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3779
- 條形碼:9787100113779 ; 978-7-100-11377-9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經濟學專業師生以及研《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系根據劉易斯197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詹韋講座的兩次演講寫成,著重圍繞兩個主題展開:一是國際經濟秩序的形成、演變和發展;二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問題。著名國際經濟學家金德伯格對該書的評價是:“劉易斯教授以巨大的洞察力和極其簡潔的手法,對于一個世紀來的世界經濟做了解釋。”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內容簡介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主要根據劉易斯1977年3月15日和16日在普林斯頓大學詹韋講座上以建立靠前經濟新秩序為中心的兩次演講寫成,是劉易斯有關經濟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將歷史學、經濟學和統計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篇幅雖然比較小,但內容卻很豐富,全書僅有一個說明性公式,十分具有可讀性。在本書中,劉易斯將所討論的問題分為4個方面:世界分成初級產品出口國和制成品出口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處于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依賴于發達國家提供資金;發展中國家依賴于發達國家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目錄
序
**章 導言
第二章 世界的劃分
第三章 生產要素的貿易條件
第四章 累積的力量
第五章 商品政策
第六章 制造業的興起
第七章 對外資的依賴
第八章 國際經濟的波動
第九章 債務的數量
第十章 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十一章 跋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節選
十九世紀下半葉,國際移民的兩大潮流促進了農業國家的經濟發展。約有五千萬人離開歐洲前往溫帶殖民地,其中約有一千三百萬人來到了我們現在稱之為溫帶殖民地的新興國家:加拿大、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大約同樣數目的人——五千萬——離開印度和中國,主要是去熱帶,在種植園、礦井或建筑工地當契約勞工。這兩股移民潮流的出現,分別決定了熱帶農產品和溫帶農產品的貿易條件。就溫帶商品來說,市場力量確定的價格可以吸引歐洲移民;就熱帶商品而言,市場力量確定的價格可以維持印度契約勞工的生活。這兩種價格水平迥然不同! ∵@種價格差別的主要原因,在于歐洲和熱帶地區的農業生產率有差別。在曾是歐洲移民*大一個來源的英國,1900年的小麥產量,每英畝是1,600磅,而熱帶地區每英畝谷物的產量不過700磅而已。而且,歐洲的機器設備比較精良,每人耕種的土地也比較多,所以每人的平均產量勢必比熱帶地區高六七倍。在大多數歐洲移民涌往的國家(如美國),產量的差別甚至更大一些,這并非由于每英畝生產率更高的緣故——它比歐洲低——而是因為其機械化程度比較高。新開拓的溫帶地區的殖民地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之所以較能吸引歐洲移民并使他們定居下來,僅僅是由于這些殖民地使移民的收入水平高于西歐和北歐。因為西歐和北歐先是需要這些殖民地的羊毛,在1890年以后則需要它們的凍肉,隨之在1900年后又需要它們的小麥,所以,西歐和北歐為這些商品所支付的款額勢必使這些殖民地的生活水準高于歐洲。 另一方面,就熱帶地區的情況來說,只要茶葉、橡膠或花生的價格能使每英畝土地所提供的生活水準高于700磅谷物所能提供的水平,這便是一個改進。農民就會考慮利用閑置的土地和余暇來生產這些農作物;隨著經驗的增長,他們就會減少自己的口糧生產,即使付出較高的代價,也要去專門生產經濟作物。但是,不管小農的反應如何,愿意為一天一先令而到任何地方的種植園干活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卻絡繹不絕。亞洲的這般移民潮流和歐洲的移民潮流一樣規模巨大,并且決定了熱帶地區的物價水平。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種植園勞工的工資是每天一先令,而澳大利亞非熟練建筑工人的工資卻是每天九先令。如果茶葉是溫帶作物而非熱帶產品的話,它的價格也許就會高四倍。如果羊毛為熱帶產品而不是溫帶作物的話,它的價格也許只不過是市價的四分之一! ∵@一分析清楚地表明:對于以歐洲和亞洲的農業生產率分別決定的價格而進行的任何一種經濟活動來說,從長期看來,勞動力的供給彈性是無限的。這種分析可以應用于李嘉圖式的、包括兩個國家和三種商品的比較成本模型。這些商品之一的糧食系由兩個國家生產,這個事實決定了以糧食計算的生產要素的貿易條件。人們當然可以增加商品或國家的數目,對此進行詳細闡述,但是如果所有的國家都要生產糧食的話,那么這個模型的基本內容仍舊是適用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熱帶國家無法通過提高出口商品的生產率來回避這些不利的貿易條件,因為這樣做只不過降低這些商品的價格。我們從生產率提高*快的兩種商品一一糖和橡膠——的情況中,已經十分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只有提高熱帶國家的共同商品,即國內糧食的生產率才能夠改善生產要素的貿易條件! ∮腥さ氖牵趦蓚國家集團進行競爭的場合中,有時候比較利益在哪一方很難確定。棉花便是一個例子。十九世紀時,美國是棉花的主要供應國,但是所有的熱帶國家也都種植棉花。盡管英國竭力促使其殖民地種植棉花,但是美國在市場上仍獨占鰲頭。美國每英畝的棉花產量約為印度或非洲產量的三倍,但僅僅是這點還不足以抑制熱帶國家的棉花生產。如果南方的黑人可以自由移居北方,在那里干活,領取和北方白人相同的工資,那么,美國就不能與熱帶國家的棉花進行競爭。美國的種族歧視壓低了棉花的價格;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在種族歧視的情況下,美國黑人的收入不是那么低的話,亞非拉就會以較高的價格輸出大量的棉花! ≡诠べY差別超過生產率差別的情況下,熱帶國家的商品才能進行競爭。有一些商品由于熱帶國家的農業生產率低而無法進行競爭,棉花就是其中之一。不只是北美奴隸未獲解放前就生產的棉花和煙草,就連市場價格一直很高的玉米、牛肉和木材,都是熱帶國家無法競爭的;而且,隨著甜菜生產率的提高,熱帶國家在生產糖方面的優勢也逐漸消失了。這使得熱帶國家出口農產品的范圍相當狹窄,并且促使熱帶國家過分專門化地生產一兩種出口農產品!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作者簡介
阿瑟??劉易斯(W. Arthur Lewis,1915—1991),英國經濟學家,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領導者和先驅。劉易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對發展中國家貧困及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內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經濟模型理論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并因為對經濟發展理論的貢獻獲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代表作有:《經濟計劃原理》(1949);《經濟成長理論》(1955);《經濟成長面面觀》(1969);《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1978)。 譯者簡介: 喬依德,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