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費孝通經典作品:鄉土重建(費孝通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129065
- 條形碼:9787556129065 ; 978-7-5561-290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費孝通經典作品:鄉土重建(費孝通著) 本書特色
1.榮譽授權: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重要奠基人費孝通先生代表作,家人張榮華先生親自授權出版。
2.名師解讀:著名社會學家、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費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趙旭東親著一萬余字導讀推薦,直觀概括費孝通觀點,輔助讀者更深刻的思考、理解。
3.公認經典:通俗與專業兼備。內文視角開闊,在嚴密的邏輯下,更蘊含了費老深切的人文情懷、家國大愛。暢銷七十余年,在是諸多學者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代表作。
4.聯動閱讀:《鄉土重建》剖析了農村與城鎮向都市發展的變遷,致力于探索鄉土社會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其實現的具體途徑。是在當時對于社會發展的一種展望與設想。*為《鄉土中國》姊妹篇,本書在另一個向度對其進行補充說明。兩本書,一正一反,恰成一體。
5.精致裝幀:雙封設計,意境留白,簡潔淡雅間盡顯學術經典風貌。80克本白膠版紙印刷,質感更佳,提升閱讀體驗感。
費孝通經典作品:鄉土重建(費孝通著) 內容簡介
《鄉土重建》是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的杰作,闡述了農村、城鎮與都市的關系,討論了土地問題、農村人口問題和鄉村工業的發展問題。指出“差序格局”和“皇權與紳權”的關系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現實中國基層社會的問題與困境,探尋鄉土工業的新形式和以鄉土重建進行現代社會轉型的可能。雖然本書的寫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會格局大變,但依然有被當下的我們再次深入閱讀的價值。
費孝通經典作品:鄉土重建(費孝通著) 目錄
總序 一個重讀費孝通時代的開啟
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癥
鄉村 市鎮 都會
論城 市 鎮
不是崩潰而是癱瘓
基層行政的僵化
再論雙軌政治
損蝕沖洗下的鄉土
黎民不饑不寒的小康水準
地主階層面臨考驗
現代工業技術的下鄉
分散在鄉村里的小型工廠
鄉土工業的新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資本
節約儲蓄的保證
對于各家批評的總答復(后記)
出版后記
費孝通經典作品:鄉土重建(費孝通著) 節選
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癥 任何對于中國問題的討論總難免流于空泛和偏執。空泛,因為中國具有這樣長的歷史和這樣廣的幅員,一切歸納出來的結論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 ;偏執,因為當前的中國正在變遷的中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觀察都不易得到應有的分寸。因之,我在開講之始愿意很明白地交代清楚,我并不想討論本題所包括的全部,我只想貢獻一種見解,希望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方向。我在這次演講中,并不能把社會各方面,好像經濟、政治、宗教、教育等等的變遷情形一一枚舉,只愿分析在這些方面所共具的基本問題,也可說是文化的問題。所謂文化,我是指一個團體為了位育處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我說一“套”,因為文化只指一個團體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當一致性的個人行為。這是成“套”的。成套的原因是在 :團體中個人行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們接受相同的價值觀念。人類行為是被所接受的價值觀念所推動的。在任何處境中,個人可能采取的行為很多,但是他所屬的團體卻準備下一套是非的標準,價值的觀念,限制了個人行為上的選擇。大體上說,人類行為是被團體文化所決定的。在同一文化中育成的個人,在行為上有著一致性。
講到這里,我應該特別提出位育這個詞。一個團體的生活方式是這團體對它處境的位育(在孔廟的大成殿前有一個匾寫著“中和位育”。潘光旦先生就用這儒家的中心思想的“位育”兩字翻譯英文的 adaptation,普通也翻作“適應”。意思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遷就以達到生活的目的)。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文化是位育的設備和工具。文化中的價值體系也應當作這樣看法。當然在任何文化中有些價值觀念是出于人類集體生活的基礎上,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日,這些價值觀念的效用也存在一日。但是在任何文化中也必然有一些價值觀念是用來位育暫時性的處境的。處境有變,這些價值也會失其效用。我們若要了解一個在變遷中的社會,對于第二類的價值觀念必然更有興趣。因之,我在這次演講中將要偏重于這方面,去分析那些失“時宜”的傳統觀念。
我這里所說的“處境”其實可以代以常用的“環境”一詞。但是我嫌環境一詞太偏重地理性的人生舞臺,地理的變動固然常常引起新的位育方式,新的文化 ;但是在中國近百年來,地理變動的要素并不重要。中國現代的社會變遷,重要的還是被社會的和技術的要素所引起的。社會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關系,技術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關系中人的一方面。處境一詞似乎可以包括這意思。
對于變遷的概念,我也想作一注腳。變遷是一個替易或發展的過程,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若要描寫這過程,*方便的是比較這兩種狀態的差別。但這是須在后起的局面多少已成形的時候才能有此方便。中國社會變成什么樣子,現在還沒有人敢說。所以我只能先說明傳統的方式。傳統的方式不但有記載可按,而且有現實的生活可查 ;關于新興的方式則除了可以觀察者外,只能參考所采取新的要素在其他社會里所引起的變遷了。我并不愿承認中國從西洋傳入了新工具必然會變成和西洋社會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不過是借鏡西洋指出這可能的趨向。
中國社會變遷的過程*簡單的說法是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的替易。這個說法固然需要更精細的解釋,不能單從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大體上指出了中國是在逐漸脫離原有位育于農業處境的生活方式,進入自從工業革命之后在西洋所發生的那一種方式。讓我從這一句籠統的說法作出發點,進而說明農業處境的特性和在這處境里所發生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結構。中 國 傳 統 處 境 的 特 性 之 一 是“ 匱 乏 經 濟 ”(economy of scarcity), 正 和 工 業 處 境 的“ 豐 裕 經 濟 ”(economy of abundance)相對照。我所說的匱乏和豐裕,并不單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經濟結構的本質。匱乏經濟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沒有發展的機會,物質基礎被限制了 ;豐裕是指不斷地累積和擴展,機會多,事業眾(我在《初訪美國》中有較長的說明)。在這兩種經濟中所養成的基本態度是不同的,價值體系是不同的。在匱乏經濟中主要的態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在豐裕經濟中所維持的精神是“無饜求得”。關于西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饜求得”精神的關系,已經由今天的主席 Tawney 教授分析過,我不必在這里詳述。我在這里想用同樣方法來分析的是匱乏經濟和知足觀念的關系。
傳統匱乏經濟的形成有著許多條件。首先,中國是個農業國家。中國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給于土地的。土地經濟中的報酬遞減原則限制了中國資源的供給。其次,我們可耕地的面積受著地理的限制。北方有著戈壁的沙漠,而且日漸南移,黃沙覆蓋了農業發祥地的黃河平原。西方有著高山。東方和南方是海洋,農夫們缺乏航海的冒險性。中華腹地,年復一年地滋長著人口,可耕的可說都耕了。悠久的歷史固然是我們的驕傲,但這驕傲并不該迷眩了我們為此所擔負的代價。這個舊世界是一個匱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資源。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似乎*適合于中國的情勢了。但是我卻常覺得并不夠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口會這樣多,使他們生活程度不能不降得這樣低。人究竟不是普通的動物,依著生物原性去增加他們后裔的。中國人口的龐大實在是農業經濟所造成的,在利用人力和簡單的工具去經營農業的時代,這也許是不能避免的現象。農作活動是富于季候性的。在農忙時節,很短的時間中,必須做完某項工作,不能提早,也不能延遲。若是要保證在農忙時節不缺乏勞力,在每一個區域之內,必須儲備著大量人口。農忙一過,農田上用不著這些勞力了,但是這批人口還得養著。生產是季候性的,消費卻是終年的事。農田不但得報酬所費的勞力本身,而且還要擔負培養和儲備這些勞力的費用。農業和工業性質的不同也分出了擔負的輕重。表現出來的是人多資源少的現象。
費孝通經典作品:鄉土重建(費孝通著) 作者簡介
費孝通 1910-2005
江蘇吳江人。20世紀中國卓越的學者與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0年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學士學位。1933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獲碩士學位。1936年秋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社會人類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秋回國。曾先后在云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一生以書生自任,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等。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