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品讀群書治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1016
- 條形碼:9787522201016 ; 978-7-5222-010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品讀群書治要 本書特色
千年的皇家修身治國教材,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權威品讀先《品讀群書治要》,再讀《群書治要》,頓悟微言大義。
品讀群書治要 內容簡介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征、褚亮、蕭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的一部書。本稿分為42講,作者劉余莉教授通過解讀群書治要的經典語錄,將該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介紹給讀者。作者認為,群書治要可以作為一本學習傳統文化的入門之書,從經典中解讀出“修身始于戒貪”“好名之患”“交友之重”“奢靡之害”“謙德之效”“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多個主題的分析講解,能給讀者以修身養性方面的啟發。
品讀群書治要 目錄
品讀群書治要 節選
導語認識《群書治要》 1.《群書治要》——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群書治要》是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徵、褚亮、蕭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的一部書。它奠定了唐朝貞觀之治的思想理論基礎,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部書可以說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入門書。國學在中華大地普遍升溫,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傳統文化從哪里學起呢? 《四庫全書》嗎?它的體量非常大。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讀《四庫全書》,每天讀八個小時,到他壽終時,手不釋卷也讀不完。體量這么大的書,我們如何學習呢?有了《群書治要》這部書,我們就有了入手處。從《群書治要》學起,可以用時少而獲益多。 “群書治要”這幾個字是什么意思?“群”是形聲字,從羊,君聲,本義為羊群。引申出朋輩、同類、眾多等義。在這里“群”是形容詞,就是眾多的意思!爸巍笔侵螄教煜碌恼,主要指治國的理念。因此,“群書治要”就是眾多的經典之中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髓的概括。所以,學這一部書,就能了解、學習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的經驗、方法、教訓和智慧。 我們經常說,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那么誰有資格來取其精華呢?魏徵、褚亮、蕭德言、虞世南等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不僅有很好的 學識,而且有治國安邦的智慧。由他們來編纂這部書,會對我們后世有重大的啟發。這與一般的專家、學者來編纂這部書是不一樣的。 這部書之所以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它是從 14000 多部 89000 多卷古籍之中挑選出 66 種書,再從這 66 種書中把*精粹的道理提取出來,*后匯聚成《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包含了五經、四史、諸子百家等內容?鬃右粤浗虒W生, “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后來《樂經》失傳,漢代以后就留下了五經!度簳我钒盐褰浿旋R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匯聚在 一起,此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以及諸子百家,如 儒、墨、道、法、農家、兵家等關于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被收集在《群書治 要》中。 所以這部書的內容廣博而切要。取材范圍很廣,包含了經、史、子,但是它的內容又非常精要,每句話有每句話的啟發,可以說沒有一句廢話,因此, 我們說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確實不夸張。讀了這一部書,也就掌握了《四庫全書》的精髓。 2. 唐太宗為什么要編《群書治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從 16 歲起就開始帶兵打仗,平息國家的戰亂,27 歲就登基做了皇帝。對于怎樣用圣賢教誨來治理國家,他并不熟悉。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而且也非常有悟性。 在《貞觀政要·論政體》中有一段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年輕時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懂得如何識別弓箭的好壞,近來得到了十幾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我就把這些弓箭拿給那些專門做弓箭的師傅看,沒想到弓箭師傅卻說,這些弓都不是良弓,都不夠好。于是我就問其中的原因。弓箭師傅說,木頭中心的紋理不正,這樣就會使木頭歪斜。紋理歪斜,這樣的弓雖然強勁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直,所以稱不上好弓。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的天下,我這一生中用過的弓箭不計其數,但是 我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好壞,還不得要領。對弓箭的了解尚且如此,對于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我懂的就少之又少了!泵靼琢诉@個道理,唐太宗就定期召見五品之上的京官和中書省的官員。每次召見,唐太宗對他們都非常禮敬,賜座給他們,并與他們悉心交談,從他們那里了解宮廷之外的狀況、百姓的疾苦、政教的得失等。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個非常好學的皇帝。從這里也能看出,唐太宗很謙虛,而且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懂得如 何治理國家,于是虛心地向那些有經驗的大臣請教,并且對他們禮敬有加。貞觀二年,唐太宗又問黃門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國家多半不如古代,這是什么原因呢?”王珪回答說:“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大都崇尚清靜無為,私心很少,欲望也很低,是以百姓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卻是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飽學之士。漢代的宰相,沒有一個不是熟讀經書的。他們對每種經書都有深入的研究,都會引經據典來回答皇帝的疑問,參照經書來決斷事情的好壞對錯。這些人都懂得禮教,用禮來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安定太平。但是,近代以來卻越來越重視武功,輕視儒術,或者是用刑法律令來治理國家,結果導致儒家的學說不再受重視,古代純樸的民風也就蕩然無存了。”唐太宗聽了之后深有同感。從此以后,凡是精通儒學的官員,他都委以重任,而且經常向他們征求治國安邦的建議。這一點確實是唐太宗的高明之處。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普通帝王治理國家都急功近利,看到嚴刑峻法迅速收到成效,就重視刑律,而忽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但是唐太宗不是這樣,他在重視法制建設的同時,特別重視運用儒家的倫理道德來治理國家,這也是他能成就“貞觀之治”的原因所在。 法律能夠制裁一個人外在的行為,但是它能否規范和引導一個人的內心, 讓他有羞恥心、有榮辱感,培養一個人的道德情感呢?在《群書治要·鹽鐵論》中有這樣的論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也就是說,一個人會因為畏懼法律而不去貪污受賄,但是卻沒有廉潔的節操, 這就是說法律給人嚴懲,讓人們感到畏懼,而不敢去犯罪,但是卻難以防患于未然,也培養不出一個人的羞恥、恭敬之心。法律確實可以把不孝的人判處死刑,但是培養不出像曾子那樣的孝心、仁慈之心。 這就會導致出現《老子》中所說的“法物滋彰,盜賊多有”的現象,即設 立的法律條款越來越多,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嚴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違法亂紀的人、鉆法律空子的人依然眾多,所以很多人因為畏懼法律而不敢犯錯,但也有人想方設法地躲避法律制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認為能躲避制裁是自己聰明智慧的表現。 所以,中國古人在重視法律建設的同時,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教育讓人們從心底不愿意做壞事,把做壞事看成非常羞恥的事,在人們的心底筑起一道防止作惡的堤壩。 唐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編纂《群書治要》,也是因為他對古圣先賢治國平天下的教誨非常有信心。他知道自己治國理政的經驗不足,所以他不僅和官員探討,也希望能夠隨時翻閱古圣先賢的經典,把他們治國平天下的精髓掌握得很好。因此,他命令諫官魏徵和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整理了從五帝到晉朝幾千年間治國理政的史料,歷經五年匯編成《群書治要》。這也說明古人做學問的功底扎實,態度也很嚴謹,而非急功近利。 《群書治要》完成之后,魏徵在序文中這樣贊嘆《群書治要》的歷史價值: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边@句話的意思是:這一部書用在當時,可以鑒覽前古;傳到后世,可以恩澤后世。今天,我們可以 從古人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教訓中獲取智慧,經營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對領導 者而言,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這部書完成之后,唐太宗非常喜歡,他手不釋卷,日日閱讀。唐太宗這樣不辭辛苦地學習《群書治要》,他的動力何在?他的動力就是愛護天下百姓, 治理好國家,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不僅如此,他還胸懷天下,希望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之后,為世界各國做出表率。
品讀群書治要 作者簡介
劉余莉 女,1973年1月生,內蒙古赤峰人。漢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英國赫爾大學博士畢業。 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有《儒家倫理學:規則與美德的統一》等作品。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推拿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