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282663
- 條形碼:9787547282663 ; 978-7-5472-8266-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 內容簡介
文學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產物,它既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部分,也與整個社會文明的其他部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中國古代文學有著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點,本書分別從十部行闡述,對中國古代文學概述;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社會文明的形成;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審美觀念;文學的本質和特性;文學的創作活動;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讀者心理;中國古代文學的當代性意義;新媒體時代下中國文學存在方式的轉型;新媒體時代的中國文學生產機制研究等內行了研究與論證,希望能夠對我國文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 前言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愈發的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滿足,而我國有著的歷史文化。因此,對古代文學的傳播與繼承的重視度逐漸提升。國人逐漸熱衷于國學的研究,文學界對此現象頗為重視,這無形中了我國群眾在文化積淀上的提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通過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而使國人更加推崇并喜愛歷史文化傳統,從而繼承發揚了古代文化。
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直觀地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生動地表述著中華民族的社會理想和人生態度,忠實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它就像中華大地上的九曲黃河和萬里長江,即使受到險灘礁石的攔截仍然一脈相承、奔流不息。所謂古代和現代,只是人們為了便于思考和論述而構想出來的概念代以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傳統在表面上出現了裂縫,然而它原是一只生生不息的鳳凰鳥,她必將經過涅槃而煥發出更為燦爛的新生命。事實上“抽刀斷水水更流”,中國古代文學藝術這條長河從未在所謂的“古代”和“現代”的交界處停下腳步,就像它曾經對古代中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一樣,它也必然會對現代中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我們在本書中想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結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發展過程并從中歸納出其基本特征和核心價值,從而揭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對現代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以一步發揚光大其影響的廣闊前景和學理根據。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 目錄
節 中國古代文學觀念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方法
第三節 古代文學研究的新方法
第二章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社會文明的形成
節 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特征、結構與精神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社會文明的構建
第三節 中國古代社會形態與文學藝術形態
第三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審美觀念
節 中國古代基本審美形態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標準
第三節 古代作家的審美創造與人文景觀
第四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形態發展
第五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價值
第六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特征
第四章 文學的本質和特性
節 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
第二節 藝術形象的特征和種類
第三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第五章 文學的創作活動
節 文學創作活動的過程
第二節 文學創作中的想象活動
第三節 文學創作中的意識性與無意識性
第六章 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節 文學作品的內容要素
第二節 文學作品的形式要素
第三節 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第七章 讀者心理
節 讀者的心理結構
第二節 作品的多種解釋
第三節 文學的意義
第八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當代性意義
節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范疇在當代的價值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與美學的當代價值
第三節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學生的教育價值
第四節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文學的價值
第五節 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與價值
第九章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文學存在方式的轉型
節 傳統媒體時代下的文學存在方式
第二節 新媒體時代下文學本質的消解
第三節 新娛樂時代下被讀者建構的文學
第四節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文學存在方式的轉型
第十章 新媒體時代的中國文學生產機制研究
節 文學生產機制及其研究簡述
第二節 新媒體改變了中國文學的生產方式
第三節 新媒體改變了文學創作觀念與形式
第四節 新媒體改變了文學傳播方式
第五節 新媒體使中生新的接受與批評方式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 節選
章中國古代文學概述
節中國古代文學觀念
一、“文學以文字為準”——中國古代的文學特征論
(一)中國古代“文學”概念的文化淵源
中國古代以“文學”為文字著作,以“文字”為“文”的特征。“文”,甲骨文、金文都寫作交錯的圖紋筆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文,錯畫也,象交文。解釋了“文”本身的構造特征。在后世高度抽象了“文”的寫法。八卦文字。《周易·系辭》說:八卦是圣人做出的,因而有“卦象”“卦畫”之稱。成熟的漢字分獨體字、合體字。獨體字“依類象形”。合體字是由獨體字復合而成。古代學者“才能勝衣,甫就小學”,章炳麟的文學觀念受到訓詁學對“文”的詮釋的影響。
文字著作可稱“文”。符合特征的現象有很多。天上的云彩是“天文”,地上的紋理是“地文”,人間的禮儀是“人文”,色彩的交織是“形文”,聲音的交錯是“聲文”,文字的參差組合也是“文章”。只有作為“文學”“文章”的“文”,才代表一種文學概念。
(二)中西“文學”概念異同之比較
西方的“文學”,拉丁文寫作Literature,原初含義來自“字母”,有“文獻資料”的內涵。這一點與中國古代頗為相似。從古希臘起,西方古典文學理論中出現了以“文學”為“藝術”的一種形態,又叫“詩”。“文學”被局限在藝術的、審美的文字著作范圍內。
“美”的特質是“情感性”,于是西方文論從“情感性”說明文學的特征。西方現代文論重視從“情感性”方面說明文學的特征乃至本質。R.W.赫伯恩認為,情感性質是藝術品本身“現象上的客觀性質”。西方現代文論的情感特質說,是對西現代表現主義文學作品的理論概括。
中國古代在宗法社會形成的“內重外輕”與“以心為貴”模式作用下,形成了“中國藝術精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充滿了關于文學的情感性的材料,什么“但見情性,不睹文字”,什么“議論須帶情韻以行”等等。這是否意味以“情感性”作為文學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呢?不。在以說理為主的奏、議、書、論中,恰恰是“理過其辭”的。另有些以寫物為全部使命,卻無法否認它是古人心目中的“文”。
“美”不僅在“形象”“情感”,而且存在于純形式中。20世紀上半葉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從純形式方面說明文學的“文學性”。語言具有“能指”“所指”兩個層面。日常語
言采取了表情達意的結構方式,而文學語言是為了給人以美感享受,不能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結構語序,這樣就形成了與日用語言在結構上的“差異”。形式一結構主義者的文學觀念與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一樣,是在語言學的影響下產生的,所用的方法相通,結果大相徑庭:形式一結構主義把語言的純形式美推向讀者,讀者以“只見形式、不見內容”的方式對它加以審美;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主張“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要求讀者“披文入情”,用現代語言來說——“但見所指,不見能指”。
中國古代的文學特征觀與西方是迥異的。有個共通點: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說明文學這門藝
術的審美特征,具有“增人感”的審美概念。中國古代文學特征觀所認可的“文”“文章”是以“文字”為特征的一切文字著作括西文所說的literature、essay、paper、dissertation、work等,但又不是其中某一個詞所能對譯。是否可以認為廣義的“文學”概念源于中國古代,狹義的“文學”概念來自西方的譯介?
二、“文,心學也”——中國古代的文學表現論
(一)“內重外輕”的“心教文化”
剖析表現主義文學觀念的文化成因和形成歷程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宗法”?迄今尚找不到一個滿意的解釋。“宗法”的語義究竟是什么,《辭海》沒有解釋。《古代漢語》對“宗法”的解釋:“宗法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統區分嫡庶親疏的等級制度。”有幾點令人不明:“宗法”是宗族關系還是家族關系?按“以家族為中心”的說法,知“宗法”是一關系;“宗法以家族為中心”,“家族”是父系家族還是母系家族?照一般的看法,“宗法”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因而“宗法”乃以父系家族為中心。不在“家族”之前加上定語,易引;“根據血統區分嫡庶親疏”,這“血統”是父系血統,還是母系血統?“宗法”表現為一種血緣等級,相應地外化成政治、經濟、軍事、祭祀,血緣等級與權力等級的結合?上述解釋易給人造成宗法僅僅是一種血緣尊卑等級制的誤解。
家族是由家庭構成的一步落實就是以家庭為本位。在這種“家文化”中,國家是家庭的放大,國君就是天下大的“家長”;社會倫理關系的本質是家庭倫理關系。所謂“尊卑莫大于父子,故君臣象茲以成器”。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研究 作者簡介
李蕾,女,,1986年12月生,2010年8入伊犁職業技術學院工作。職務為文化教育學院院長,講師。2017年主持申報學前教育專業(獲批),2018年主持編寫《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身兼行政工作的同時,還擔任一線教學工作五年主要講授《大學語文》《前教育簡史》《文學》等課程,結合實際教學和科研情況,積極撰寫論文、申報學院及自治區級教學科研項目。共撰寫省部級以上論文5篇,參與院級課題2項,自治區級課題4項目,重量課題1項,2019參加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語文》編寫工作。獲得相關榮譽,2014-2016年連續三年被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工委、教育廳思政工作處評為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優選工作者,獲得很好成果獎3項。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