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自剖(回望徐志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4048
- 條形碼:9787520534048 ; 978-7-5205-340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剖(回望徐志摩) 本書特色
本書為新文藝現代文學大師讀本是中國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現代文學經典讀本,作者指出“在二十年代中期,他那急于掙脫虛無感的緊張的身影,也同樣清晰地印在他的小說之中。甚至覺得,比起那些觀念上的自我修訂,他這時期的文學創作,恐怕更是他驅逐內心‘鬼氣’的主要戰場。”
自剖(回望徐志摩) 內容簡介
《自剖》是徐志摩的散文集,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自剖輯”(包括散文《自剖》《再剖》《求醫》《想飛》《迎上前去》《北戴河海濱幻想》),“哀思輯”(包括散文《悼沈叔薇》《我的彼得》《我的祖母之死》《傷雙括老人》《吊劉叔和》),“其他”(包括散文《西伯利亞》《話》《海灘上種花》)。
自剖(回望徐志摩) 目錄
自剖
再剖
求醫
想飛
“迎上前去”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哀思輯
悼沈叔薇
我的彼得
我的祖母之死
傷雙栝老人
吊劉叔和
其他
西伯利亞游記
“話”
海灘上種花
自剖(回望徐志摩) 節選
自剖 我是個好動的人,每回我身體行動的時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著跳蕩。我作的詩,不論它們是怎樣的“無聊”,有不少是在旅行期中想起的。我愛動,愛看動的事物,愛活潑的人,愛水,愛空中的飛鳥,愛車窗外掣過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閃動,草葉上露珠的顫動,花須在微風中的搖動,雷雨時云空的變動,大海中波濤的洶涌,都是在觸動我感興的情景。是動,不論是什么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近來卻大大地變樣了。**我自身的肢體,已不如原先靈活;我的心也同樣地感受了不知是年歲還是什么拘縶。動的現象再不能給我歡喜,給我啟示。先前我看著在陽光中閃爍的金波,就仿佛看見神仙宮闕——什么荒誕美麗的幻覺不在我的腦中一閃閃地掠過;現在不同了,陽光只是陽光,流波只是流波,任憑景色怎樣的燦爛,再也照不化我的杲木的心靈。我的思想,如其偶爾有,也只似巖上的藤蘿,貼著枯干的粗糙的石面,極困難地蜒著;顏色是蒼黑的,姿態是倔強的。 我自己也不懂得何以這變遷來得這樣的兀突,這樣的深徹。原先我在人前自覺竟是一注的流泉,時時有飛沫,時時有閃光;現在這泉眼,如其還在,仿佛是叫一塊石板不留余隙地給鎮住了。我再沒有先前那樣蓬勃的情趣,每回我想說話的時候,就覺著那石塊的重壓,怎么也掀不動,怎么也推不開,結果只能自安沉默!“你再不用想什么了,你再沒有什么可想的了”;“你再不用開口了,你再沒有什么話可說的了”。我常覺得我沉悶的心府里有這樣半嘲諷半吊唁的諄囑。 說來我思想上或經驗上也并不曾經受什么過分劇烈的戟刺。我處境是向來順的,現在,如其有不同,只是更順了的。那么為什么這變遷?遠的不說,就比如我年前到歐洲去時的心境:啊!我那時還不是一只初長毛角的野鹿?什么顏色不激動我的視覺,什么香味不興奮我的嗅覺?我記得我在意大利寫游記的時候,情緒是何等的活潑,興趣何等的醇厚,一路來眼見耳聽心感的種種,哪一樣不活栩栩地叢集在我的筆端,爭求充分的表現!如今呢?我這次到南方去,來回也有一個多月的光景,這期內眼見耳聽心感的事該有不少。我未動身前,又何嘗不自喜此去又可以有機會飽餐西湖的風色、鄧尉的梅香——單提一兩件*合我脾胃的事,有好多朋友也曾期望我在這閑暇的假期中采集一點江南風趣,歸來時,至少也該帶回一兩篇爽口的詩文,給在北京泥土的空氣中活命的朋友們一些清醒的消遣。但在事實上不但在南方時我白瞪著大眼,看天亮換天昏,又閉上了眼,拼天昏換天亮,一支禿筆跟著我涉海去,又跟著我涉海回來,正如巖洞里的一根石筍,壓根兒就沒一點搖動的消息;就在我回京后這十來天,任憑朋友們怎樣的催促,自己良心怎樣的責備,我的筆尖上還是滴不出一點墨汁來,我也曾勉強想想,勉強想寫,但到底還是白費!可怕是這心靈驟然的呆頓。完全死了不成?我自己的疑惑。 說來是時局也許有關系。我到京幾天就逢著空前的血案。五卅事件發生時我正在意大利山中,采茉莉花編花籃兒玩,翡冷翠山中只見明星與流螢的交喚,花香與山色的溫存,俗氛是吹不到的。直到七月間到了倫敦我才理會國內風光的慘淡,等到我趕回來時,設想中的激昂,又早變成了明日黃花,看得見的痕跡只有滿城黃墻上墨彩斑斕的“泣告”! 這回卻不同,屠殺的事實不僅是在我住的城子里發現,我有時竟覺得是我自己的靈府里的一個慘象。殺死的不僅是青年們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佛遭著了致命的打擊,好比是國務院前的斷頭殘肢,再也不能回復生動與連貫。但深刻的難受在我是無名的,是不能完全解釋的。這回事變的奇慘性引起憤慨與悲切是一件事,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在這根本起變態作用的社會里,什么怪誕的情形都是可能的。屠殺無辜,還不是年來*平常的現象。自從內戰糾結以來,在受戰禍的區域內,哪一處村落不曾分到過遭奸污的女性,屠殘的骨肉,供犧牲的生命財產?這無非是給冤氛團結的地面上多添一團更集中更鮮艷的怨毒。再說哪一個民族的解放史能不濃濃地染著Martyrs的腔血?只要我們有識力認定,有膽量實行,我們理想中的革命,這回羔羊的血就不會是白涂的。所以我個人的沉悶決不完全是這回慘案引起的感情作用。 愛和平是我的生性。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記得前年奉直戰爭時我過的那日子簡直是一團黑漆,每晚更深時,獨自抱著腦殼伏在書桌上受罪,仿佛整個時代的沉悶蓋在我的頭頂——直到寫下了《毒藥》那幾首不成形的咒詛詩以后,我心頭的緊張才漸漸地緩和下去。這回又有同樣的情形;只覺著煩,只覺著悶,感想來時只是破碎,筆頭只是笨滯。結果身體也不會暢,像是蠟油涂抹了全身毛竅似的難過,一天過去了又是一天,我這里又在重演更深獨坐箍緊腦殼的姿勢,窗外皎潔的月光,分明是在嘲諷我內心的枯窘! 不,我還得往更深處挖。我不能叫這時局來替我思想驟然的杲頓負責,我得往我自己生活的底里找去。 P
自剖(回望徐志摩)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作家,新月詩社成員。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歸國后,先后任北京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后與胡適、聞一多等人創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雜志。代表作有詩歌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集《輪盤》,戲劇《卞昆岡》,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