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 劍橋兒童文學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870121
- 條形碼:9787514870121 ; 978-7-5148-7012-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 劍橋兒童文學對話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8歲以上1、對談覆蓋的學術話題廣泛。相關討論涉及當代中西兒童文學的發展現狀,國內外兒童文學的研究前沿、中國兒童文學的對外翻譯與傳播、非虛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批評、圖畫書的創作與藝術等,其中既有文學現象、現實等的綜合考察與討論,也有針對特定文體、問題等的專門探討,總體上論及了當前中西兒童文學批評的各個重要話題。例如,與凱倫?科茨的對談,涉及兒童文學創作如何面向、處理兒童生活的現實、西方兒童文學文化研究的得失等中西兒童文學領域的重大藝術與理論問題。與汪海嵐、蔚芳淑的對談,主要圍繞中國兒童文學的對外翻譯與傳播展開。與郁蓉、李見茵的對談,尤其聚焦近年蓬勃興起并迅速發展的原創圖畫書藝術。綜合地看,本書收錄的對談文章,提供了關于當前兒童文學若干重要的藝術與理論問題的概括與思考。 2、對談話題與內容切近當下兒童文學的發展現實,理論探討與思考前沿、深入,富于問題意識。例如,與凱倫?科茨的對談,深入討論了當下中西兒童文學創作的藝術趨向;與喬?薩特里夫?桑德斯的對談,聚焦近年來得到新的關注與發展的非虛構兒童文學,談論其創作與閱讀中的批判觀念;與汪海嵐、蔚芳淑的對談,一方面回應了近年引起熱議的中國兒童文學如何走出去的命題思考,另一方面更為全面、深入地討論了中國兒童文學對外翻譯與傳播的現實狀況、困境及未來的方向。關于原創圖畫書的對談部分,同樣體現了從世界圖畫書藝術視角出發的前沿觀察與思考。 3、對談學者和專業人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談的參與者中,既有代表性的西方學者,也有華裔作家及中國媒體人。凱倫?科茨與喬?薩特里夫?桑德斯均為當下西方兒童文學領域的前沿學者。汪海嵐系曹文軒《青銅葵花》英譯本的譯者,也是目前華語兒童文學英譯領域知名的翻譯家。蔚芳淑是英語世界致力于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近年來致力于推動華語兒童文學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播。郁蓉是近年華語圖畫書插畫家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以創造性地將中國風格與世界藝術相糅合見長。李見茵是央視紀錄片《中國原創童書》的編導,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當下狀況有獨到的觀察與見解。與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研究者、作家、翻譯家與媒體人的對談,為當下兒童文學創作、翻譯與批評的思考與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探討與指引。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 劍橋兒童文學對話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青年學者趙霞赴劍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訪學期間與英國兒童文學學者、作家、翻譯家等的學術對談(另有央視編導一位)。對談話題論及當代中西兒童文學的發展現狀、國內外兒童文學的研究前沿、中國兒童文學的對外翻譯與傳播、非虛構兒童文學的創作與批評、圖畫書的創作與藝術等當前兒童文學批評的重要話題,其中既有文學現象、現實等的綜合考察與討論,也有針對特定文體、問題等的專門探討。這些話題切近當下兒童文學的發展現實、理論探討與思考前沿,富于問題意識,為當下兒童文學創作、翻譯與批評的思考與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探討與指引。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 劍橋兒童文學對話 目錄
Part 1
002 對話喬?薩特里夫?桑德斯
004 知識、誠實與文學性——關于非虛構兒童文學的對話
028 對話凱倫?科茨
030 “不同尋常”的意義——關于西方兒童文學創作與批評新趨向的對話
048 文化研究的反思與審美批評的再探索——關于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研究現狀與趨向的對話
062 對話郁蓉
064 從作家、畫家到圖畫書創作者——關于圖畫書藝術與創作的對話
078 傳統文化元素應該更好地與圖畫書藝術相融合——關于當代圖畫書創作的對話
090 對話蔚芳淑
092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關于兒童文學翻譯、批評與閱讀的對話
120 對話李見茵
122 “我相信兒童文學有一種不可替代的人文洞察力和審美力量”——關于兒童文學創作及其價值的對話
142 對話喬?薩特里夫?桑德斯
144 兒童視角、權力差異與性別角色的反思——關于中國原創圖畫書《團圓》的對話
164 對話汪海嵐
166 文學翻譯的困難與挑戰——關于中國兒童文學翻譯、創作與接受的對話
198 “我想問問你的人生故事”——關于中西兒童文學及其批評交流的對話
Part 2
212 西方兒童文學理論與批評:一種觀念視角的意義——在劍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的報告
234 關于中國兒童文學與漢語教學——在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院孔子學院第十七屆全英漢語教學年會上的開幕演講
254 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幾個寫作趨向與藝術問題——在利茲大學當代華語文學研究中心的演講與交流
跋
275 回憶與留念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 劍橋兒童文學對話 節選
“不同尋常”的意義——關于西方兒童文學創作與批評新趨向的對話 2020年4月17日上午,趙霞與劍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凱倫?科茨就兒童文學的相關話題展開了一場對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本約定的面談改為線上視頻進行。預定一個小時的對談,持續了近兩個小時。這里發表的是關于當代西方兒童文學創作中新的審美趨向及其批評意義的部分。 兒童文學創作的一種新趨向 趙霞: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時間,面對不同尋常的病毒,就讓我們從一組“不同尋常”的作品開始對談吧。在我看來,《丑魚》(Ugly Fish)、《蝌蚪的諾言》(Tadpole's Promise)、《這不是我的帽子》(This is Not My Hat)、《大丑怪和小石兔》(The Big Ugly Monster and the Little Stone Rabbit)這些作品代表了當代兒童文學美學的一種“不同尋常”的新趨勢。 這種“不同尋常”使它們越出了人們對兒童文學的一般理解。《丑魚》中的霸凌者丑魚,它的結局是被另一條更大的魚吃掉。《蝌蚪的諾言》,原是蝌蚪與毛毛蟲之間愛的承諾,看看它是怎么結束的:蝌蚪變的青蛙吃掉了毛毛蟲變的蝴蝶! 《這不是我的帽子》,大魚可能欺凌或吃掉了小魚,里面似乎隱含著某種叢林法則—當然,那只是表象,我不認為真是這樣。還有《大丑怪和小石兔》,這是一個孤獨的故事,它始于寂寞,終于永恒的孤獨。我還清楚地記得你在課堂上朗讀這個作品的場景。它是如此感人。 所以,讓我們先來談談兒童文學中的這種“不同尋常”。你是怎么看待這種審美發展的趨勢及其意義的? 凱倫?科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顯然,為了辨識“不同尋常”之物,首先肯定得有一個模式,它打破了這個模式。我認為,所有兒童文學,甚至所有文學的模式,都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與愿望之間的一場商榷。也許可以說,兒童文學的模式更強調我們的愿望,它通常從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開始,*后以我們對世界的愿望結束。就拿《丑魚》來說,我們認識到的真相是: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霸凌者,他們卑鄙而且令人恐懼。孩子們也知道這一點,他們甚至非常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愿望是,一個英雄出現并擊敗惡霸。或者,我們*希望孩子看到的是,霸凌者認錯,轉變,洗心革面。但是《丑魚》這樣的作品,把我們帶到了我們通常對孩子隱瞞的關于世界的另一個真相:為了擊敗一個霸者,有時候需要另一個更強大的霸者。這是一個更大的真相。我們*初期待一個英雄,但這里是另外一種事實。而《蝌蚪的諾言》,它觸及的真相也許乍聽之下令人不大舒服。人們期待的肯定是蝌蚪與毛毛蟲之間的愛是永恒的……? 趙霞:一種羅曼蒂克的想象。 凱倫?科茨:是,不論大寫還是小寫的羅曼蒂克。但更大的真相是,天真的愛情不能持久,它也許會毀掉你。那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教訓,不是嗎?《大丑怪和小石兔》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故事,因為它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這個世界不喜歡怪物,怪物太恐怖、太丑陋了,是不被容忍的。我們通常想要的是一個丑小鴨式的故事,丑小鴨克服了它的“丑”,長成了美麗的天鵝。或許,我們對故事里這個丑陋的大怪物的愿望也是如此。然而,更大的真相是:人們認為,沒有怪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故事的*后,沒有了巨怪之后,一切都回歸正常。 趙霞:我對這個作品的理解跟你剛才的解釋有些不同。我以為這個作品講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某種孤獨感。某種程度上,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大怪物。當你感到孤獨,你可以跟你心中的石兔說話,哪怕它是沉默的。這會暫時排解你的孤獨。但人生而孤獨,死時一樣寂寞,這是宿命。這大概也是一個好作品的象征——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讀它。 你提到,這些作品與尋常的兒童文學故事美學相距甚遠。我在想,大約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后,西方兒童文學界也出現過一股新現實主義的寫作潮流。作家們呼吁,讓我們接受兒童的生活中也有悲劇,讓我們告訴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冷酷的真相——那也是所有人生活的真相。但是,跟這個趨勢相比,眼下的這一波變化又有所不同。這些作品帶著一種非常奇特的趣味。一方面,我們知道,它們正在談論的是我們生活中某些冷峻的事實。但另一方面,它又帶著某種令人愉悅的幽默。這一點非常有意思。為什么會這樣?比如《這不是我的帽子》,讀到*后,大魚戴著帽子從水草叢里游出來,我想許多讀者會有一種比較復雜的感覺。想到在我們看不見的其間,小魚到底遭受了什么樣的命運,這無疑是有些殘忍的。但與此同時,你也會想笑—大魚可能欺凌了小魚,甚至可能吃掉了它,但小魚確實偷走了它的帽子。那么何者是錯,何者是對?就像現實生活一樣,似乎很難判定孰是孰非。我在想,當前兒童文學創作的這種“不同尋常”的新趨勢,這種面向孩子的生活表現,是不是在把我們帶向兒童文學美學思考的更深層次? 凱倫?科茨:確實如此。我想這里存在著一種反諷的哲學。其反諷的意味在于,盡管我們并不愿意這一切是真的,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就是世界運轉的方式。這也許令人悲觀,但作為人類,我們生性不能接受徹底的悲觀。所以,我想說,這是一種幽默理論。一方面,如果想要文學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必須承認那些可懼之物的真實性。另一方面,我們不沉迷于這種恐懼,而是用一些幽默的陳述來翻轉它,并獲得控制權。你剛才說到的幽默,比如作品采用的漫畫式插圖,就使故事與我們保持著距離。幽默是一種應對機制。我一直在想它是怎么運作的。它可以通過提供某種語言或態度上的掌控感,來幫助我們應對問題。 趙霞:實際上,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趨勢,我們可能會發現:只有當孩子了解了生活和現實的所有面孔,他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幸福。如果只是盯著浪的一面,你從故事中獲得的幸福感實際上是虛假的。 思考兒童文學的意義 趙霞:是不是可以說,這種“不同尋常”的發現和表現,對它的認識和認可,是貫穿兒童文學發展史的線索之一? 凱倫?科茨:我想是的。同時,在談論發展時,我們必須謹慎。它不一定是進步的。僅僅發生了某些變化,并不意味著舊的已經成為過去。更準確地說,是出現了一種創新,一個變化。所以,我們仍然會有許多故事表現對世界的樂觀看法,有些孩子也許更喜歡那類故事。同時,也有人更喜歡反諷和對黑暗面的表現。這跟兒童的氣質和經驗有關。 趙霞:如果說兒童文學的一部分歷史即是不斷發現、認 識、書寫那些過去傳統中認為的“不同尋常”之物,能否談談你對兒童文學價值的理解?我知道這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在你的《布魯姆斯伯里兒童與青少年文學導論》里,你關心的正是:為什么以及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兒童文學對個體和整個人類大家庭的發展來說顯得如此重要? 凱倫?科茨:我認為,我們必須考慮一些核心因素。我們是人,人的大腦需要故事,我們通過故事思考。而我們在 孩提時代閱讀的故事,許多情節結構是跨文化的,它們是關于存在于世界和交往中的“人”意味著什么的核心故事。所以有人在幾個核心故事的基礎上建立起故事的分類法,這些核心故事在不同的文化里被一再重述。它們講述的是人類文化與社會如何建構的故事,在我看來,不僅是關于人類,而且包括那些超越人類(比如超自然)的領域。隨著兒童故事變得日益復雜,它越來越關注內在性,包括心理、思維的發展。那些我們不會大聲講出來的事情,我們都會在故事里讀到。所有這些將建構起我們對世界的期望和希望。再說一次,這就是我們的認識和愿望之間的商榷。 趙霞:我們正在談論的這種“不同尋常”之物的書寫, 實際上也是一種填補我們的認識與愿望之間差距的方式。我 們都知道,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文類,始于人們開始認識到它 與成人文學的不同,也始于人們認識到兒童與成人的不同。而在書寫、表現那些“不同尋常”之物時,我們試圖將這些原來在兒童生活中被認為“不同尋常”的內容,納入他們“尋常”的現實當中來。就此而言,我們似乎既認為兒童有別于成人,又不斷強調著兒童跟成人是一樣的。 凱倫?科茨:就像瑪拉?古巴爾(Marah Gubar)說的“親緣關系模式”(Kinship-Model)那樣,我們不認為孩子與我們完全不同,以至于成人無法理解他們,但我們也不認為他們是成年人。如果我們誠實地反觀自己童年時代的某些瞬間,就會發現,成年的“我”與小時候的“我”之間存在著驚人的連續性。這里既有可以追溯的線索,但也存在一些根本差異。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解釋這些差異。從大腦發育的角度,我認為關于認知的發展及其變化的發生是兒童文學需要更多關注的領域之一。隨著大腦的成長,人的某些氣質類型也會發生改變。但如果你是個慢熱型的人,它可能會是你一生的模式,除非發生了某些抑制這一模式的事件。 趙霞: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談論兒童文學的意義。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借此提供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認識生活的模板,讓他們知道有很多種理解世界、自我和周圍事物的方式,進而做出選擇。事實上,只有了解了一切,才談得上做出*好的選擇。
一切無不與童年有關 劍橋兒童文學對話 作者簡介
趙霞,浙江上虞人,文學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劍橋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浙江省美學學會理事,英國利茲大學當代華語文學研究中心學術期刊Writing Chinese: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編委。出版個人學術著作和論文集《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思想的旅程——當代英語兒童文學理論觀察與研究》《幼年的詩學——幼兒文學的藝術世界》《批評的體溫——趙霞評論選》《2009—2019:兒童文學觀察》《童年的文化影像》《童年的秘密與書寫》等,另出版散文集、文學和學術譯著若干種;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中英文兒童文學論文、評論、對話等文章180余篇。 喬?薩特里夫?桑德斯(Joe Sutliff Sanders),現任職于劍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并擔任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雜志編委。著有《規訓女孩——理解經典孤女故事的源頭》《問題的文學——非虛構文學與批判的兒童》等學術著作。 凱倫?科茨(Karen Coats),現任英國劍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著有《鏡子與永無島——拉康、欲望及兒童文學中的主體》《布魯姆斯伯里兒童與青少年文學導論》等學術著作。 郁蓉,著名插畫家。代表作有《云朵一樣的八哥》《煙》《夏天》《我是花木蘭》等。曾獲昆廷?布萊克插畫獎、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BIB)金蘋果獎、上海國際童書展“金風車”最佳童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繪本獎等。 蔚芳淑(Frances Weightman),英國利茲大學當代華語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及其英譯研究。著有《十七世紀中國小說中的童心追尋——幻想、天真與癡愚》等。 李見茵,現為中央電視臺節目編導,紀錄片《中國原創童書》導演。先后獲得第七屆全國優秀少年兒童電視節目“金童獎”銀獎、欄目組一等獎,首屆全國城市電視臺優秀電視節目一等獎等獎項。 汪海嵐(Helen Wang),英國翻譯家,大英博物館亞洲貨幣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博士。英譯有兒童小說《青銅葵花》《紅豺》,圖畫書《安的種子》《西西》《云朵一樣的八哥》等。曾獲麥石兒童文學翻譯作品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