怕什么?這是另一波浪潮,卻是一波的、充滿機遇的大浪。祖輩在波濤中出沒的人,怎么會放過?

這一個開始,意味著東海已經漲潮,居住在海濱的人準備揚帆。

1992年撤鄉并鎮后,開始建造楚棧公路,路線正好經過村子(也就是現在的麥莎大道)。村里開始動員部分村行高山工程。批高山在三角塘建起了臨時住房,同時開始興建干江綜合貿易市場作為村集體經濟的來源,攤位、店面的租金從初的幾萬元到現在的幾百萬元。而真正打開村里人的視野,把他們名字中的“福”“富”“發”“財”變成現實的是那條一開始是黃泥路面的公路。

順著這條路,村里的年輕人跑出去,見識了世界的新奇和精彩,也愿意把這一份新奇、精彩帶。他們出去的時候,都是學徒、打工人一些的在楚門、坎門、清港,遠一點的到樂清、溫嶺、路橋,長一點的做個十年八年,短一些的做個三年五年,然后回家,借錢,一分利、兩分利,甚至三分利的高利貸也借,用來辦廠子。

1993年到1995年間,村里的小廠,更確切地說是家庭作坊,四處我家邊上的十幾戶人家就有一半在辦廠子。那些外出回來的年輕人,是老板也是技術指導,還是自己的工人。這個時期,正是國家快速發展的開始,似乎到處都需要東西,整個玉環的齒輪、閥門產業也開始發展。村里人辦的廠也是以齒輪廠和閥門廠居多。每一個人都是在用盡精力熬夜。把廠子辦在我家對面的中富,經常到三四點鐘,然后把編織袋一鋪,在鐵屑上睡一兩個鐘頭就起床,買點簡單的早餐,再干活。隔壁老謝家的兄弟,長年滿身油污地鉆在車間里,不到半夜十一二點不會出來。1992年,沙岙坑的碼頭上還有幾十個壯小伙拉著滑輪卸下笨重的機器,現在大卡車可以把各個廠子的設備直接運到廠子門口。

蔣家三兄弟和兩個連襟,一起辦了一個小齒輪廠,五個人一起起早摸黑地干,才幾年工夫就拆分了一次,產值翻倍,幾年后又拆分,拆分后的廠子產值繼續翻倍。

蝦米一樣的小廠子,在浪潮里翻滾,大浪淘沙后,熬不過去的,就歇了,熬下來的終于都成了像模像樣的企業。到今日,村里各類中小企業有十幾家,上規模的企業有兩家,2010年前后,村企業產值為7000多萬元,現在光振華齒輪一家產值就達上億元。

定居下來的村民也開始從事新的行業。“全村1165人,勞動力720人,從業人員630人”,有人捕魚、有人種地、有人開店,但是大部分人廠務工,光臺州南氏一家企業就有幾十個村民。

高山,讓整個村子在新的地方落腳、生根、生長、繁榮。繼1992年的批高山之后,1994年又有三分之二的村民移居到現麥莎大道兩旁,建立了上礁門新村小區。“2008年,在綜合貿易市場后面的二號小區得到了順利的落實,又解決了一批村民住房難的問題。2019年,三號小區啟動,同時建立了一幢二層的占地14方米的老年活動室,并且完成了公廁改造。”

我記得我們家是批高山,剛住到山下的時候,建的都是一層高的磚瓦房,從地基到房子建好,幾千塊錢就夠了,但除了地方不同,屋子的設施其實和山上并沒有多少區別。沒有抽水馬桶,每天要出去倒馬桶。在山上,可以自己家的茅坑,山下連茅坑也沒有,只有人家田頭挖的一些糞坑。倒多了,人家也不高興。刷馬桶都要到河邊去,也沒有像樣的埠頭,只有一些石塊胡亂堆著,勉強可以站人。第二年,村里建了綜合市場,也建了一個公廁,情況才稍微好些。可是倒馬桶的路卻長了不止一倍。情況到了第二批時就好多了,似乎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摸索,人們對房子的要求和建設都有了質的突破。他們在新村小區建的都是三四層高的聯排小樓,里面都配備了專門的衛生間。批和第二批的房子在一塊,從外觀上看就像兩個時代的建筑。

到2008年二號小區開建的時候,有一個詞就流行了起來:裝修。用什么樣的瓷磚、樓梯扶手、地板,墻面是粉白還是刷漆,或者貼墻紙,哪種抽水馬桶好看又省水,裝什么牌子的浴缸,用什么淋浴噴頭,用電熱水器還是太陽能熱水器……紅磚墻、水泥墻面的村民們仿佛覺醒了,紛紛開始努力裝扮自己的房子。

這個時候,另一個詞語也開始從人們嘴里冒出來:套房。在綜合市場邊上,村里建了人們原以為城里才會有的套房,一套一百方米,起價才幾萬元。立地房的人們好奇地去看,別說,買的人還是很多的,因為地基越來越難審批,也越來越貴,買套房似乎也很合算。2019年,后一批地基審批下來,一間房就要15萬元,且優先考慮村里當時還沒有房子的村民。但是這個價錢和十年前的比,尤其是和批時代的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別了。將和后一批房子一起建起的,還有新的村部。原來的村部就在綜合市場店面樓上,新的村部要建成一座五層高的大樓,底樓租給銀行,樓上村里的各類活動室一應俱全,房子還沒建好,好幾家銀行就已經來洽談租金了。

山下的新村在蓬勃發展,山上的一切在時間里荒蕪,但許多故事卻不曾被人們遺忘。

上礁門村曾經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地下活動基地之一。村子還曾是軍事基地和民兵基地。“在解放玉環期間,隔海的洋嶼島被國民黨殘余占領,為了解放洋嶼島,解放軍就在上礁門建立起軍事基地,把上礁門長大廠的娘娘廟作為庫使用,在廟后的山頂上修建了一條長達300米的戰壕”,直到現在,這些地方還保留著原貌。我們小時候去玩,還撿到過許多彈殼。

“解放初期,為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鄉里建立了民兵組織,因棧頭港一帶海域是邊防海岸線的要道,毛竹園崗頭正好與棧頭港遙遙相對,又是這要道的制高點,所以就將村民王守才家作為民兵房,關公廟作為民兵,毛竹園崗頭就是民兵站崗點。”

幾十年時間過去了,村里的許多老人把這些歷史口口相傳下來,記錄在村志上,張貼在村部的公告欄里,讓下一代閱讀、熟知、銘記。

2015年,村里將公廁翻新,樓下是公廁,樓上是老年活動中心,將邊上的公交車停車場改建成了村民活動廣場,還在路邊豎了一塊太湖石,上面寫著“上礁門”三個字,在靠河的一邊修建了大理石圍欄,種了綠植,設了公告欄。公告欄的這一邊建了一個小亭子,里面有石桌石凳。另一邊和亭子相對地建了一個現代化的戲臺,是在原來水泥戲臺的基礎上用鋼架擴建出來的,原來是一面白墻,現在裝上了LED顯示屏,并在墻面上作了簡單的修飾,用紅色楷體字寫著“文化禮堂”“精神家園”,兩邊是黑體的“務實守信”“崇孝向善”八個字。原本的戲臺是沒有頂的,遇到做社戲時,就用毛竹搭出架子,蒙上篷布,如果下雨,看戲的就要自備雨傘、雨衣,冒著雨觀看。現在戲臺的篷頂是可以伸縮的,不住了臺面,而且連看戲的地盤去,人們也不用擔心風吹雨淋了。原來唱戲的音響設備是需要戲班子自帶的,現在音響、投影等設備一應俱全。

新戲臺啟用后,我去看過一次。當時正演著散場《送鳳冠》(我們把正戲前唱的劇目片段叫作散場),天空飄著一絲小雨,人們擠在戲臺底下,相互招呼“往里擠擠”,說“這么多年次看戲落雨不用帶雨傘,和城里大劇院比也差不到哪里去”。

鄉下唱戲,來來回回似乎就是這些劇目,看了這么多年,人們也不曾厭棄。那晚,因為這能遮風擋雨的戲臺頂,耳熟能詳的唱詞也變得分外動人。

我想起小時候去看戲,看的都是廟戲。每到廟里神靈的壽日才請戲班子唱戲,戲臺也就設在廟里。村共三個廟,娘娘廟、關公廟、楊府廟。娘娘廟供的是天后娘娘,其實就是媽祖,村里討海捕魚的人多,自然覺得需要供奉;關公廟供的是關公,楊府廟供的是楊家將,都是村里人對保家衛國的英雄為直接簡單的敬意,也覺得他們定然能守護村子安。所以村里每年至少有三次廟戲。

請的戲班子以玉環的越劇團居多,如果溫嶺、黃巖的越劇團來,簡直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天看戲的人肯定要比往常的多。劇團的行頭都要靠船運到棧臺或者沙岙坑碼頭,哪個廟做戲,廟邊上的人就組織小伙子去抬戲箱,十幾箱的行頭,全靠人抬上來。然后還要組織搭戲臺,戲人(我們把唱戲的人稱作“戲人”)就在廟里的地上或者戲臺上鋪稻草,打地鋪睡覺。女戲人嬌貴一些,會被安排到邊上人家里去休息。

每一次廟戲都是村里的一件大事,人們老早就會通知四親六眷來家里做客。戲臺前擠滿了老少,小吃攤子見縫插針地擺到人群里,不落下一單生意。這個時候的大人大約都是心情愉快的,會時慷慨會小小地縱容一下孩子,買一些往常舍不得買的零嘴。

現在的戲臺前,小吃攤子也是擠擠挨挨地排著,攤子前的大人小孩也是擠擠挨挨的。其實這些就日常買的攤子,但是因為這氛圍,似乎東西也比往常好吃一點。

燈光亮起,后面的背景會根據劇情發展自動變換,以前是一塊塊大布,要換,就要合上幕布,再卷起舊的、露出新的。以前的人們看戲時經常可以看到熟人,現在的戲人都是外地的。人們選戲都是開著車子去嵊州、杭州實地看過演出了才確定的,來的戲人里說不定就有一個兩個的演員。父親是經常去選戲的,略微懂一些,說以前一夜戲合著就幾百一千元,現在一個好的戲人演一夜就要幾千元,一臺戲都要冒兩萬元。但是他又說貴也貴得值,現在什么都不一樣了,專業的就是好。

看戲,我是不大懂的,圖的只是一個熱鬧。這份熱鬧好像幾十年了都沒有變過,人們勞作之余,有這樣的一份熱鬧,自然是日子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變的只是展現熱鬧的各種硬件吧。

但是做廟戲的時間畢竟少,更多的時候,戲臺是空著的。在有些節假日,這里就會放電影,《戰狼》《紅海行動》什么的都放,但是看的人并不多,一般是老頭、老太太,還有一些孩子,來得多的是外地的務工人員。村里的小伙、姑娘們,早就舒舒服服地躺家里在電腦前看完了。我就想起小時候去看電影,也是件難得的盛事,村里人早早吃完晚飯,呼朋引伴地趕到村部。放映員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輪著過來的,有些年輕人等不到自己村子放,已經早些日子跑到別村看了,等輪到自己村子了,他們就再看一遍,邊看還邊跟旁人解說。放映員到下一個村子了,他們還會趕過去。電影有時就放一個晚上,有時會連著放三個晚上。夏天還好些,多被蚊蟲咬幾口,冬天真的是冷得眼淚鼻涕直流,但是人們也不愿離去,便往中間擠擠,似乎足夠的熱情能產生足夠的熱量抵御寒冷。冷熱之間,自是今時不同往日。

白天的廣歸還是清冷的,不是沒有人——依然有小攤和做買賣的人,清冷的是沒有電影放映,人們就三三兩兩地散在廣場的角角落落里。老頭們有的在亭子里下棋聊天,有的在活動中心搓麻將,更多的是一人一只智能手機,坐在椅子上看上的短,時髦一點的還打開了專門看越劇的APP,偶爾還相互交流。到了夜晚,廣場就火熱起來,成了廣場舞大天下,一群白天在家帶孫子孫女、在工廠上班甚至下地干活的老太太,在夜色的掩映下、在音樂的律動中,揮舞著手腳扭動了起來——這一點好像城鄉都一樣。

隨著新村的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都是歷歷在目的,別的不說,光看村子里380多戶人家,就有三四百部車子。路修了,車子有了,腳步就分外長了。以前人們都往外面跑,杭州、上海、北京,現在出國變得不稀奇了(村里好幾戶人家的孩子都是在國外讀書的,還有人專門去國外做代購),而現在人們竟然更愿意往山上跑了。似乎幾十年前向往的生活如今有了著落,反倒懷念起原先在山上的日子了。人們在炮臺旁修建棧道,將白馬岙金沙灘的廣告做得滿鎮都是,在棧臺修建了休閑娛樂設施,把老傲前村的果園做成了產業。鎮子提出建設濱海景觀帶,村里也要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把祖輩生活過的山林重新開發起來。

村里人對山林的記憶、農耕的基因仿佛再次被激活,老根在村了大片的山林種紅心柚,村里也決心建水果采摘園。

我去采訪村主任的時候,他拿出一沓航拍的村子照片,一張一張、一處一處、一點一點地指著上面的廢屋、山地、林子等,介紹說這里要修古商道,這里要修從炮臺到礁門的小火車軌道,這里是水果采摘園,這里的壕溝可以建教育基地,還要和其他村子聯合,共同搞旅游開發,村民投資入股,可以分紅……村子新一輪的發展指日可待。

我在這個村子里出生、成長,其間不斷離開又不斷回來,從對它的逃離、忽略到、深入,我無法走遍沿海的所有村落,但是我漸漸了解了這個村子的“前世今生”:幾百年前從無到有,從四十多年前的貧困到今日的小康,從農漁的單一產業到工農漁等產業綜合性發展,從發展過程中對工業產值的片面追求而忽視土地到現在力求各項產業均衡發展,并重新重視土地……上礁門村的前世今生,何嘗不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鄉村發展、振興的縮影,何嘗不是不同的時代在民間的鮮活書寫?而那些在改革大潮中沉浮搏殺,練出一身膽色和本領的人,是向濤而立的弄潮兒,是砥礪前行的開拓者,是銳取的奮斗者,是時代精神的書寫者。

而我能做的就是,他們,記錄他們,展現他們弄潮的風采。

注:根據個人要求,文中部分人使用了化名。

馬非白

2021年7月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目錄

輯 上山下海

山路十八彎 // 003

過海 // 013

臺風過境 // 022

每一個日節 // 028

滯留的養雞場 // 034

阿水的折騰 // 039

復興的沙灘 // 044

果樹的未來 // 050

第二輯 村

勞動的人 // 057

小村青年 // 063

老謝 // 075

一條好漢 // 087

樓上繡花的姑姑們 // 097

寡婦 // 108

離婚 // 115

芬芳姐 // 120

尤物 // 125

盛開的花朵 // 131

美的姑娘啊 // 134

命運 // 139

幸運 // 144

休老師 // 147

“笨”博士 // 157

隔壁小王 // 165

第三輯 大事小情

早的和后的房子 // 177

門前屋后 // 182

再也不見的學校 // 189

消失的人家 // 194

回到土地 // 204

堂叔的船 // 212

小工廠,大工廠 // 231

一個家族的三十年 // 247
展開全部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節選

山路十八彎

小時候,去外婆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早上四五點鐘,母親就起來燒飯蒸糕,準備路上吃。

記得四歲那年正月初四,父親母親要帶我們去拜歲(即拜年)。母親起得比往常更早,燒好飯,蒸好年糕,還做了麥糕,放到飯盒里,再用衣嚴實袋子。父親把一些細軟墊到簟籮里。我和妹妹在睡夢中被拉起、套上衣服、拽到桌子旁,又被胡亂塞了幾口飯,父親就說算了,等路上醒了再吃,就把我們兩個簟籮里,四周圍上一床被,再一人懷里揣一個飯盒。我的飯盒里應該是盛了米飯,裹了厚厚的布,熱氣仍隱隱地往外滲,香氣更是抑不住地透出來。

出門,天是一團灰糨糊,連個星子也沒有。坎上坎下的人家都還在夢中,父親挑著我們起身。母親單肩背了一裹,打著手電筒走在后面,妹妹似乎就沒有清醒過,從坐簟籮到出門都是歪著腦袋閉著眼的。母親又在籮沿蓋了一條枕巾,這樣妹妹就只露出了頭頂——仿佛她也是一個飯盒。

我想撐著到外婆家,但父親的扁擔一晃起來,簟籮跟著一上一下起伏,我們就成了父親割完稻子挑回家的谷子。長大廠嶺子都還沒走完,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我醒來,才發現擔子已經停下了,自己的簟籮邊沿也蒙了一條枕巾,只露出我仰著的臉。天陰沉沉的,四面的山也是陰沉的,樹木在陰沉的環境里變得陰森猙獰,風惻惻地呼嘯著,沒有人影,沒有鳥鳴,連野狗豺狼也不知躲在什么看不見的地方。只有一條像父親穿臟的解放鞋解下的鞋帶一樣狹窄的小道在望不到邊際的群山間蜿蜒盤繞。

妹妹已經醒了,在吃麥糕,母親說快點吃,慢了就冷了。我懷里的飯盒已經被拿走放在路邊的石頭上,空了。父親脫下了輕易不會脫的外套,露出了里面淺棕色的舊毛衣,領子那里被母親用卡其色的線補過時不喜歡的痕跡,現在是眼里的顏色,我一下子覺得有了一點的氣息。母親一邊抱我出來,一邊問父親幾點了,父親看了一下手表說快八點了。我問到哪里了,父親說快到靈山頭了。母親讓我走動幾步,抓緊時間拉尿,然后飛快地把我塞回簟籮里,又往我手里塞了麥糕,對父親說,還是走吧,否則趕不上午飯了。

父親把外套塞到我身后,挑起擔子繼續走。我覺得穿著粉紅色小碎花罩衫的自己像一片粉紅色的小花瓣一樣飄落在山道上,剛想給周遭的灰蒙蒙帶來一點顏色呢,一下子又被吹得無影無蹤了。

父親說八點半了。太陽還杳無蹤影,只留下一個灰蒙蒙的罩子,又冷又硬。簟籮像里的一只木盆在風浪里顛簸,我一只手扒著籮沿,一只手用力抓著籮繩,尼龍繩子上上下下地在手心滑動,繩上的毛刺磨得皮膚生疼。背后父親的腳步急促,呼吸粗重,我沒有回頭,只是想象他一只手搭著扁擔,一只手快速地前后擺動,帶動著兩只替前行。遠一些,是母親細碎密乎小跑的腳步,和她張著嘴大口吸氣呼氣的聲音,我突然想走在后面的母親也是害怕的吧,她也想早一點走出這一片陰冷的山影。

可是拐了一個又一個的彎,我們就像小小的波浪上起落沉浮,掙扎著似乎離了一點,又被一個更大的浪沖得更遠。走得越久,越覺得自己如螞蟻般微小,山群巨大無邊,任我們怎么努力行走,都走不出這一片灰冷和孤寂。

在簟籮里久了,身體的血液凝成一團,感到寒冷從看不見的幽暗之處涌到我坐著的簟籮里侵襲我,我心里充滿恐懼卻不敢出聲,只希望父親的腳步能邁得再大些、再快些。

許多年過去了,即使后來又走了許多次,也見過路上柴爿花的紅、桃花的粉、梨花的白,可是記憶卻定格在這一日的灰暗和陰冷,還有綿綿不絕的山彎。次聽到那首《山路十八彎》時,我都不相信世界上還有比從棧臺到楚門更彎曲的山路。幸而,父親的小簟籮像的小舟,我在搖晃中覺得,家里四個人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可抵御一切風險。

等我再次睜開眼時,母親說:“到外山頭了,下到塘廠,你們自己下來走走,讓阿爸歇一歇。”

終于看到人家了,母親裹放到簟籮里,牽著我和妹妹的手慢慢走。天雖然還像沒揭開蓋子似的,但路邊上人家的門開著。父親緩了口氣,跟在后面。從塘廠走到花巖浦才一里多路,但父親嫌慢了,又讓我和妹妹坐回簟籮,他挑著走。從馬頭山繞到莊頭,再到龍攻門,路并不陡峭,但從砂羅岙山頭上去就不好走了。到了山腳,我們又下來自己走。天空終于大方一回,放出了太陽,讓我們在再次兜轉的山路上感受到了一點暖意。

山頭的水井邊有女人在洗碗刷筷,看見父親母親就打招呼:“拜歲呢,午飯要趕不上了。”母親笑著說:“那就趕下午飯啊。”

到了這里,我們才呼了一口氣,父親由著我們跌跌撞撞、慢慢吞吞地走。但母親鼓勵我們:“外婆燒好午飯了,我們翻過砂羅岙山頭就是山后浦了,要加油啊。”陽光似乎就是為了這后的沖刺準備的,于是四個人都憋足了勁地走,走得大汗淋漓,走到山頂,山下外婆家的兩層小樓就在眼底了。下山的路頓時走得輕快無比。

這一路從長大廠嶺頭下來,走坦的桔場村、干江村,到鹽盤,再到老傲前,開始爬嶺到靈山頭、大岙里、密溪、外山,到山下的塘廠,過馬頭山、莊頭、龍攻門,爬砂羅岙下去,后才是山后浦。

晌午的陽光似乎驅散了原先的陰冷,可是那條在山間穿來繞去的路卻印在了腦海里。

回去時父親帶我們坐三卡(方言,小型機動車)到大壩再轉到塘廠,走路到梅岙,從梅岙回去沿路的人家多了一些。后來莊頭到龍攻門開了路,不用再繞馬頭山了,龍攻門又開了隧道,就不用翻越砂羅岙了,路程就慢慢縮短了。

小學三年級的五一假期,一天下午二三點鐘了,小姨說早一天送我們回家,騎著24英的飛鴿女士自行車,帶著表姐、我、妹妹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小姨先載表姐一段,把她放下,再騎回來載我們姐倆和表姐會合,再送表姐一段,再回來接我們去會合。在龍攻門到莊頭的斜坡上,小姨大膽地說要“三重車”,讓我們三個緊緊抱著坐在車后座。結果速度太快,坐后的表姐向后仰了一下,把坐中間的我一起帶翻在地,直接滾下坡了。幸虧是泥路,表姐的手臂蹭破了一點皮,我傷得厲害一些,腰背上蹭破了一大片,毛衣縫都裂開了,所幸只有一處巴掌大的地方有些血絲,并無大礙。小姨不敢再“三重車”了,還是按老辦法走,饒是這樣,我們也覺得似乎挺快的。

但是一開始爬山,天就暗了,路已經修寬了許多,小姨說能從楚門把拖拉機開到干江的,不識字都給發駕照,二舅的駕照就是這么來的。二舅說在山里轉來轉去,拐彎的時候常是半個輪子掛在山坎上,一不小心車子就會翻下山崖,但是路修了一兩年,似乎沒聽說過有車子翻下去,可見都是厲害的人。

小姨推車上坡,說到山路就騎。可是到了山里,陽光就被隔絕了,表姐說:“四點了,天開始暗了,我們要在天暗前走到。”我覺得表姐是在找借口壯膽了山,是山太高太深,把太陽擋在外頭了。

小姨也不提輪流接送著走了,大約也感到誰也不敢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只是推著車拼命快走。妹妹小一些,不時嚷著走不動,就讓她坐在車后座上,小姨推著,偶爾緩緩騎一下,速度快了,表姐和我都要叫,可能下意識都是害怕的。

一個村莊里的時代 作者簡介

馬非白,原名張文志,女,浙江臺州人,現供職于臺州市文聯《臺州文學》編輯部,浙江省作協會員,入選浙江省第三批“新荷計劃”人才庫。著有讀書隨筆集《美的相遇》,散文集《自己的遠方》《重構的村莊》。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激情亚洲天堂 | 激情啪啪网站 | 性xxxx老妇506070|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午夜小片 |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特级黄色 | 久久国产综合 | 成人影视免费观看 |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下载 | 男女www视频在线看网站 | 午夜影院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 | 欧美一级做a爰片免费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的天堂 | 国产午夜精品av一区二区 |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 | 爱爱视频天天看 | 午夜成年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欧美老妇人与禽交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自精品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片成人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 |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 7m福利视频 | 欧美成人区 |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