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勤奮的天才:愛因斯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818924
- 條形碼:9787515818924 ; 978-7-5158-189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勤奮的天才:愛因斯坦 內容簡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年),物理學家。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1905年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06年在狹義相對論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之一。 幼年的愛因斯坦有語言障礙,但勤奮讓他有了不錯的學習成績。他學過小提琴,可以出色地演奏莫扎特的曲子。他喜歡玩羅盤,曾一度將康德作為自己非常喜歡的哲學家。這些愛好讓他一生都熱愛并迷戀大自然,且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這些都為他后來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勤奮的天才:愛因斯坦 目錄
1.科學巨人誕生的背景
2.幸福的家庭
3.學前歲月
4.路易堡中學
5.毅然退學
6.亞羅中學
7.大學生
8.和米列娃的愛情
二 相對論橫空出世
1.謀職
2.相對論的搖籃
3.伯爾尼專利局
4.狹義相對論
5.走向教授的路
三 教授生涯
1.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副教授
2.布拉格皇家大學教授
3.重返母校
4.一束紅玫瑰花
5.定居柏林
6.反戰的教授
7.天真的教授
8.再婚
9.遠征隊
10.盛名之下
11.廣義相對論
12.堅持留在德國
四 訪問學者和和平大使
1.荷蘭之行
2.捷克之行
3.奧地利之行
4.美國之行
5.英國之行
6.法國之行
7.中國之行
8.日本之行
9.巴勒斯坦之行
10.西班牙之行
……
五 在歐洲的*后歲月
勤奮的天才:愛因斯坦 節選
《勤奮的天才: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上中學后,家境越來越不好了。在弱肉強食、競爭激烈、歧視猶太人的德意志帝國,父親經營電器廠的收益越來越差,*終到了面臨倒閉的境地。 父親本是一個樂觀的人,但面對殘酷的現實也只能唉聲嘆氣,以致后來變得愁容滿面,一籌莫展了。叔叔也整天憂心忡忡,很少說笑話了。 后來,父親和叔叔決定搬到意大利的米蘭去,在那里從頭做起。 可是愛因斯坦為了繼續學業,拿到中學文憑,很不情愿地一個人留在慕尼黑。 遷居之前,海爾曼為兒子繼續上學的有關事宜特地來到路易堡中學。負責接待海爾曼的是學校的訓導主任。望著訓導主任那張冷若冰霜的臉,海爾曼小心翼翼地問:“請問,我兒子將來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適合呢?”沒想到訓導主任竟然毫不客氣地說:“做什么都可以,反正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說完,他輕蔑地望了愛因斯坦的父親一眼,便低頭忙自己的事了。父親手足無措地站在那里,心里很難受,并不是因為自己的兒子,而是因為訓導主任的無禮。過了一會兒,那位訓導主任才抬起頭來,把愛因斯坦在學校的“不良”表現向海爾曼作了介紹,說:“所有的老師都嫌愛因斯坦性格孤僻,智力遲鈍,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聽了這些,海爾曼心里恨恨地說:“偏見,這一切都是偏見。” 父親回到家后,一再囑咐愛因斯坦要聽老師的話。愛因斯坦個性強,愛科學,根本無法成為學校所期望的那種“優秀”人才。 當時,德國軍國主義思潮像洪水一樣四處泛濫。帝國軍人在大街上昂首挺胸,耀武揚威,旁若無人。學校要學生當機器,當軍人,學生只能單調地去重復教科書上的教條,只能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許有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只許有尚武的精神和好戰的狂熱,以帝國為生命的信條深入人心。 有一天,路易堡中學組織學生去看閱兵。只見閱兵場上鼓聲咚咚,軍號嘹亮,士兵排著整齊的隊伍,兩眼盯住一點,膝蓋繃得筆直,雙臂擺成直角,皮靴與刺刀閃閃發光。圍觀的人不停地歡呼,一些孩子跟在隊伍后面,學著士兵的樣子。他們巴不得馬上長大,穿上軍裝,像學校教的口號那樣:“為德意志,為皇帝,前進,前進。” 這情景讓愛因斯坦驚呆了。一個個方隊竟像一臺機器,動作單調而整齊,所有的人都繃著臉,一個表情,沒有思想,沒有個人意志,活生生的人都變成戰爭工具。愛因斯坦驚恐萬分。 不久,除了愛因斯坦,全家人都搬到意大利去了。愛因斯坦孤零零地寄住在一個老太太家里,他覺得很孤獨。 愛因斯坦獨自一人漫步在慕尼黑的街道上,充滿火藥味的慕尼黑對于愛因斯坦來說是一個令人傷心的城市。這是愛因斯坦有生以來**次離開親人,他覺得自己孤獨極了。他覺得這個城市一點兒都不可愛,他多想長出一雙翅膀飛到父母身邊去啊。 自從父母走后,愛因斯坦在路易堡中學的處境越來越難了。由于多年堅持自學,愛因斯坦養成了獨立思考、大量讀書的習慣,積累了很多基礎知識。他對中學課程的安排和學習方式十分厭倦,不喜歡死記硬背拉丁文和希臘文,覺得中學里學的盡是些沒用的知識。而且,教師的教學方法簡單粗暴,充滿軍營作風。 在路易堡中學,能給愛因斯坦安慰的,除了已經退休的數學老師,還有教文學的盧埃斯講師。在盧埃斯講師的影響下,愛因斯坦對德國古典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沖淡了愛因斯坦的寂寞和煩悶,盧埃斯講師成了愛因斯坦孤身一人在慕尼黑求學的唯一精神支柱。 盡管這樣,慕尼黑還是沒有留住愛因斯坦,因為他討厭戰爭,不想當兵。根據當時德國的法律規定,男孩子只有在17歲之前離開德國,才不必回國服兵役,而這時的愛因斯坦已經16歲了。愛因斯坦從小就討厭當兵,每當想起閱兵的場景時,就毛骨悚然。他開始盤算如何離開路易堡中學,他已經不在乎能不能拿到中學畢業證了。 ……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