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蘭臺遺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7834
- 條形碼:9787521217834 ; 978-7-5212-178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蘭臺遺卷 本書特色
【名家推薦】 一位偉人說過:“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 在豐富而復雜的歷史沉淀中,積存著許多有待深入探尋的“秘密”。《蘭臺遺卷》是李彥教授呈現給世人的歷史“探秘”。與歷史對話、與檔案對接、與親歷者對應,記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白求恩等,卻淘出了許多你不知道的趣事、不了解的細節,從而印證了我們都熟悉的大事。想了解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向何處去?這本書從一個角度揭示了一些鮮活的事實,展示了一些獨特的答案。 楊明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 這不是一本虛構的文學著作,作者的筆墨卻呈現給讀者一個現實中難以遇到和想象的人間故事,勝似虛構;這不是一本偵探小說,但隨著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地展開,作者如同現代福爾摩斯,抽絲剝繭,牽著讀者的心弦,大氣不敢出,眼睛不敢眨,穿梭在破案的過程中;這不是一本描繪戰爭與革命的史錄,作者卻帶領讀者見證了在中國、加拿大曾經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揭示了一段波瀾壯闊、驚天動地又不為人知的歷史,發現了一段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國際運動。 黃友義(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 【編輯推薦】 一封神秘的匿名信,串聯眾多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 一樁盤根錯節的舊事件,引發今昔中外無盡的追索。 戰爭、病毒、流言、信仰、車禍謀殺、警方秘檔…… “朱碧麗”的涵義、萬物有靈的真諦、命運多舛的印第安土著民…… 在碎片化的史料和繁復的人性面前,我們該作何思考與選擇? 打開書,從那封漂洋過海的匿名信開始,閱讀便成了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事情。地鐵里、馬桶上、書桌旁、枕頭邊……只想吃喝讓路,休眠靠邊,快快解開那一連串的疑竇與謎團。 走進《蘭臺遺卷》,當一回“福爾摩斯”,跟著書中的文字,在支離破碎的殘片里修補、拼接、勾連……閱一個個曾經鮮活卻陌生的生命,讀一段段被遮蔽或裁切的歷史,照一面鏡子。 歷史的“海灘”潮漲潮落,曾經的人與事,或被留存,或被掩埋,或已徹底消弭。他們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所經歷的究竟應是怎樣的歷史?隨著《蘭臺遺卷》的文字,一步步地閱讀,一程程地思考、分析,你會有很多意外又驚詫的發現和收獲。 了解歷史,需要“讀”,也需要“辨”和“思”。
蘭臺遺卷 內容簡介
一切都從文笛校長交由作者翻譯的那封匿名揭發信開始。這封信針對被該校尊為楷模的目前首位受封的圣公會女牧師李添嬡,由她牽扯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華,而圍繞這位主教的則是抗戰前后一眾活躍于中國乃至靠前舞臺上的風云人物和一系列撲朔迷離、險象環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作者被這封匿名信牽引著,像一位敏感機警的偵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瑣碎資料,遍訪國內外相關人士,開啟了一場長達六七年的探秘與寫作之旅,*終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風、驚天動地卻又不為人知的歷史,發現了一場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的靠前運動。作品將目光投向神秘歷史的同時也聚焦繁雜的當下,不乏對人性、理想與信仰的審視,對中西方文化意識差異、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等現象與問題的思考,讓人掩卷不勝唏噓,又遐想無限。
蘭臺遺卷 目錄
目 錄
001/代序??了解歷史,認識英雄/黃友義
001/**章??匿名信風波
028/第二章??女牧師傳奇
053/第三章??白求恩秘檔
066/第四章??粉紅色主教
082/第五章??同一片藍天
093/第六章??毛澤東致函
107/第七章??天使的翅膀
129/第八章??高尚的友情
142/第九章??“宿命論”疑團
159/第十章??沉重的選擇
175/第十一章??共融與掠奪
184/第十二章??上帝的繩索
202/第十三章??西花廳之夜
213/第十四章??文化盜用獎
225/第十五章??藍莓城留痕
235/第十六章??重啟舊檔案
266/第十七章??順潮流而生
278/第十八章??壁畫的下落
293/第十九章??揭開的謎底
310/尾聲
312/后記
315/參考資料
蘭臺遺卷 節選
**章??匿名信風波 1 那是一個初秋的傍晚,蘭草凋零,楓葉泛黃。一封匿名信,從天而降。 晚餐后,洗凈鍋碗,泡壺綠茶,端入臥室,我開啟了電腦。郵箱里蹦出來的,是校長文笛的信。 “晚上好,彥!緊急求援。今收悉多倫多紅衣主教轉來的一封密函。此事關乎李添嬡牧師的聲譽,異常棘手,甚至可能導致學校陷于尷尬困境!請閱讀一下附件中的英文信并盡快將那份中文資料翻譯成英文。知你本已超負荷工作,為此我深感不安。謹表謝忱。” 文笛校長是位白人女性,履任僅短短數月,我甚少與之交談。見她雖寥寥數語,口氣卻異常緊迫,我便匆匆打開了附件。 躍入眼簾的,竟是一封用英文撰寫的匿名舉報信。長長的大標題,頗為駭人: 李添嬡的真實面目是什么——圣徒還是撒旦?抑或猶大轉世?此女實乃披著羊皮的惡魔,公眾卻受其蒙騙,將她奉為圣徒,頂禮膜拜! 李添嬡?我腦中浮現出一幅油畫肖像來。 學校圖書館的大廳寬敞明亮。在東北角那扇直通天花板的落地窗下,專門辟出了小小一隅,命名為“李添嬡牧師閱讀角”。豆綠色的細碎格子布面沙發,配上淡黃的實木茶幾,清清爽爽,賞心悅目,實乃靜坐讀書的好地方。 兩面墻壁上,高高低低地懸掛了十多幅國畫,山水花鳥,風采各異,中華格調濃郁。唯有一幅油畫,卻是人物肖像,一位已到暮年的華裔女性。她雙頰的肌肉略顯松弛,唇角含了一絲淺笑,近視鏡片后的目光沉靜安詳,凝視著沐浴在陽光下的閱讀角。 盯著熒光屏上那唬人的標題,我的思緒回溯到了多年前。 那時,學校突然間收到了一批畫作,說是多倫多某位老華僑捐贈的。誰呢?直到那年秋天的校慶日,我才有幸一睹捐贈者的廬山真容。 一輛轎車停到教學樓的門口,眾人攙扶著一位身量瘦小、著黑色衣褲的老太太下了車。只見迎接的人都畢恭畢敬,親切地喚她為“季瓊夫人”。 老太太拄一柄手杖,嘀嘀嘀敲著地面,步入了大廳,在眾人簇擁下,她笑容滿面,一一回應。我站在走廊里,也與她握了手。見我是華裔,她立即改用廣東話和普通話,輪番寒暄。那種與其外表不相吻合的敏捷,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了感謝季瓊夫人的慷慨饋贈,校領導宣布,將為其過世的亡姊創建一個“李添嬡牧師閱讀角”,以紀念這位全世界**個被任命為英國國教圣公會女牧師的老人。 掌聲中,在前排就座的季瓊夫人伸出干枯的手掌,顫抖著,從懷中掏出一方素白綢絹,摘下眼鏡,輕輕擦拭著布滿皺紋的眼角。 季瓊夫人離去后,學校公關處求我幫忙,把她所捐贈的這批國畫上的中文全部翻譯成英文,以備存檔。 那時,我雖然講授中國文化課已十多年了,卻堪稱畫盲,僅僅耳聞過齊白石、徐悲鴻等幾個丹青大師的名字而已。不消說,當我的目光掃過那一幅幅鏡框,看到阮性山的干枝蠟梅、汪亞塵的彩墨池魚、葉醉白的駿馬奔騰、高逸鴻的雄雞歡唱、屠古虹的巫山云雨時,便只是覺得賞心悅目罷了,卻不懂妙在哪里,更不知畫家們為何方神圣。 看著看著,眼前卻豁然一亮。手下閃出來一幅畫,上面的落款是“張大千”。這個名字,可算是耳熟能詳了。 定睛細瞧,畫面上倒沒有據說是價值連城的墨荷,僅有一位孤零零的老者,鶴發童顏,皂靴僧袍,佇立山巔。心下便琢磨,這是原作真跡,還是復制品呢?若是真跡,季瓊夫人是何身份背景?怎舍得把如此名貴的藏品捐獻出來呢? 接著翻看,竟然還有一幅,也是標著“張大千”,且都題了款,落了章。 暫且不論真偽,我將疑問列入備注,向公關處匯報之后,這兩幅二尺大小、色彩黯淡、毫不起眼的“張大千”便被挑揀出來,鄭重其事地懸掛在校長會議室里了。 接下來的歲月里,人事變更頻繁,校長們已經走馬燈似的換過四茬了,可我發現,每當同事們聚在校長會議室里開會時,除了自己之外,竟再無其他人朝墻上那兩幅畫多瞥上一眼。 不由得就想,簡單地歸結為“對牛彈琴”“有眼不識泰山”,似乎有欠公允。一旦失去了吹喇叭抬轎子、哄抬炒作的商業環境,那么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品,便只能返璞歸真,依賴人們對“美”的真實感受了。無人稀罕,也不奇怪。 一晃,八年光陰便流逝了。 在看到這封標題聳人聽聞的匿名信之前,我在圖書館內查找資料時,曾多次從那幅油畫肖像前走過,卻甚少駐足,仔細端詳一下這位華裔女性。并非她衰老的容顏不再吸引目光,只因我是個大陸來的新移民,對英國的國教“圣公會”知之甚少,更是從未聽說過“李添嬡”的大名。 她究竟做了什么,竟被人描繪成“披著羊皮的惡魔”?我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匆匆閱讀了這封英文匿名信。
蘭臺遺卷 作者簡介
李彥,北京人。1987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系,同年赴加拿大留學。1997年起在滑鐵盧大學執教,現任文化及語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7年起兼任滑鐵盧孔子學院院長,長期致力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F為北京市僑聯海外委員。 1985年起從事中英文雙語創作、翻譯。曾獲中外多個文學獎項,主要作品包括英文長篇小說《紅浮萍》《雪百合》;中文長篇小說《海底》《嫁得西風》;自譯中文小說《紅浮萍》;紀實文學《蘭臺遺卷》《不遠萬里》;作品集《尺素天涯》《呂梁簫聲》《羊群》;譯作《1937,延安對話》《白宮生活》;合著中英文雙語對照《中國文學選讀》、英語文集《沿著絲綢之路》《重讀白求恩》等。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