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廣州文藝評論年選:2020: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95397
- 條形碼:9787536095397 ; 978-7-5360-9539-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州文藝評論年選:2020:2020 本書特色
擦亮“粵派批評”品牌,展現廣州本土文藝評論實績。 作品均為2020年內在各類報刊公開發表的評論文章精選,是一部有相當質量的文藝批評選本。 匯集林崗、陶東風、謝有順等本土專家學者,批評對象涉及文學藝術多個領域。 本書為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們2020年度寫作發表的各類評論作品,涉及文學藝術層面的諸多話題,且與當前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不少篇目在高屋建瓴的論述中呈現出深邃的洞見,如林崗教授指出中國文藝批評標準中一直存在一個“正偏結構”,陶東風教授從代際研究理論入手討論中國當下的審美代溝及其成因,謝有順教授則對雅俗與通俗的問題進行了闡釋。此外有許多篇目關注當下,回應時代,既有對于文藝現實的深入思考,也呈現出借助文藝以超越時代的努力。
廣州文藝評論年選:2020:20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2020年度評論合集,一共分為四輯。 、二輯為文學評論,聚焦當代文學現象和文學現場。
第三輯是藝術評論,涉及戲曲、粵劇、電影、美術等多個藝術領域。第四輯是回應時代,圍繞時代主題展開思考與寫作。此次精選結集,力求擦亮“粵派批評”品牌,展現廣州本土文藝評論實績。
廣州文藝評論年選:2020:2020 目錄
論中國文藝批評標準的正偏結構 林崗
論當代中國的審美代溝及其形成原因 陶東風
通俗與通雅同樣重要 謝有順
廣州都市女性寫作進化論 江冰
詩歌是時代精神的自鳴鐘 黃禮孩
粵派文藝批評如何發出時代新聲 袁瑾
回旋書寫的沈從文“自傳” 李青果
文學的地域研究與地域文學的研究
——讀陳橋生博士《唐前嶺南文明的進程》 周松芳
文學批評的路徑
從媒介融合到文化融合:網絡文藝的發展路徑 鄭煥釗
“城市文學”的五幀風景 王威廉
類型文學的位置、邊界與意義
——理解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角度 李德南
共和國精神與中國當代小說70年 唐詩人
塞林格為什么隱居50年? 麥小麥
在認同與規避之間
——論茅盾《子夜》對左拉《盧貢·馬加爾家族》的借鑒與改寫 龍其林
王小波《萬壽寺》中的“沙盤詩學” 陳崇正
重返小說的神秘性
——論格非長篇小說《月落荒寺》的敘事 林培源
華夫人的“雙城記”
——《秋思》的時空坐標與精神滑坡 劉秀麗
生命旅途中的心靈呼喚
——評紫凌兒詩集《太白路1067號》 羅銘恩
雙重視野的文化審視
——評歐陽昱的《翻譯課》與《夜宿國王十字街》 彭貴昌
藝術評論的視野
彰顯中華審美風范
——廣東戲曲電影初步呈現繁榮景象 仲呈祥
革命敘事藝術的新創造
——觀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 高小健
兒童片電影美學的新追求
——淺談故事片《點點星光》的綜合藝術構思 祁海
中國版《小鞋子》,以跳繩點亮孩子的生命
——評《點點星光》 周文萍
《掬水月在手》:詩意可以穿透唯美,棲居于生活 孔令順
戲曲電影的機遇與挑戰 羅麗
永放光芒的浩然
——觀舞劇《浩然鐵軍》有感 肖蘇華
江海蒼茫一抹紅
——評現代粵劇《紅頭巾》 劉思琪
從寫經藝術看唐代早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潘灝賢
陳年發:路子有點野,但勝在無拘無束 趙利平
戰疫作品的凝視
文學對疾疫的書寫與 申霞艷
《戰疫英雄譜》的當代敘事性觀照
——黃健生現實主義創作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淺析 白嵐
粵港澳大灣區抗疫歌曲的社會價值 溫朝霞
廣州文藝評論年選:2020:2020 作者簡介
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以打造本土特色文藝評論為宗旨。現任主席為評論家、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申霞艷,主席團成員包括羅麗、陳橋生、白嵐、溫朝霞、李德南、鄭裕敏、陳超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