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章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
**節 古希臘社會歷史與文化
一、古希臘的文化地理狀況
二、希臘文明:商業和海洋文明
三、希臘文明的精神特征
第二節 英雄時代的神話與傳說
一、宗教、儀式、巫術與圖騰崇拜
二、神話
三、英雄傳說
第三節 《荷馬史詩》與抒情詩
一、引論:“荷馬問題”
二、《荷馬史詩》
三、抒情詩
第四節 古典時期的悲劇創作
一、引論
二、埃斯庫羅斯:命運內涵的嬗變
三、索福克勒斯:古老宗教信仰的堅守者
四、歐里庇得斯:舞臺上的哲學家
第二章 中世紀文學
**節 中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一、苦難與罪感意識
二、對拯救的渴望
三、懺悔與獻身
四、非正統的世俗思想的追求
第二節 希伯來《圣經》與基督教教會文學
一、希伯來《圣經》的獨特人文精神
二、教會文學及中世紀文學的影響
第三節 但丁
一、但丁的人生體驗
二、《神曲》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成就
第三章 文藝復興運動時代的文學
**節 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與西方近代意識的萌芽
一、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
二、人文主義:萌芽中的近代意識
第二節 薄伽丘:肉欲的沉醉與優越意識
一、《十日談》的思想內涵
二、《十日談》的藝術成就
第三節 《巨人傳》:在史詩、傳奇與小說之間
一、拉伯雷的人生體驗與《世人傳》
二、《巨人傳》的二重性
第四節 塞萬提斯和《堂吉訶德》
一、塞萬提斯的人生體驗與文化處境
二、《堂吉訶德》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點
第五節 莎士比亞和他的“四大悲劇”
一、莎士比亞的人生體驗與文化處境
二、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三、莎士比亞悲劇的藝術成就
第四章 、17世紀文學
**節 古典主義時代的文化與文學
一、古典主義時代的歷史轉型特征
二、古典主義時代的文學精神與審美追求
第二節 莫里哀與他的喜劇
一、莫里哀的人生體驗及其戲劇思想
二、《偽君子》的思想內涵及其藝術成就
第五章 18世紀啟蒙文學
**節 啟蒙運動與啟蒙文學
一、啟蒙運動及其基本精神
二、啟蒙文學的主要特征
第二節 近代長篇小說的先聲:《魯濱孫漂流記》
一、故事概要
二、《魯濱孫漂流記》的思想意義與藝術成就
第三節 完美結構藝術的杰作:《湯姆·瓊斯》
一、《湯姆·瓊斯》的故事概要
二、《湯姆·瓊斯》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色
第四節 歌德
一、歌德的人生體驗
二、“狂飆突進”的強音:《少年維特之煩惱》
三、西方近代文化的史詩:《浮±德》
第六章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節 19世紀初的文化與文學
一、浪漫主義運動與19世紀初的社會文化
二、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第二節 華茲華斯和湖畔派詩人
第三節 拜倫:超越自卑的“惡魔詩人”
一、拜倫的人生體驗
二、《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
三、《唐璜》
第四節 雨果與《巴黎圣母院》
一、雨果的文化處境與人生體驗
二、《巴黎圣母院》
第七章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和法國文學
**節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發生發展概況
一、19世紀初、中期的社會背景
二、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概況
三、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
第二節 司湯達:心理描寫的大師
一、司湯達的人生體驗
二、《戀愛論》和《阿爾芒斯》
三、《紅與黑》:心理描寫技法的成熟
第三節 梅里美:別樣人生的另類書寫
一、生平概要
二、《馬第奧·法爾哥納》
三、《嘉爾曼》(《卡門》)
四、梅里美小說的藝術特色
第四節 巴爾扎克:金錢體驗的“歷史書記員”
一、巴爾扎克的人生體驗
二、《人間喜劇》的整體成就
第五節 福樓拜:游移于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
一、福樓拜的人生體驗
二、《包法利夫人》的思想內涵與愛瑪形象
三、福樓拜小說的藝術成就
第六節 羅曼·羅蘭:自由生命的斗士
一、羅曼·羅蘭的人生思想要點與創作概述
二、《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思想內涵
三、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性格特征
四、《約翰·克里斯朵夫》的藝術成就
第七節 左拉:自然主義文學大師
一、促成左拉創作風格的兩種因素
二、左拉小說創作概述
三、《盧貢·馬卡爾家族》的整體成就
第八章 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節 狄更斯:幽默詼諧的大師
一、19世紀英國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英國文學概況
二、狄更斯的生平概要
三、狄更斯創作的思想內涵
四、《雙城記》的整體成就
第二節 艾米莉·勃朗特:情愛書寫的圣手
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人生體驗
二、《D乎嘯山莊》的思想主題與藝術特色
第三節 哈代:英國文明的強力批判者
一、哈代的人生體驗與追求
二、《德伯家的苔絲》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
第九章 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
**節 果戈理:幽默諷刺的大師
一、19世紀俄國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精神
二、果戈理的幽默諷刺小說
第二節 屠格涅夫:詩意小說的書寫者
一、屠格涅夫的生平與思想概要
二、屠格涅夫的小說對文學史的貢獻
三、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與子》
第三節 陀思妥耶夫斯基:復調小說的開創者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體驗
二、《罪與罰》:靈魂的拷問
第四節 列夫·托爾斯泰:宗法制的古典情懷
一、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生體驗與追求
二、《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